3月20號那天一早吃完早餐後,大概八點左右搭公車出門到景安捷運站搭捷運到東門站換淡水線經過了台北車站便一路前往北投,這裏在以前是北淡線的火車路線,沿途經過的一些車站和今天的行腳之旅也有一些關連性,捷運大概九點左右到達北投車站,因為今天的起點是新北投捷運站,所以必需要下車到第四月台換車,搭電梯到了第四月台,這兒有一組介绍新北投文化的塑像,包括有人在彈手風琴唱歌,有人在泡温泉,還有不動明王等充份把當時北投繁華的景像忠實的呈現出來,我拍了一些照片,不久新北投支線的列車緩緩駛進。
新北投支線捷運列車不同於其他的列車,整個車身是有彩繪新北投的意像,另外車廂內有些地方有導覽台,裝飾成木質浴缸的台面,按下去會有新北投景點的介绍,別具巧思的設計,讓很多人好奇拍照,列車行駛速度也不快,讓人可以居高臨下欣賞新北投的風景,大概五分鐘已經到新北投捷運站了。
由於離報到的時間還有大概半個小時,鄧姐也還在路上還没到,我便去旁邊的七星公園逛了新北投驛站和一節的火車景點。
日治時期為了發展新北投地區的溫泉觀光產業,因為興建新北投支線,後改為新北投驛,所以新北投這個地名也因此誕生。新北投車站是台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站體為木造結構,屋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和1937年因擴建的3+1組合老虎窗,是這個建築的一大特色。後在1988年因北淡線停駛而走入歷史,並將站體拆遷至彰化台灣民俗村。2003年因無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於是官方和民間一起爭取讓車站回家,最後定案於原址附近的七星公園內重組,經修復後,於2017年4月重組完成並對外開放。
由於車站還沒有開放,我便先參觀了旁邊的月台日子的展覽,新北投車站木建築旁邊,在2019年終於迎回一輛曾跑過淡水線的35TP32850型三等普通客車車廂,這裡面的展示包括北淡線的車站模型,還有以前的舊照片及以前的書包、扁擔、腳踏車等,這火車,不只是能看看,還能走進去參觀喔!裡面是真的火車的樣子耶!而且,一踏進去就像穿越了時空一樣,回到過去了。踏上車廂,從過去臺鐵淡水線手繪動畫開始,靜看延站景緻變化;新北投五光十色的特色文化產業,由五位產業見證者帶您瞭解;紀錄著過往車廂內的庶民生活風景,轉化成VR方式身歷其境;淡水線是臺灣最古老的支線鐵道,也是第一條由傳統火車軌道銳變成高運量的捷運系統,而新北投支線的開發,造就週邊產業的蓬勃,溫泉飯店產業、酒家菜、那卡西、限時專送、北投陶瓷在到中影製片廠等等,藉由五位產業見證者的口述,和我們一起回到五光十色的溫泉鄉。令人心動的城鎮軌跡沿線的風光流轉,穿梭前世今生,從大稻埕站開始,淡水線上的火車一路搖搖晃晃載著旅客往返臺北和淡水,至今,現在的車站名稱融入我們生活的日常,1970年代後,淡水線上大大小小共11個車站,都有各自地方故事與風景,鐵路帶來的變與不變,寫進了一代又一代地方人的傳承裡,讓我們聆聽這些不隨時間褪色的回憶,佐以車站模型,復刻回憶。
十點新北投車站開放參觀,由於現在還是疫情時間,入內參觀必須量測體溫及管控人數,目前車站的常設展是車站時光,將為大家娓娓道來車站的前世與今生,從日治時期歷經擴建與拆除,從北投到彰化,北投人寄給老車站的情書從未間斷,這是一段屬於北投人與老車站之間親密且漫長的故事。本次展覽將帶領大家一窺車站在各個時期當中的興衰點滴、並解析存於車站中各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身體密碼。新北投車站生命的延續,不僅只有站體的遷移重建,還有民眾記憶的傳承接力,只有將車站的故事一代傳一代,車站的未來才能被無止境延伸。
另外有一個特殊的「奇憶北投」實境解謎遊戲,只要購買並遊玩「奇憶北投」實境解謎遊戲,破關後填寫問卷,便有機會抽到Sony PS5、HomePod mini與多項家電等大獎!
