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神州板蕩中原行

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有包括開封、洛陽、鄭州等許多歷史古城,對於喜歡歷史的我也有很大的興趣,自從前年去過北京、去年去過西安旅遊後,中原古都成為我的旅遊重點,今年四月剛結束了新北市文化局的工作,想利用機會出國旅遊,剛好在網路上找到這個特惠行程,價格兩萬一千元而且是沒有走購物站的行程,認為可以接受便跟旅行社業務報名了這個行程,繳了訂金和尾款後便滿心期待著那天 的到來。
五月二十四日清晨,因為集合的時間是上午六點半,所以必須早起,打了電話叫了計程車,到板橋的客運站搭福和的機場巴士前往機場,六點多在機場找到了領隊林小姐,由她幫我們把行李掛關後便進入海關,八點十分走到登機門口,搭上長榮航空的飛機準備飛往鄭州。 我們搭的飛機是八點半起飛的,但是直到九點飛機還在桃園機場沒有起飛,機上廣播說因為機件有問題,可能會延遲起飛,飛機上的空服員也幫我們送上了餐點,在用完餐後飛機上又廣播,因為機件問題沒有辦法那麼快修好,要我們下飛機到另外的登機門登機,我們在空服員的指引下來到另一個登機門,長榮航空的服務員也送上水、飲料、餅乾、樸克牌等小禮物,在十一點再次登機,前往嚮往的中原古都,此時本來下著大雨的天空慢慢的雨霽天清,象徵著我們這次的中原之行能圓滿順利。 下午兩點左右飛機抵達了鄭州的新鄭國際機場,在領隊林小姐的帶領下,我們出了海關提領了行李,當地的導遊李珊珊小姐在那兒等我們很久了,我們首先便先到機場附近的酒店用了午餐,由於這附近的酒店不多,飯菜還差強人意,在簡單的用了午餐後,我們前往新鄭的黃帝故里參觀。
從這兒到黃帝故里約需四十五分的時間,小李幫我們簡單介紹了河南省的地形特色,河南簡稱為豫,屬於大陸型海洋氣候,地形有山地、平原及丘陵,因為地屬黃河中下流,又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所以又稱為中原,在約三千多年前,人文初祖黃帝在此誕生。這裡所謂的黃帝故里其實是後來才開發出來的旅遊景點。 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黄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黄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三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黄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戰,都未能獲勝。最後黄帝集结兵力在涿鹿上與蚩尤决戰, 戰鬥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终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黄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蝦,色尚黄,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黄帝。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定期巡視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死後葬在陜西橋山黃帝陵。
 此外,黄帝當共主的時候,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陋樸素, 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製纺織技術,用以製作衣服冠冕,御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作, 如羲和與常儀分别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佗創制律法,大橈創立甲子,隶首發明算數,容成综合以上六術,制作樂律和律曆。黄帝還讓伶佗和垂制造樂器磬和鐘,沮湧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 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 不久我們到了有名的軒轅故里。
在小李的介紹下,我們在廣場前和一個象徵王權的鼎拍了照,這個鼎三隻腳象徵著三足鼎立,每隻腳都雕有熊的雕塑,以說明黃帝是有熊氏的君王。然後我們進去參觀,小李跟我們介紹了有名的百年紅棗樹,在樹上還有很多人掛著許願卡,我們進到人文初祖殿,小李和我們介紹每年農曆的三月三日來這裡參拜黃帝時有發生的奇特現象,當時並沒有下雨,天空卻出現有光暈的現象,久久方才散去,是否意味著黃帝顯靈呢? 小李也用了壁畫和我們黃帝的誕生和打敗蚩尤和炎帝結盟的過程。 我們出了人文初祖殿後小李帶我們參觀兩個配殿,供奉的是黃帝的兩個老婆。小李解釋著:黄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缧絲,織出絲绸做衣棠, 故有“先蠶”的稱號, 次妃名蟆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顓瑞、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孫。 在參觀完這裡後小李帶我們到後面的軒轅之丘,這裡有黃帝的大型雕像,也是每年祭祖大典進行的地方,在雕像後方有紀念館,有黃帝大敗蚩尤所用的指南車複製品,也賣一些當地的紀念品,我們在這兒參觀了一下便慢慢的往停車場集合了。 五點左右我們離開了黃帝故里前往另一個城市新密,沿途欣賞一大片麥田的風光,現在小麥已接近成熟期了,很多農民都在收割小麥,大約一個小時候我們抵達了新密市,這是一個縣級市,肯定是沒有開封、洛陽及鄭州那麼繁榮的,我們今晚駐的新密承譽德酒店算是一個不錯的酒店,我們在酒店用了晚餐,而後便是有些團員自費搭計程車到鬧區去逛,我則在酒店後花園逛了一下,酒店後花園還蠻大的,有一些亭臺樓閣,在此享受一刻無人管的清風明月欣賞滿園月季花,還算愜意,不久後便回酒店休息,明天我們將會參觀有名的嵩山少林寺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陽,希望更能有愉快的中原之旅。

天下武功出少林


嵩山少林寺在大家的心目中耳熟能響,這此中原之旅讓我有機會親臨這個旅遊勝地也是中國第一名剎參觀旅遊,也是一件極為難得的事。五月二十五日那天,一早在承譽德酒店用了早餐,然後到酒店的後花園逛了一下,便把行李拿出了房間,由行李員幫我們把行李送上遊覽車,八點半我們出發開始今天的旅遊行程。

從我們住的酒店到登封大概也要一個小時的時間,沿途小李跟我們介紹了少林寺和嵩山的歷史。嵩山為結晶岩,分別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和雲台山並稱為兩個國家地質公園。嵩山海拔不高,更沒有華山的險,泰山的秀、衡山的奇、恆山的幽,但卻能得到中嶽嵩山的稱號,因為整個五嶽之中嵩山有其獨特之處,包括佛教的少林寺和永泰寺、道教的中嶽廟、儒教北宋時期最有名的嵩陽書院,三教各自有崇拜的神祇、教義卻又不相干擾成為嵩山的特色,武則天當皇帝時便有別於其他皇帝前往泰山封禪而獨樹一格前往中嶽嵩山封禪,讓中嶽嵩山的地位定鼎於一尊,和其他山嶽共稱為五嶽,也算是它的特色吧。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抵達了嵩山腳下的登封市,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東接省會鄭州,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市區面積12平方公里。1994年5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登封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第1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就在這裏的陽城建都。公元696年,唐代女皇武則天在嵩山舉行聲勢浩大的封禪活動,改嵩陽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以示其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登封由此得名。

在登封我們看到了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大型看板,小李解釋著:這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是登封最大的實景山水大秀,由知名導演梅帥元所編導, 全劇分為《水樂》、《木樂》、《風樂》、《光樂》、《石樂》五個樂章组成,浩大的山地實景舞台。面積方圓數公里,以嵩山1400米高的主峰少室山為演出實景舞台和背景,最高處達1400米。以實際效果修建的廟宇、古塔樓、塔林建築群不亞於一個大型寺廟,令觀眾感到身臨深山古刹,禪宗仙境之中。配合少林寺的武僧團700多人,壯觀的演出場面。演出以超越人們想象空間的高超手法,生動地表現了山澗飛瀑、雪夜古刹、塔林殘月、女童牧歸、少林武僧飛天武打、童子功、風棍、梅花樁等中原人文、少林武功和嵩山自然景觀。演出鼓樂齊鳴,佛光普照天地祥和,把演出推向高潮。在老方丈的主持下,數百高僧為人們頌禪、祈禱、祝福,無不使觀眾感到心靈的震撼。
不久我們經過了北宋有名的嵩陽書院景區及太室山北魏孝文帝為其妹永泰公主所修築的尼庵祖庭永泰寺,來到了少林寺的停車場,小李要我們先跟他去入口買票,因為我們要在少林寺的演武廳看一場少林武術的表演,那場表演十點半就開始了,停車場的車子很多,可見來參觀的人肯定不少,如果沒有先去搶位子的話肯定是看不到的,因此要我們跟著他的旗子走,回程再讓我們拍照。