新北投車站也有志工老師導覽,但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便走出車站,回到捷運站,這時候導覽許老師和台北市導遊協會的工作人員已經到了,我便前去報到,也交了一百元,工作人員給我們每人一個口罩及北投春天酒店的泡湯折價券,可以用四百八十八元的優惠價想用原價八百元的泡湯券,不久鄧姐也到了,參與活動的人慢慢到了,十點半我們開始今天的行程。
首先老師在車站外幫我們解釋了北淡線的歷史。說到北淡線的歷史就要談談淡水港。淡水港,淡水河的河口港,昔日因具航運之利且地理位置重要,在台灣清領末期至日治初期,在貨物運輸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中英法天津條約簽訂之後,淡水港開放為通商口岸,使其搖身一變成為國際港口、北台灣對外貿易的重鎮。外國商人進入,促使北台灣經濟作物茶葉的風光發展,繁榮水路運輸集散地,像是大稻埕。明治33年(1900),為了方便淡水港至台北間的貨物交流方便,日人開始沿著淡水河修築鐵路線。終於,明治34年(1901),台灣第一條鐵路支線,北淡線,從台北到淡水的鐵路全面通車,總長21.6公里。北淡線鐵路共經過16個車站:大稻埕、北門、台北、大正街(戰後改名為長安站)、雙連、圓山、宮之下(戰後改名為劍潭)、士林、唭哩岸(1950年代改名為石牌)、王家廟、北投、忠義、江頭(戰後改名為關渡)、竹圍、淡水。為了開發硫磺礦以及方便至北投泡溫泉的民眾,1919年北淡線增築由北投至新北投間1.2公里的新北投支線。時代變遷,人類主要的交通行式也隨著改變。北淡線沿線人口持續成長,地面上逐漸增加的其他交通工具(像是汽車)的競爭,使北淡線鐵路營運收入從1968年的運輸量高峰之後急速下滑,甚至到營運虧損的情況。自此,北淡線的實用性開始受到挑戰,且對於北淡線的改變之聲四起。1988年7月15日,淡水線最終日營運,大批民眾前往搭乘,作最後的紀念。當晚23:20,最後一班往淡水的列車自台北車站第六月台發車後,87年的營運宣告結束;7月16日配合「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再加開一班列車後,淡水線正式停駛,走入歷史。之後幾年平面軌道與場站逐步被拆除,並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台北~淡水間的大眾運輸則暫由公路客運承接。1997年,已經改建完成的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成為台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為捷運的路線。
導覽老師介紹完後帶我們走到旁邊的一個溫泉水池,跟我們介紹北投的溫泉。
北投的溫泉和烏來及礁溪的碳酸氫鈉泉不同,大體來說分為青磺、白磺及鐵磺,北投溫泉始自大屯山之火山爆發,火山地底留下豐富的熱源,熱源將地下水加熱,再由岩層裂縫湧冒而出形成溫泉。現在溫泉路的溫泉,正是藉此奇蹟發展而成,溫泉也最為充沛。泉質青磺、白磺兩種。青磺溫高攝氏100度,白磺溫50度,地熱谷屬青磺質,適於煮蛋、嬉戲,為觀光休閒之地,溫泉路之溫泉屬白磺質,天賦治療皮膚病症,促使人體血液循環正常,精神舒暢之作用,最適合中年以上之人沐浴。日據時期北投溫泉最為著名,至50年代尋芳客量暴增,遂有限時專送服務,至民國68年10月政府嚴令禁娼,限時專送立即消失於無形,溫泉路之盛況亦日漸沒落,只有溫泉功能依舊,仍為遊客所喜愛。青磺在地熱谷附近的泉質為酸性硫酸鹽氯化物泉,泉水清澈微綠似玉,亞洲只有日本秋田縣和北投才有。北投公園露天溫泉、瀧乃湯、新秀閣大飯店等處的泉質皆屬青磺泉。硫磺谷的區域因為是硫磺氣非溫泉,所以引陽明山之山泉水注入而形成溫泉,色澤乳白,散發著淡淡的硫磺味,因此有牛奶湯的美稱。北投地區的溫泉飯店大多為白磺泉。位於頂北投、雙重溪北面及南磺溪上游山谷內,以及陽明山後公園附近,為中性碳酸泉,水質透明有鐵質沉澱物,因此稱為鐵磺。
我們在這兒享用亞洲少有的溫泉洗手,備感溫馨,接著我們前往新北投公園,北投公園因在新北投捷運站出口,也有不少人稱之為新北投公園。公園本身佔地18500坪,超過6公頃,是台北市的第3座公園,也是第1座溫泉公園。從新北投捷運站一走出來,過個馬路就到,進到北投公園會看到一個大型的噴泉。噴泉在2019年重新裝潢過,定期會有噴泉水舞,多年前金城武與梁詠琪的電影向左走跟向右走就是在水裡拍攝哦。現在因為水情吃緊,並沒有在噴水,但有街頭藝人在這兒演唱,老師也順便幫我們介紹了有名的那卡西文化。