我們走到演武場的途中經過了有名的武塔溝武術學校,很多學生在教練場練習刀槍棍棒等武術,還有整齊的行進隊伍,讓我們大開眼界,十點二十分我們到達了演武場,跟著遊客排隊進去參觀還好一樓還有位子,十點半左右表演準時開始。少林武功名聞天下,這場武術表演有半個小時,武僧們表演少林名聞遐邇的絕技,包括鐵頭功、童子功、少林長拳、羅漢拳及長短兵器,每樣都讓我們看得拍案叫絕,驚呼連連。在演出中間還特別選了三名觀眾上場由武僧們指點武功,三十分鐘的表演絕無冷場。

在看完精彩的武術表演後,小李帶我們搭電瓶車前往少林寺參觀,小李解釋著少林寺的歷史,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聖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但使少林聲名大噪的則為達摩祖師了,菩提達摩(?~536),為南天竺(古印度)婆羅門種族高僧。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與當時的梁武帝談論佛教,語不投機,遂以一葦渡長江入北魏境,他先遊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裏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初創了以“靜坐修身”為主要修行方法的學說,稱為“壁觀”,即大乘禪宗。因此少林寺也是禪宗的祖庭。

我們抵達少林寺後,小李要我們注意少林寺三個字的匾額,其中(少林)二字便是康熙皇帝當年親筆所書的,接著我們過了山門進入寺中,小李先幫我們介紹了銀杏樹,此樹又名百果,果實可以降血壓,他要我們注意樹上有很多的小洞,那是少林寺僧人練一指禪、二指禪時所戳出來的,也可以看到少林武僧 的功力了。旁邊有很多名人為少林寺所留的碑刻,稱為碑林。

我們跟著她進入第一殿天王殿,這兒是供俸四大天王及哼哈二將的,在過了這個大殿後便進入了主要大殿大雄寶殿了。大雄寶殿是全寺僧人做早晚課、誦經禮佛的地方,這裡奉祀的是釋迦牟尼、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並稱為三世佛,另外比較特殊的便是禪宗初祖達摩和緊那羅王,緊那羅王是少林寺護法神。相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軍團攻少林寺時,突然有一火僧顯靈,立於二山頭上,身高十丈,自稱緊那羅王,红巾軍見狀遁去。緊那羅王遂被少林寺尊為護法神。

在參觀完大雄寶殿後,我們經過齋房來到位於中軸線上的藏經閣,藏經閣又名法堂,為高僧講經說和儲存佛經典籍之所。現存《中華大藏經》、《龍藏》、《大正藏》、《高麗藏》及其他典籍計數萬册。殿内原供達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經在内的5000餘卷佛經點籍等,1928年 農曆三月十五日,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鐘鼓樓、藏經樓及所藏之大藏經、《少林寺志》木版、北朝石刻造像碑等皆毁。

藏經閣後便為方丈室了,這是少林寺方丈處理事務之所。該室初建年代约為明初,經歷代维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跡。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乾隆皇帝遊少林寺時曾以此殿為行宫,故乾隆後該殿被稱為“龍亭”。今室内放置有雞血石“佛祖講法”浮雕是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時信徒贈送的,北壁内側置少林寺傳代世系譜。

在方丈寺後的立雪亭更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小李解釋著:立雪亭原名達摩亭,是禪宗初祖達摩傳法的地方,北魏正光元年,神光前來達摩亭求法,達摩閉門面壁,置之不理,神光在門外恭候。時值數九寒天,大雪纷飛。第二天天亮時,積雪没膝,達摩仍不理會,並堅定地說:「除非天降红雪」。神光為表示其誠意,拿出利刀,砍下自己的左臂獻给達摩。達摩見他心誠,把衣缽傳授给他,賜法名慧可。所以武俠小說中少林派弟子都以右手拜佛,便為了紀念神光斷臂之事。立雪亭前有一對聯"禪宗初祖天竺僧","斷臂求法立雪人"便是形容此事的,相當貼切。

千佛殿又名毗盧閣、毗盧殿、千佛閣,坐落在立雪亭後方壯觀的大月台上,是少林寺最後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閣建築。該殿創建于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經過明、清多次维修,特别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大修之後,該殿建築面貌已經改觀。殿正面檐下懸一大型風字匾,題“西方聖人”四字。這個大殿有木刻佛龕、乾隆親題的"法印高提"匾額及《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等都是十分難得的珍寶。另外這地方也是少林武僧的練武場所,武僧們經年累月的紮馬練功造成地板很多地方塌陷,少林功夫果真名不虛傳。

參觀完少林寺後也已12點多了,小李在入口處等我們,因為我們還要去參觀塔林。

少林寺塔林位於寺西約300米之處,從唐貞元七年(西元791年)到清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歷代墓塔有228座,佔地面積19906.27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面積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建築群。當年建築塔林總數,究竟多少,至今尚不清楚。有些塔由於年久遠,人為或自然的破壞,當前所剩下的還有200多座。其中隋、唐塔各一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6座、明塔140座、清塔10座。其它塔的年代不詳。

塔內一般安放高僧的遺骨或生前衣缽,也有些建成「身骨塔」和「衣缽塔」的型式。按照佛教葬儀禮規,寺僧圓寂後,佛徒們根據其佛學修養、佛教地位、僧徒多少、威望程度以及經濟、佛德及時代特點等條件而修建其塔,建造層級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形制層級,刻石紀志,以昭功德。

整個塔琳的建造型有圓形、柱形、瓶形、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錐體、瓶體、喇叭體、直線形、拋物線形,等不同形狀的墓塔,可謂千姿百態。還有獨石雕刻、磚石層疊的,有磚塔、石塔和磚石混合塔。造型有「單相塔」、「單層密簷塔」及各式各樣的「喇嘛塔」。 其中以方型為和磚塔為最多,亦有用整塊岩石鑿雕而成。這些磚石結構的墓塔,以「密簷式塔」和「樓閣式塔」為主,形體多樣,造型奇特,堪稱古塔藝術之博物館。

小李幫我們介紹了幾個有名的塔,包括建於唐代貞元七年(西元791年)的「法玩禪師塔」、宋代的「普通塔」
、元代的「裕公塔」、明代的「照公塔」和「小山和尚塔」等還有一個這幾年才完成的塔,是為了紀念少林授喜和尚的塔,在塔上的浮刻有電視、電腦、攝影機等,是完成於2002年塔,我們也在這兒停了一下,拍了一些照片,然後小李帶我們到下方搭電瓶車離開這千年古剎,準備前往登封用餐。

從這兒到登封我們用餐的餐廳不過15分鐘,旁邊便是有名的小龍武術學校,是有名的武打明星釋小龍父親所開設的,釋小龍俗家名稱姓陳,入了少林才改名釋的,在這兒吃中飯菜色雖然不是那麼好,但如小李所說:吃過少林飯,也會踢踢腿,喝過少林水,也會打打拳。在用完午餐後我們便前往古都洛陽了,我們晚餐會在飯店享用牡丹宴,所以我們也就將就一下了吧。

洛陽牡丹甲天下


2011年5月25日下午,在參觀完聞名遐邇的嵩山少林寺後,我們將前往千年帝都,以牡丹花聞名天下的古都洛陽,由這兒前往洛陽約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小李要我們稍微休息一下,我則喜歡欣賞四周的風景,河南省的地形豐富多元,從這兒到洛陽是丘陵地形,隨著車子經過了陳玄奘的故鄉偃師,不久就慢慢的進入了洛陽地界了,三點半左右我們接近了有名的白馬寺,小李也叫醒了大家,跟我們介紹了白馬寺的歷史。
小李解釋著: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但他跟去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沒有任何關係,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迄今已歷一千九百餘年的歲月。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晚,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
,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兇,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裏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竺二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
,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鑒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裏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盡管後來佛教派係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我們到了後小裡去買了門票,我們在附近拍了照,便隨著小李入內參觀。白馬寺目前佔地約3.4萬平方米,有大小建築百餘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築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台,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雲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
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馬寺的山門,元代置有四大天王韋馱 及彌勒佛 ,明朝時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門,於是原山門就改稱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築。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後壁和兩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式比較罕見。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殿的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難 、迦葉二弟子、文殊、普賢菩薩像,殿後有觀世音菩薩 。殿東南角懸掛明代嘉靖 三十四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洛陽城內也有一口大鐘,兩鐘會產生共鳴,民間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俗語,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鐘聲」就是此處。
大雄殿是建於唐代,寺院的內的主殿。現在它是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內供奉有「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著韋力 、韋馱二天將,十八羅漢分坐東西兩側。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宮1972年回歸白馬寺。除此以外,該殿的側壁還有木雕佛龕,供奉著5056尊壁佛。
接引殿在一般的寺院中較為罕見。它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該殿在清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時重修,是寺中修建時間最晚、規模最小的佛殿。
清涼台位於寺院後部,建於漢代,是一座以青磚壘砌,長42.8米,寬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築,台上中心建築為毗盧閣,與四周的配殿、門樓、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處院落,稱為「空中庭院」。相傳這是漢明帝少年時的避暑讀書之處,後來讓給兩位高僧下榻。
毗盧閣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供奉著「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兩側的配殿分別是攝摩騰殿和竺法蘭殿,內有二位高僧的塑像。
在白馬寺以東250米處,有一座齊雲塔,又叫做釋迦舍利塔,是寺院的附屬建築。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金兵燒毀。現存寶塔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風格,輪廓採用拋物線設計,玲瓏挺拔、古雅秀麗。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米,塔頂置寶瓶式塔剎。這座塔是洛陽一帶地面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白馬寺東西相望、交相輝映。
我們參觀完整個白馬寺主建築後,小李帶我們參觀印度風格佛殿。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位於白馬寺旁,由印度盧比的資金支持,並由印度的設計人員設計,同時也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坐西面東,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建築面積約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體建築高約30米,裡面供奉一尊高達4.5米的釋迦牟尼坐像。
這個佛殿2006年奠基直到2010才完工,印度風格佛殿建築藝術獨特,主體建築高大如山,外環圍合,雕刻精美,其建築設計創作理念既堅持傳統的佛教教義的同時還立足時代、務實創新。印度風格佛殿的空間形態、材料質地、雕刻藝術以及整個佛殿建築對文化的闡述都堅持佛教建築的歷史傳統。同時,又考慮當代社會對崇奉、觀光等方面的需求,所以增設了展覽中心等。
設計人員對印度風格佛殿建築追求的目標是其建築藝術魅力的永久性和建築文化的經典性。佛殿設計遵從阿育王 印度桑奇窣堵波的藝術風格,所以兩者的風格比例相近。印度佛殿建築中的穹頂是圓形「天國」的隱喻形象,即展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在參觀完白馬寺後,我們上車本來有團員要求小李帶我們去參觀有名的洛陽牡丹,小李說:「洛陽牡丹甲天下」,是洛陽市的市花,確實是相當漂亮的,但花期很短,大概在四月中到五月初就謝了,雖然附近的神州牡丹園可以看到溫室栽培的牡丹如姚黃、魏紫及一些新奇的品種,但因為不是整園盛開的,而且行程沒有安排,如果要去看必須自費四十塊人民幣,怕我們覺得不值得,所以沒帶我們去看。記得三月多洛陽牡丹曾經到台北花博的爭艷館展示過,那時我有去參觀,真的是非常漂亮的,那時候全場的人都對姚黃、魏紫及牡丹花的漂亮驚艷,久久不忍離去,洛陽牡丹真的是天下聞名的。
不久我們進入了洛陽市區,小李說:「洛陽是個千年帝都,早在周朝便在這兒建立了雙子城了,西稱為王城,東稱為洛邑,在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大周(武則天時期)、後梁、後唐、後晉等王朝以此為國都,堪稱是千年帝都了,雖說如此但洛陽並沒有保存比較好的城牆和皇宮,因為歷代的皇帝都不保留,往往都被毀於兵炙。」另外洛陽東西長南北窄,分為老城區、王城區、澗西區,我們由洛陽市東方進入要到我們今晚住宿的京安牡丹城大酒店也要大概半個多小時,我們走的是中洲大道是溝通洛陽東西的主要道路,小李在車上跟我們介紹了包括天子駕六博物館、王城公園、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洛陽博物館等有名的景點,也跟我們用洛陽的方言講了問好的話:(娘喝湯了沒有)。過了洛陽的母親河-洛河,我們到了今晚下榻的京安牡丹城大酒店。
我們晚上便是在這飯店二樓的澳門食坊享用有名的洛陽水席,洛陽水席源於武則天時期的宮廷宴,它不同於南北各路菜系,是一道接一道往桌子上端,吃完一盤,撤下,再上一盤,如行雲流水一般,故稱水席。 二是水席在湯上大做文章,主菜幾乎道道都帶湯,湯的濃稀有致,湯隨菜而不同,湯湯水水多,因此有「水席」之稱。 整套宴席十分重視排場,分量實在驚人,表面上是八冷菜、四鎮桌、八大件、四結尾,共有二十四道,但每道料理裡又暗藏多道小碟,因此,每道都吃一小口,就足以讓人撐腹。 每道菜都有內涵,前菜分別叫做服、禮、韜、慾、藝、文、禪、政,象徵武皇的八大善(膳)績。最有名的是牡丹燕菜,武后稱帝以後,恰好洛陽城郊出現了巨型蘿蔔,農民敬獻給女皇,遂命御廚設計新菜,蘿蔔經過九蒸九曬,多道加工,蘿蔔細可穿針,口感滑如燕窩,故武皇賜名為「燕菜」。
在吃完特色的洛陽水席後,我到了飯店樓下逛,飯店對面便是一個小型的公園牡丹廣場了,在這兒的廣場逛了一下,又和同伴去逛了有名的華潤萬家超市,感受這千年古城的絕代風華,不久才回房間休息,結束今天的洛陽之旅,明天我們要參觀有名的關林及有名的龍門石窟,還要趕到鞏義及焦作,因此也要很早就出門了。