日據時期,藝妓的表演以三味線、能樂為主。臺灣人經營的旅館,收費較日本人經營的溫泉旅館低,表演節目也大都是符合臺灣人口味的南管樂曲和臺灣歌謠。「那卡西」在日文原意為「像水流動的行業」,走唱於各旅館、酒店間、夜市間,其對象泛指走唱維生的歌手、樂手及其音樂演出的形式。最早的表演型態,是採自彈自唱以娛樂賓客,多以1人演奏、1人演唱的2人編制出現,後來才有隨客人點唱的服務。那卡西的樂器由早期樂師自彈自唱,轉變為富西洋風的手風琴、吉他、鼓等小型樂團,隨著科技發達,演進為電子琴或電吉他,尤其是電子琴,只需要電子琴,就可以製造出所需的音效。極盛期北投的飯店,每家約擁有3至7組那卡西團。此外,尚有待命的那卡西,電話一通,服務就到,以便飯店急需。那卡西的沒落是在民國80年後,隨著政府掃蕩八大行業政策的執行及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加上卡拉OK、KTV風行一時,日漸式微。
在短暫休息後,我們沿著北投公園旁的中山路前行,中間我們看到了凱達格蘭文化館,因為我們今天行程很多,並沒有進去參觀,但老師也幫我們介紹了凱達格蘭族和北投的關聯。
北投的舊名「巴島」(Patauw),為平埔族語女巫之意,可能因為北投過去終年煙霧瀰漫,原住民對此充滿尊崇畏懼而稱之,北投溫泉發展起來之後,當地則有「女巫之湯」的美稱。
三百多年前出版的《裨海紀遊》一書中,記載該書作者郁永河於1697年來台採硫時,在北投所見的硫磺泉、平埔族聚落、風土民情等內容,不過當時硫磺可能只使用於製作火藥,並未作溫泉洗浴或浸泡之用。1893年德國硫商奧理(Ohly)來到北投發現溫泉,因為知道溫泉對疾病的療效,遂興建台灣最早的溫泉俱樂部。後來日本人於文獻中雖記載此事,但推測也許奧理的溫泉俱樂部規模不大,時間也很短,因而並未詳加說明。1895年,來自日本大阪的平田源吾發現北投溫泉的泉質極佳,於隔年重返北投成立「天狗庵」。同時期台北軍政廳財務課長松本龜太郎興建「松濤園」,與「天狗庵」同為台灣最早的溫泉旅館,也是北投溫泉浴場的濫觴。接下來我們到了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北投圖書館是台灣首座綠色建築,建築以木構架為主,座落於北投公園內,從218公車到北投公園站下車也是另一種抵達的方式,沿北投公園走在中山路上,與圖書館遙望的木造景觀台,可以更清楚看見林木茂密,圖書館在自然綠意中充滿生氣的一面,小溪流過、台灣輪廓造型池與比鄰的北投溫泉博物館,緩步走過清新氣息跟歷史將帶我看向別具印象的北投風貌。
在11點左右我們到了溫泉博物館,由於疫情時間必須實名制參觀,館內也不能解說,老師先在外面講了溫泉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1913年完工。日本時代北投溫泉旅館的消費昂貴,台北州廳便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由台北廳長井村大吉規畫、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監造,在北投溪畔第一瀧旁興建一座公共浴場,開放給一般人士使用。這座兩層樓的公共浴場建築外觀為維多利亞式,浴場空間設計上有拱廊和彩繪玻璃等西洋建築語彙,以及羅馬風格大浴池和日式榻榻米大廳,為當時東亞地區最大、最華麗的溫泉公共浴場。因當時泡湯的男女比例較為懸殊,浴場內的大浴池及榻榻米大廳主要供男性使用,只在大浴池另一側設小浴池,供女性和兒童泡湯,另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供重要賓客使用。日本裕仁皇太子(後為昭和天皇)曾到此一遊,現今二樓的視聽室,即當時為迎接皇太子特別增建的「禦休所」。可惜這座風光一時的公共浴場隨著時空遞嬗,早已停止營業,先後由北投區服務分社、國民黨北投區黨部、縣議會招待所、光明派出所等單位進駐,有段時間還出租為電影道具間。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蒐集鄉土教學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此處荒廢的景象,特別寫了陳情書請求保留浴場,爾後在一群關心北投發展人士的推動下,這棟建築於1997年被列為三級古蹟(因法令制度修正,現為市定古蹟),並於1998年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重新啟用。
11點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北投溫泉博物館參觀。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