浩然正氣存天地


2011年5月26日上午我們要在洛陽市做半天的旅遊,要欣賞有名的關林和世界遺產龍門石窟,所以我們七點就起來了,梳洗了一下後把行李 拖到房門外,便到飯店的二十五樓享用早餐,京安牡丹城飯店的頂樓是旋轉餐廳,我們優閒的享用早餐,看著窗外洛陽市區的繁華街景,隨著餐廳的旋轉我們好像把古都洛陽從欣賞完了一遍,相當愜意。
八點我們上車前往關林,由於洛陽是個古城,有很多傳頌千古的故事,包括朱買臣和崔氏覆水難收的故事,便發生在不遠的榖水街上,另外曹操、曹丕、曹植和甄艴夫人的故事則被才高八斗的曹植改編成洛神賦,把甄氏形容成守護洛水的女神,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都在這裡留下膾炙人口的文章,左思的三都賦更使當時的文人風迷一時,形成洛陽紙貴。武則天曾經在此登基,更令牡丹開花。太多的歷史故事,小李精彩的為我們講述,也增添了旅遊的樂趣。
約三十分鐘後,我們抵達了洛陽關林,小李解釋整個中國有三處關林,包括湖北當陽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洛陽關林是曹操埋葬關羽首級的地方,山西運城為關羽的故鄉,在關羽死後當地人為紀念關羽所建的。正應了俗諺:關羽頭枕洛陽,身在當陽,魂歸故里。洛陽關林因厚葬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這裡峻宇連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廟,視為嚴宮,形成了濃厚的關公文化氛圍。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佔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聖域。兀立於廣場上的“千秋鑒”樓,為舊時“燈影鑼鼓話興亡”的所在;分立於大門兩側的明代石獅,赳赳而踞,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極富封建意味的大門鑲嵌著81顆金色門釘,體現了關林的崇高地位和關羽的身後榮耀;立於儀門左右重達3000餘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餘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威揚六合”匾額為慈禧太后御筆,端莊厚重,彌足珍貴;連接儀門和拜殿的石獅禦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甬柱頂雕石獅104尊,百獅百態,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因此有洛陽小盧溝之美譽。
我們到達後,小李帶我們參觀了有名的關帝詩竹詩,畫面上兩竿竹子,一竿枝葉飄飛,宛如狂風襲竹,一竿枝葉低垂,又似驟雨落葉,所以又叫「風雨竹」。這幅竹畫妙就妙在全部竹葉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表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另一側則為宋代名將岳飛所繪的關聖帝君像。
  關林共有三個大殿,也分別有不同的關羽塑像,第一殿是求官位的,大殿正中為頭戴十二冕旒王冠、身著龍袍的關羽,手拿朝芴,兩旁陪祀的除了義子關平及部將周倉外尚有參謀王甫及先鋒廖化,大殿正門上方高懸慈禧太后題「氣壯嵩高」匾。大殿正門自東向西的高浮雕是關羽生平故事-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斬蔡陽、水淹七軍、三結義、三顧茅廬、斬車胄、單刀赴會、戰呂布、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等共十二幅,還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遊龍戲鳳等,無不栩栩如生,充分表現明代木雕藝術的傑出水準。這些木雕因為有高大拜殿遮蔽,較少遭受風吹雨蝕,色彩依然鮮豔如初。
二殿五開間單簷廡殿頂式,高懸光緒皇帝題「光昭日月」匾,此殿求財,關羽戎裝坐像,二旁侍立手持大刀的周倉和手捧璽印的關平,二殿即武殿,是關林現存建築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殿宇,關羽臥嘗眉怒目而視,望著當年被孫權所擒的東南方,令人不慄而威。傳說關羽為丹鳳眼,平時眯縫著,一旦睜開,就要殺人;這座關羽座像睜眼怒視東南,面帶殺機,因為關羽是被東南方的東吳所殺,意為向孫權討還性命。前後簷下繪有反映關羽驍勇善戰的故事圖,二殿后門有一對圓雕盤龍石墩,設計之巧在石刻中罕見;整個看來似一方柱體,細看則見由一條龍盤纏,龍的眉、眼、唇、鬚乃至片片龍鱗無不點畫到位,而且龍的氣勢不減,也為一絕。
二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硬山式「配殿」,東為「聖母殿」,內主供關羽夫人胡氏;西為「五虎殿」,內供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位虎將。西有結義柏,東為旋柏,長在三殿前
三殿即春秋殿,此殿可求和家平安,硬山式,面闊五間,額枋上彩繪關羽英勇形象的三國故事。殿內塑關羽秉蠟夜觀《春秋》像,關公左手捋須髯,右手持《春秋》,神情專注,研讀《春秋》,再現當年秉燭達旦情景。小李說這種塑像全河南只有兩尊,一在洛陽關林,另一則在許昌的春秋樓。關公手中的春秋是一本只有關羽能讀懂的無字天書,在北方都是開卷意謂開卷有益,而南方都為合卷意味著商業機密。傳說殿內關羽睡像能翻身坐起,怒目圓睜。後壁為氣勢恢宏的「關帝出巡迴宮圖」壁畫,展示出關羽的聖人、帝王之風。
關冢始於漢末,當年孫權斬關羽後,因為懼怕劉備報復,把頭顱寄給曹操,曹操用了檀香木雕刻了關羽的身軀,以侯王之禮把關羽埋葬於此,故塚前碑刻漢壽亭侯,碑前有一(中央宛在)之匾,如今綠草如蓋,高峻出塵,雖江山已改,原冢依然。
關林翠柏是洛陽“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蔥蘢回合,每當大雨停住乍晴之時,雲氣如煙,似嫋嫋香篆,悠悠繞冢流走,奇幻之景,令人拍案稱奇。千百年來,關羽作為忠義化身、道德榜樣受到了民眾的普遍敬仰。他的“忠義仁勇”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由此形成的“關公信仰”這一特殊文化現象,已成為溝通海內外華人、親情的橋梁和紐帶。每年9月29日在這裡舉辦關林國際朝聖大典,屆時,海外關廟人士和宗親組織雲集關林,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關林成為海外華人謁拜的聖域,也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我們參觀完關林後大概十點了,便上車前往世界遺產龍門石窟參觀了。

世界遺產-龍門石窟(上)


2011年5月26日上午,在參觀完有名的洛陽關林後,我們前往知名的景點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至今仍存有佛窟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多個,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 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根據《魏書 》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 將國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 、五代、北宋、明代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 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不久我們便抵達有名的龍門石窟,小李去買了票,我們便先在伊河附近拍照,然後我們搭電瓶車抵達入口處,這裡是有名的鯉魚躍龍門的地方,有在2000年被登入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我們也在這裡拍了團體照,才慢慢跟著小李進去參觀。
小李解釋著:龍門本稱伊闕,隋煬帝才改稱為龍門,龍門石窟,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餘。就其營造史看,規模最大的開窟造像活動有兩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計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計110多年。這兩次是開窟造像的高潮,歷時計150餘年。據1962年龍門文武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最大的造像高達17米多,最小的僅2厘米﹔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塊左右,佛塔40餘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為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幾乎占三分之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為潛溪寺、奉先寺、萬佛洞、看經寺等。龍門石窟在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東方雕塑的典型。特別是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聖果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態輕盈,神情優雅,令人嘆為觀止。
西山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 、蓮花洞、藥方洞、潛溪寺 、看經寺、萬佛洞 、奉先寺 、大萬伍佛洞 。 我們首先來到西山第一窟賓陽洞區:賓陽洞是龍門石窟最古老的窟龕鑿於北魏,是北魏皇帝元恪於西元500年為父母所鑿,分為賓陽北洞、賓陽南洞及賓陽中洞,其中賓陽中洞最富麗堂皇,內有大佛像11尊,主佛釋迦牟尼通高8.4公尺,左右為兩個弟子及兩個菩薩,面目清秀,是北魏時期的藝術傑作。除了佛像外,窟頂鑿有10個技樂供養天人,形象矯健飄逸,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窟前本有;皇帝禮佛圖及皇后禮佛圖,但在30年代被道賣到外國,現存於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和坎薩斯納爾韻博物館中。
在參觀完賓陽三洞後,我們來到了摩崖三佛龕區:位於敬善寺南,以三佛龕為主,是武周時期的一個造像中心。這個洞窟是由武則天命女官姚神表和智醞所建的,因為是女性所建,所以洞窟菩薩塑像比較陰柔,沒有陽剛之氣,是比較有特色的佛窟。
萬佛洞區:位於西山中部,是專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窟內南北兩壁刻有15000尊小佛像,高只有四公分,洞中主佛阿彌陀佛高四公尺,頭飾波狀髮髻,面向圓潤,神情安詳肅穆。佛像背後有54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各有一個菩薩及供養人,構思新穎奇特,南北兩旁刻有多尊技樂人及舞者,頗能顯現大唐帝國的雄風。大中型洞窟多集中於此,從北往南依次為雙窯、萬佛洞、獅子洞、惠簡洞、老龍洞等。
蓮花洞區:位於西山中部略偏南,這一區域主要是北魏後期的造像中心,大中型窟集中。從蓮花洞往南依次為澌流溪、普泰洞(十四洞)、趙客師洞、破窯、魏字洞、唐字洞。
蓮花洞最有特色的便是窟頂鑿井的立體蓮花浮雕,配合洞內殘缺的雕飾,昏暗的燈光,斑駁的地面,碩大的蓮花顯得異常完整,精緻美麗令人有遙不可及的感覺,洞內觀音像左手持淨瓶,右手拂塵悄然而立,仙衣飄動,儀態萬千,說不出的嫵媚。
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最大佛像盧舍那大佛 就坐落於此,這一區域主要以初唐大佛龕為主。這石窟便由武則天捐資兩萬冠脂粉錢所建,始鑿於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650年)到上元二年(675年)才完成,石窟正中盧舍那佛高17.14公尺,面目豐滿秀雅,寧靜祥和,衣紋簡潔清晰,姿態莊嚴肅穆,據說當年工匠便是依照武則天的面目所鑿,兩旁各有阿難、迦葉、二菩薩"二供養人,兩壁則有金剛及力士,但這些都是為了襯托主佛的。
我們爬上了階梯看那盧舍那佛,因為這是龍門石窟最經典最漂亮的石窟了,當你喘息甫定的爬上那高台時,發現大慈大悲的盧舍那佛正以仁慈、溫暖、寬容、悲憫的眼光對著上來的遊客淺淺一笑,似乎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了。
接著我們參觀鑿建於唐咸亨三年(672年 )到上元二年(675年 ) 古陽洞區:位於西山南部,這一區域是北魏中期和後期的造像中心,古陽洞北是藥方洞,南是火燒洞、皇甫公窟等。
極南洞區:這一區域主要建造於初唐、武周到盛唐,由北往南依次為淨土堂、八作司洞、龍華寺、極南洞。這一區域主要建造於初唐、武周到盛唐,
古陽洞位於龍門石窟西山南段,初稱石窟寺,為整個石窟最早開著的,內容最豐富,北魏王室造像最集中的一窟,始鑿於北魏文帝年間(公元494年),窟內有釋迦牟尼及二菩薩像,最有名的書法典範龍門二十品便有19品保存在此洞中極富藝術價值。
接著我們參觀了藥方洞,藥方洞開鑿於北魏晚期,建成於唐武則天時期,歷時約200年,窟內鑿刻藥師佛及二弟子,二菩薩,造像體態粗壯,敦時厚重,特徵、衣飾、刀法都有北齊特色。洞內還刻有140個古代藥方,為研究古代醫療史的珍貴遺存。
在我們參觀完這些比較有名的洞窟後,我們便要離開西山石窟,前往東山石窟及香山寺和白園了。

世界遺產-龍門石窟(下)


2011年5月26日在參觀完龍門石窟精彩的西山石窟後,小李帶我們從另一個出入口走了出來,準備前往參觀東山的一些景點。

小李說:東山石窟比較沒有西山那麼精彩,而且有些都被破壞的相當嚴重。東山開鑿石窟的時代大致從唐代武周時期至宋代,北魏時期的工匠不選擇東山開鑿是因為東山大多數地方的岩體層理較薄,並且有多條大斷裂破碎帶存在,因此東山部分較大石窟內的造像均是活動的。

大萬五佛洞區:這一區域建於武周和盛唐,大萬五佛洞與南北二洞和成為「擂鼓台三洞」。

萬佛溝區:位於東山萬佛溝北側的看經寺是東山最大的洞窟。

東山窟龕包括第2044窟龕至2345窟龕以及新1窟至新4窟,主要開鑿於武周和盛唐時期,也有宋代小龕。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洞窟有第2050窟(擂鼓臺南洞)、第2055窟(擂鼓臺中洞)、第2062窟(擂鼓臺北洞)、第2144窟(高平郡王洞)、第2194窟(看經寺)、第2211窟(二蓮花南洞)、第2214窟(二蓮花北洞)、第2220窟(四雁洞)。此外,較為重要的窟龕還有2137龕(千手千眼觀世音像龕)、第2139龕(西方淨土變龕)、第2235龕(吐火羅僧寶隆龕)等。

參觀完西山洞窟,繼續沿漫水橋至東山石窟,二者相較從前曾有「西山一山不及東山一窟」之說,但如今在陽光下遠觀東山,幾乎無物,可見受損極其嚴重;東山有工作人員正在對幾處石窟進行測量維護。首先參觀東山洞窟的「擂鼓台三洞」,南邊為擂鼓台南洞,洞內方形座臺上的佛像被稱作「大日如來」,在密宗裏「大日如來」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主佛頭戴佛冠,臂戴臂釧,脖子戴項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個造像保留了外來造像藝術風格。這種束腰方形台座,在武周時期是比較流行的式樣。主尊釋迦牟尼豐潤的右臂,搭於盤起的右膝之上,舒閑的神態、優雅坐姿,都體現出佛的從容、恬靜。從側面看這尊大佛的形態,頭微微向前傾斜,肩向後仰,腰向內收,臀部依其坐勢顯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環形的衣紋線條,又顯現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個佛的造像極富質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說的:肌理細膩,骨肉亭勻。

從正面看,佛頭部微微向下傾斜,目光向下俯視,和禮拜者眼神交流,流露出關愛世人的殷殷之情。在四壁上有高約36公分的的菩薩坐像,層層排列著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牆壁上,神態肅穆安祥,似乎正在聆聽佛弘揚佛法。創造者對人物的形態美把握得相當適度,簡潔明快的線條和人體造型的健康,都表現了當時的雕鑿者自身的審美價值取向及美學理想。

「大萬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萬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佛頭30年代被盜走,現藏于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整尊造像採取高佛雕手法,端坐在高臺座上,台座下部延伸出朵蓮花,整個造像渾然一體

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石窟,整個窟室的平面設計基本上呈方形,與同一時期其他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該窟正壁上沒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壇,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據考證,該窟為禪宗開鑿,洞窟造型為禪宗僧人打坐禮佛的禪堂。窟內牆壁上部有一些不規則的零星造像,在北、東、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組29尊浮雕羅漢像。釋迦牟尼去世之後,將傳法的任務叫給了迦葉,迦葉寂滅後交給了阿難,之後傳莫田地,傳商那阿修,最後至二十九祖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北魏時期自天竺來中國的僧人,被後代佛教禪宗奉為第二十九代傳人。看經寺這二十九尊傳法的羅漢,恰好與《歷代法寶記》所載西土二十九祖相吻合。窟內現二十六尊羅漢像保存完好,每尊羅漢像高約1.8公尺,與真人等高,神態各異,性格刻劃入微,有飽經風霜而又睿智的、執著而又聰慧的、慈祥善良的、兇猛嚴厲的、詼諧幽默的、嚴肅認真的,無不栩栩如生,是龍門石窟中現存最完整的一組羅漢群像雕刻。

經東山大萬五佛洞、千手觀音、看經寺、高平郡王窟,便繞出東山石窟,此地正面對西山奉先寺,此時遊人如織,太陽早已升起照射在盧舍那大佛龕,顯得一絲平靜安詳。看著伊水兩岸那麼多的石壁佛像,規模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吧!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數以千計、萬計的佛像開鑿在河兩岸山壁上,真的很壯觀啊!我們離開了東山石窟後便再搭電瓶車來到了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東山山腰,該寺建於北魏是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建築典雅,古柏森森,唐文宗泰和六年(公元832年)有名的大詩人白居易隱居於此,把好友元稹所寫墓誌銘的潤筆費捐出從重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使這寺院聲名大噪,名聞遐邇,如今此寺分為天王殿,羅漢堂及彌陀寶殿為中軸線主要建物,此外還有1936年10月蔣中正和宋美齡來此避壽的蔣宋別墅,中共建國後將它改為囚禁楊虎城將軍的居所,目前正在整修,沒有辦法進去參觀。

我們跟著小李參觀完香山寺的主要建築後,從東門出來,走到了白園參觀,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園,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山西太原,有史學家考證其祖上是龜茲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卒於唐武宗會昌六年。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和百姓疾苦有較多接觸和了解。貞元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贊善大夫,後因上表嚴緝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而得罪權貴,貶江州司馬,長慶年間(821年)任杭州刺史,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乾枯無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農田灌溉。又見西湖舊堤倒塌,往往造成農田乾旱,因此修建一道從西湖斷橋到孤山的長堤,在堤的兩岸栽種楊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後人稱這條長堤為白堤。寶曆二年,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晚年與劉禹錫相唱和,稱為劉白,又稱為(詩魔),的詩歌現存近3040首,七十卷,留有一著作為白氏長慶集。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喻詩。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

我們從售票口進入白園參觀,因為剪票人員的不禮貌行為,領隊和她有點口角,這兒林木清幽,水流潺潺,有一(樂天亭)相傳便是白居易晚年所隱居之地。但見翠竹喬松環繞,環境非常清幽,再走過去便可看見白居易的墳塚,上面刻有(唐太子太傅白居易之墓),是第六十七代後人所立,還有白居易有名的詩句石刻,小李說:這個墳塚其實只埋了白居易的一雙靴子而已,真正的墳塚在香山的主峰琵琶峰上。

在參觀完白園後,已經12點半了,我們循步下山,在白園入口搭上電瓶車回到遊覽車上,又去龍門客棧吃了午飯,便離開這古都洛陽前往鞏義了。雖然我們在洛陽只有參觀了白馬寺、關林及龍門石窟,但我對這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卻留下很好的印象,希望還有機會再到這古都做深度旅遊。

天下莊園在鞏義


2011年5月25日下午,在參觀完洛陽市的幾個景點後,我們搭遊覽車來到了鞏義,這是唐朝有名詩人詩聖杜甫及詩魔白居易的故鄉,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三十五歲以前,杜甫除了讀書外,便是東奔西走,過着遊歷生活。因為曾長居於長安城南少陵,所以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甫年青時,與很多年輕人一樣很有抱負,希望可以為國家盡一點力。可惜經過多年苦讀,卻因李林甫施展陰謀,未能通過考試,取得一官半職。後來他跑到長安去,希望在京城一展所長。可是,他在那一住便是十年,經過多番轉折,只能獲得右衛率府冑曹參軍的小職,連生活也成問題,最後甚至連小兒子也活活餓死了,令他傷心欲絕。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攻陷長安,杜甫便帶着家人逃難。後來他聽說太子於靈武登基繼位,為了完成為國家效力的理想,於是告別家人,獨個兒奔赴靈武謁見唐肅宗。在赴靈武途中,杜甫被胡人擄去,押回長安。後來他找到脫身的機會,攀山涉水,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抵達靈武。皇帝被他的忠心深深感動了,於是賜他「左拾遺」的官職。肅宗乾元二年,年屆四十八的杜甫辭官,帶着家人到四川成都,並在浣花溪兩旁搭建茅屋,名為「草堂」。其間,他曾出任劍南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又被人稱為「杜工部」。杜甫晚年攜家眷從四川外出漫遊,在湘江的船上得病,不久便去世了。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有一千四百餘首,編為《杜工部集》。他的詩,大都一針見血地揭露當時社會的不公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詩句,深深刻在古今中國人的心坎。而他用字的精煉,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雖然沒有為他取得富貴名利,但卻贏得「詩史」、「詩聖」的美稱。

我們到達鞏義已快下午三點了,因此我們只參觀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莊園位於康店鎮,莊園始建於明末清初。康百萬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莊園生活,縱跨了明、清、民國三個時期400餘年,莊園也從最初的半山腰一直建到了山頂。該莊園是一處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紀黃土高原上封建堡壘式的建築。它背靠邙山,面臨伊洛河,從後人複製的莊園全貌圖上看,莊園的所有建築好像馱在一塊巨型的龜背上,而龜的頭部正好伸向河流,因而便有了「金龜探水」的稱號。

康氏家族發跡始於販鹽業,明朝時期,康家第六世祖「康紹敬」在地方水陸交通、鹽業和稅務等方面擔任要職,而明代已經允許私人介入販鹽業。到了清朝康氏家族在鎮壓白蓮教之際,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了長達十年與布匹有關的軍需品訂單,在這之前康家還壟斷了陝西的布市。同時,康氏家族又靠造船業發財、靠土地致富,康家的船行六河(洛河、黃河、運河、涇河、渭河、沂河,後人說康家的船達3000條;他的土地商鋪遍及附近魯、陝、豫三省的八個縣達18萬畝,在1773年 和1847年 分別收到了來自清廷和同鄉送給的「良田千頃」的牌匾,民間還有「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儘是康家田」的順口溜,康氏家族一度富甲三省,人稱「百萬富翁」。晚清時期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攜帶光緒於次年逃離北京前往西安,後又返京,路過鞏義康店鎮時,被稱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櫃「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百萬銀兩,慈禧太后一句「沒成想,這山溝裏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並賜其為「康百萬」的封號,「康百萬」成了這個莊園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統稱,因此康家的莊園便成了康百萬莊園。

我們在當地導覽人員的帶領下進入這個天下第一莊園,目前康百萬莊園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分為寨上住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餘部分,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總建築面積達64300平方米,是山西 喬家大院 的十九倍。整個莊園可分為19個不同形式的建築群。莊園北面建有寺溝和張溝兩個住宅區,還有康家祠堂、福祿堂、戲樓等。兩個住宅區分別有通往洛河渡口和孝義清代渡口的大道。莊園南方則設立有金谷寨、果園和林場。如今保存下來的庭院中,分布在張溝、寺溝區的是明代的樓院,而福祿堂區、龍窩綜合住宅區、寨山主宅區、南大院區、棧房區、作坊區、祠堂、飼養、集賢庄、書院、戲樓等則是清代的建築群。位於正中心位置的莊園主宅區,東邊依次排列著作坊區、棧房區、南大院、花園、飼養區、菜園以及觀音堂和石牌坊。莊園以主宅區及商舖的棧房區,保存最為完善,也最具看頭。主宅區以四合院形式交錯,圈起7個院落,一進又一進的門亭與迴廊交錯,彷佛遊走在迷宮裡,兩側廂房依舊日景象布局,以古老傢俱呈現出丫鬟房、長輩房、親子同樂房、練武房、文書房與私塾等,將時空拉回明清年代。

2009年10月甫開放的棧房區,重現昔日商業街氣象,在一間間毗連的店舖中,暗藏一座金庫,康家大帳房氣勢磅礡,不難想見當年的財力是多麼雄厚。

遊莊園觀賞建築之美外,也別忘了看一看康家家訓,在院落迴廊與門楣上,都尋得到家訓遺跡,例如隱喻天官賜福的石匾、藏在石桌底下得用鏡子反射出來的「石案銘」等等,都是經典之作,富貴人家謙躬的精神盡在其中。

「小社會化」是古時的康百萬莊園的一大特色,它和一般的家庭大院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區別,莊園關起門來,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像一個濃縮的社會。譬如金融、生產、地產、物流、教育,甚至磨房、碾房、倉廩、中藥房在這個莊園都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小社會化在康百萬莊園的表現較為顯著。

康百萬莊園依據「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理念選址,臨街建樓房,靠山築窯洞,濱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融中國南方與的建築特色於一體,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體,莊園內的各類磚雕、木雕、石雕,刀法細膩、工藝純熟,另外,莊園內傢俱、珍玩、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達4000餘件,有深厚的歷史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對研究中國古建築史和中原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莊園內的牌匾、書卷和楹聯展示著這個家族的文化靈魂,其中東院第三道門內的大廳里懸掛的「留餘匾」乃中國名匾之一,也是康氏家族教育後代的家訓匾,匾上的題字「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是由清朝翰林「牛暄」撰寫。匾文體現了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的中庸思想,這種思想在康百萬資助朝廷,修黃河大堤、建學堂、賑濟災民等方面都有體現。另外,莊園內道院門上諸如「居貴敬」、「行貴簡」之類的題詞,都表現了康家處事做人的準則,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養,外出待人接物直率誠信,儀表穿戴要簡樸。

四點多,我們離開了鞏義的康百萬莊園,前往焦作,焦作位於河南省北部,比較沒有像洛陽市那麼繁榮,所以我們在市區的一家餐廳用了當地的特色餐後便前往今天下榻的山陽建國飯店了,這是焦作當地最好的五星級飯店,明天我們要去爬有名的雲台山了,今天便很早就休息了。

雲台山水最宜人


2011年5月27日上午,焦作的清晨顯得格外寧靜,因為我們今天還是住在山陽建國飯店,不用出行李,有多餘的時間去逛了一下焦作的市區在附近逛了一圈,再回到飯店享用了早餐,這兒的早餐相當多樣化,也吃得比較多一些,因為我們今天要去爬雲台山,需要較多的體力,大概八點半左右,我們開始今天的行程。

上車後小李根我們介紹了教做這個城市,焦作位於河南省北部,以太行山與山西省相隔,這裡產煤,是個工業城市,久負盛名的焦作“四大懷藥”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焦作所轄的六縣(市)五城區一帶曾是古代懷慶府的治下,歷史上素有種植地黃、山藥、牛膝、菊花的習慣,種植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710年。由於此四味中藥具有較高藥用、食用、營養、保健價值,號稱“四大懷藥,目前種植面積已達16.2萬畝,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九點半左右我們抵達了雲台山,雲台山位於焦作市修武縣境內,總面積240平方公里,含青龍峽、潭瀑峽、紅石峽、泉瀑峽、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峰林峽等11個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豐富的水景為特色,以峽谷類地質景觀和悠久的文化歷史為內涵,集文學價值與生態旅遊的一大景區。也是河南省唯一集全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自然遺產、全國文明風景景區等特色的5A級國家景區。

我們到時小李去買了門票,她把門票、地圖和景區贈品的小扇子交給我們,同時叮嚀我們門票要保管好,因為我們這兩天要進去雲台山的景點都要用到這門票,而且這門票是採指紋驗證的,當我們今天要進景區時都要按指紋,以核對身分,大陸旅遊點竟然做到這麼先進,令人難以想像。

因為雲台山景區內遊覽車不能進入,都需要搭雲台山內的景點接駁車,所以小李在我們團員全部到齊後帶我們搭上接駁車前往今天上午參觀的紅石峽景區,四十五分鐘後,我們到了岸上服務區下了車開始參觀紅石峽,雖然今天是星期五,但是慕名前來的遊客還是很多,我們在紅石峽景區前拍了照,便慢慢跟著小李走進峽谷之中。

紅石峽又稱溫盤峪,又有華夏第一奇峽之稱,景區內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於一谷,素有盆景峽谷的美譽。這裡外曠內幽,奇景深藏,兩岸峭壁奇峰,山石秀麗,彷彿鬼斧神工雕鑿成一個巨大的盆景,又似名山大川的縮影,園林專家稱為"自然山水精品廊。明代懷慶知府徐以貞有詩道:何年鬼斧劈層崖,鳥翼飛來一線開,斜陽在山歸意懶,不堪回首重徘徊。

我們跟著小李步入紅石峽,由於紅石峽不走回頭路,從入口處經一線天、臥龍潭、蒼龍潭、畫壁最後走到首龍瀑布,沿途風光秀麗,潭水清幽,涼風陣陣吹來,不覺令人暑氣全消,在首龍瀑布前望這流水從山壁上急洩而下,發出轟然巨響,不覺令人讚嘆造物者之神奇。

12點左右我們走到了子房湖大壩前,小李在那兒等著我們團員到齊後,帶我們去接駁車站搭接駁車到黑石嶺服務區的雲台山莊渡假村享用午餐,這裡畢竟是山區,用餐的條件沒有那麼好,但我們還是吃到了當地的特色餐,如牛膝燉土雞、地黃腰片、蜂蜜懷山藥等當地的特產,吃完後繼續下午的行程。

下午小李帶我們搭接駁車前往潭瀑峽,其中我們經過了子房湖風景區,車上導覽人員介紹著:子房湖全長4000米,最深處有65公尺,漢代張良曾在此隱居過一段時間,顧名子房湖,湖面波光瀲灩,湖水清澈幽靜,四周峰巒疊起,2002年6月湖內首次發現桃花水母,它和大熊貓、野馬同被列為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之一,最早誕生於5.5億年前,因形狀如桃花花瓣而得名,桃花水母對水質的要求極高,也因為這裡的水質生態才能在這兒生存。

不久我們來到了潭瀑峽,潭瀑峽有華夏第一秀水之稱,又名小九寨溝,是雲台山峽谷極品的主要代表,谷內風光宜人,宛若江南,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是潭瀑峽秀美風光的極佳寫照,這裡可以欣賞到耳鬢廝磨,竊竊私語的情人瀑,四季常流珠簾高掛的水濂洞;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豐收圖;龍鳳呈祥的龍鳳壁,宛若蝴蝶的蝴蝶石,石硯磨穿的石硯石,還有一不老泉為太行山集夏雨多雪,滲透流動五十餘里,魏晉時有隱士王烈渴飲此泉,餓食黃精,壽至338歲,仍能健步如飛,為此地添一佳話。

我們到達潭瀑峽小李先帶我們欣賞一段陳氏太極拳的表演,河南溫縣為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所以每天有人固定時間在泉瀑峽的水上舞台表演太極拳,但因為只有一個人表演,而且太極的招式精液是以慢打快,所以欣賞起來覺得沒有少林武功的精彩,在欣賞了十五分鐘的表演後,我們便進入潭瀑峽參觀了。

潭瀑峽有小九寨溝之稱確實不是浪得虛名的,我們從入口處進入後,經過龍蛇潭、情人瀑、ㄚ字瀑、清漪池,這兒湖水清澈的程度,讓水中的魚和天空的飛鳥倒影相得益彰,正所謂:魚在天空游,鳥在水裡飛,九寨溝的景色也不過如此了吧。我也用了礦泉水瓶去裝了不老泉的泉水,甘潤清甜,口感奇佳,再走下去便到了水濂洞,石硯石、唐王試劍石,最後來到了蝴蝶石和龍鳳壁前,蝴蝶石真的就像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大家都在這裡競相拍照,我也讓同團的王老師幫我拍了照片,慢慢的走另一條路下山。

這一條路下山有些地方比較陡,幸好有帶登山杖,慢慢的走下去,中途和王老師遇到了,她和兩個大陸人有說有笑的,她說那兩個人相當善良,有些地方比較陡峭,那兩個人幫著她慢慢下來的,和他們聊了一下,我把去年在花博當志工時送的紀念筆當小小的禮物送給她們,大概四點左右我們回到了山下的集合點。

小李在我們全部到齊後,便帶我們去搭車,沿途她說:這裡還有一個獼猴谷和泉瀑峽也都是有名的景點,泉瀑峽山雄水秀,峰高瀑急,全中國落差最高,單級落差314公尺的雲台天瀑便位於泉瀑峽盡頭,而獼猴谷內有多個野生的太行山獼猴種群,太行山獼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善於攀緣,喜歡跳耀,行動敏捷,形體俊美,模仿性很強,谷內群峰競秀,依山傍水,旅客除了在這裡可以欣賞到自然風光外還可以感受到人與動物的和諧,因為我們停留在雲台山的時間有限,沒辦法一覽所有的雲台勝景,希望我們有機會能夠在來雲台山旅遊。

不久接駁車把我們接到了中午用餐的雲台山莊,我們換上我們的遊覽車回焦作市區用餐,最後回到山陽建國飯店,我去房裡休息一下,又出去東方紅廣場逛了街,這兒有一個小夜市,販賣當地炒涼粉等一些小吃,因為明天便是周末呢,很多大陸人都在這廣場上逛,我逛了一下後便回飯店休息,今天爬了蠻多的山路,把腳泡熱水讓它舒緩一下,同時吃了一包腳痛的藥,明天還要去爬茱萸峰,今天得早點休息。

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這首王維所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七言絕句,讓雲台山茱萸峰民聞遐邇,這次到河南旅遊,有機會到這地方一遊,也是一大樂事了。

5月28日上午,在山陽建國飯店用了豐盛的早餐後,便把行李放到了房外,我們今天會到有名的茱萸風遊覽,下午便要前往古都開封了。8點半左右我們搭上遊覽車出發,小李跟我們解釋:雲台山茱萸峰海拔1308公尺,其實不算很高,來回約需兩個小時,我們今天會搭雲台山的接駁車經過疊彩洞來到茱萸峰下的停車場,還要爬一千多級的階梯才能到山頂的玄天宮,因為有些地方比較陡峭,如果有爬到山頂的話,就循著玄天宮旁的小路下山,如果不想爬到山頂便循原路返回。她也教我們一些河南話,如果要加飯加菜的話,只用一個字"刀"便會了解了,如果覺得不錯、可以的話,可以用一個"中"字來表示,如果覺得不好或不行的話,便可用"不中"來表示,也給我們這次旅遊增添了一些知識。不久我們到了昨天中午用餐的雲台度假山莊,小李帶我們搭景區接駁車往茱萸峰。

我們搭的接駁車經過疊彩洞,車上導覽人員介紹著:這疊彩洞是當地人民發揚"愚公"精神從1977年至1987年戰天鬥地所開鑿出來的山路,它由大小19個山洞組成,隧道全長4831公尺,上下落差912公尺,洞內均為180度轉彎,車輛每行走百公尺海拔平均上升五公尺,首尾先連,曲洞連環,形成一到道奇異誘人,耐人尋味的獨特風景線。

在導覽人員的介紹下,我們看到了銀雞孵雛、烏龜攀石、綿羊觀豁、天狗守門、茅筍入雲、太行花壁、佛龕峰、二雞鬥、軍艦巡山、三秀石、西瀛觀等多個山洞,峰迴路轉,柳暗花明,隨著車輛的越盤越高,我們欣賞到了鬼斧神工的美麗景色,也不得不為當年的開路英雄給聲喝采,經過四十五分鐘後我們抵達茱萸峰下的停車場。

我們到停車場大概10點半,小李和我們約12點在山下停車場集合,便要我們自己進去了,拿著昨天的門票驗了指紋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王維的雕像,王維字摩詰,他被人稱為詩佛,與盛唐時期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他於唐武后聖曆二年(西元699年)出生於山西祁縣,當時佛教相當盛行,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耳濡目染下,王維也是然成為長期如齋的虔誠佛教徒。他是一個早熟的作家,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他19歲時外出遊歷,登茱萸峰有感而發之作。他多才多藝,無論音樂、詩文、繪畫都有傑出的表現,是盛唐傑出的田園詩人,蘇東坡便稱讚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我們慢慢的上山,山上環境清幽,茱萸峰是歷代騷人墨客僧道修行的聖地,唐朝藥王孫思邈曾在此採藥煉丹,留下藥王洞的遺跡,這裡植披茂密,古木參天,有千年名樹紅豆杉、五角楓樹、太行花等,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三,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山路兩側隨時可見野生的茱萸花及黃櫨花,清風徐來,爬起來並不會很累,和王老師一起慢慢爬,累了便停下來休息,聊一下天後在繼續爬,大概四十五分鐘後我們爬到了中途的藥王洞。

藥王洞據說是唐代藥王孫思邈採藥煉丹的地方,洞內極為清幽,洞口有一棵千年的紅豆杉,藥王孫思邈的故鄉在陝西省的耀州,他生於隋文帝年間(公元581年)他鑽研諸子百家,兼通佛理,精通醫典,隋文帝時徵為國子博士,不就,唐太宗召至京師授以官職,亦不受之,一生致力於醫學研究,著有千金方、千金翼二書,他曾在茱萸峰採藥煉丹,這藥王洞便是當年的遺跡了。

在藥王洞前做了短暫的休息後,和王老師又繼續向前走去,不久就看到山上的玄天宮了,但這段階梯比較窄,亦步亦趨的慢慢爬上去,千辛萬苦爬到了玄天宮已經11點多了,雖然這段路爬得有些辛苦,但是看著四周美麗的山景,極目四望雲海蒼茫,但見群山連綿,風湧雲動,使人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當年王維便在登頂後有感而發,寫下千古絕唱的詩句。在這兒欣賞了四周美景,會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了。

在峰頂欣賞了一下四周美景,參拜了一下玄天上帝後便和王老師循著廟左側的小路下山,這時候離集合的時間已經快到了,我們團員也都下山了,領隊林小姐要我們不要急慢慢走,畢竟安全還是比較重要的,她有和小李連絡上了,她會在山下等我們的,要我們不要緊張,我們亦步亦趨的走下山,到停車場大概12點15分,讓團員多等我們半個小時的時間,很不好意思,團員們也佩服我們能攻頂的勇氣,不久我們搭上園區接駁車經過疊彩洞到雲台度假中心享用午餐,餐後便搭上遊覽車前往另一個古都開封了。

汴京風雲


2011年5月28日中午,我們在雲台度假山莊用完午餐後,便離開雲台山,直接前往另一個古都開封了,從焦作到開封也需三個小時左右的路程,小李在車上放了輕音樂給我們聽,要我們休息一下,中途我們又在中牟縣的服務區停了一下,大概四點左右我們抵達了有名的開封府。

小李給我們解釋著;開封市七朝古都,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金朝都曾在此建都,開封地名的由來便是魏國國王希望能夠開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這些王朝中以北宋在此建都達一百六十八年最長,晚上她推薦我們自費200元去看一場"東京夢華"的大型山水實景歌舞秀,可以了解北宋的興亡。因為在台灣很難看到這種大型的實景秀,所以我也會去看的。

開封以前有五座城門,包括安遠門、大梁門等,但因為地形是平原,加上地層下陷和黃河水患的影響,歷代建築的都城大都淹沒在地底之下,形成所謂的"城螺城",所謂"開封城,城螺城,城下還有幾座城。"這是開封的最佳寫照吧。也因為平原地形,造成開封有很多的湖泊,比較有名的如:鐵塔湖、包公東湖、包公西湖、楊家湖、潘家湖、龍亭等,就因為這麼多的湖泊,開封又有北方水都之美譽。

我們抵達開封首先參觀了有名的開封鐵塔,開封在宋代以後,多次遭受黃河滅頂之災,現在的宋都東京早已湮埋在地下,唯一尚存的宋代建築就只有「鐵塔」了;鐵塔公園位在開封城東北隅鐵塔風景區,鐵塔是北宋遺物,建於北宋皇佑元年(西元1409年),開寶寺上方院夷山之上,所以名曰「開寶寺塔」。鐵塔採用仿木結構,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建築至今已有900年的歷史了,在開封眾多的文物古跡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鐵塔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高13層,等邊八角38種不同造型褐色琉璃磚砌成,因其色褐如鐵故名「鐵塔」。塔身結構堅實,歷經無數次狂風暴雨,依然巍然屹立,是開封市的象徵。

小李說:鐵塔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著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塔」。鐵塔前身是座木塔,係北宋著名建築學家喻浩在西元989年,為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公尺,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因此該塔被稱為「天下之冠」。初建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緣由,喻浩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不遠又有大河流過,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並預言此塔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直到皇佑元年,宋仁宗始下詔在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樣式建造了這座鐵色琉璃磚塔。鐵塔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現高55.8公尺,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公尺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為盲窗。設計明窗,除有採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遠看近觀,鐵塔仿佛又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這是因為在設計建造鐵塔之初,採用仿木結構,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塔身的簷、椽、瓦等,也俱為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大陸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中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五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簷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為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小李告訴我們,如果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一生平安。真實的故事是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如果能如導遊所言,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將能仔細欣賞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的傑作。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花五元錢可沿塔內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168階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俯看市區景色;第七層城外原野;第九層遠眺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黃河「天河」的含義;第十二層雲霧撲面,即古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每當風起時,環塔層簷下的104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

鐵塔歷來是開封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元人馮子振曾賦詩歌詠中秋節鐵塔燃燈的壯觀:「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搖瀲灩治蛛蚌,影落蒼冥照水犀,火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提」。如果遊客細心觀察這座鐵塔,當能發現鐵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精密計算的準確,真是令人折服。

參觀完鐵塔後,信步走到鐵塔公園,這裡湖面波光瀲灩,水波不興,遠處可見開封城牆的遺跡,加上亭台樓榭,湖中有著一些小船隨波盪漾,相當漂亮,因為我們今天還要去參觀包公祠,所以逛了一下後便走到停車場上車,繼續今天的行程。

開封有個包青天


2011年5月28日在開封參觀完有名的鐵塔公園後,我們來到了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參觀,包公是北宋時期有名的直臣官吏,他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苦,諫言改革,嚴懲貪污。祠前有兩副楹:聯:「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後賢」;「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氣披上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我們跟著小李走入祠內參觀,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一塊照壁,小李解釋著:因為包公為官清廉,所以府內也沒有多餘的東西,怕被別人一眼看穿,所以用了這照壁將其擋住。接著進入祠堂,大殿正門上有一塊「公正廉明」牌匾,兩邊大柱寫:「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正中包公身著蟒袍的坐姿塑像,勁正如松、巍面闊目、長髯飄胸,有凜凜不可予奪的威嚴風儀;他蹙眉若視暝思,常懷悠悠報國為民的心胸;他雙手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穩自然的虎威中給人呼之欲出的動態感,這是集歷史、思想、藝術和傳說於一體的包公傳神寫照。

在那個包公塑像前,小李解釋著包公的生平事蹟,包拯,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西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歲,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包拯歷任知縣、知府、按察禦史、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後封為龍圖閣大學士,死後封諡號為孝肅公。關於包公的故事和傳說自元朝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直至形成現在豐富多彩、充滿傳奇的包公,並深受普羅人民景仰和崇拜。包公為歷史上著名的清官,百姓稱之「包青天」。《宋史》:「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於此可見,當時口碑已將他比「黃河清」之清官,天下少有,只可比為神佛『閻羅王』了。如此清廉、清正、清明,成為民眾理想中的清官,這實際上已將包公神化了。包公清譽在宋、金時代即已廣傳,除因於民眾口傳文學的口碑讚頌(謠諺、傳說故事、曲藝說書、話本小說、地方戲曲)外;元代包公戲、傳說、說書話本、小說等作品亦頗為盛行,明代更發展為各種傳奇地方戲及上百卷的小說話本《包公案》,清代又發展為《龍圖公案》、《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長篇小說。至今除許多地方包公戲中外,人們還在傳說著許多小說、戲曲之中和戲曲之外的包公,這些包公傳說中有一些是其本人故事,在《宋史》本傳中有包拯打開官衙正門,打破過去「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之陳規;又如「割牛舌」案之明斷,這是包公故事在正史中之僅見者。另一方面,包公的傳說故事絕大多數是人民口頭藝術的創造,用許多幻想和誇張的故事情節把包公「執法如山、鐵面無私、清廉正直、料事如神、為民伸冤、嚴懲貪官、不畏權貴」等高貴品格具體化、形象化了。

在參觀完正殿後,小李待我們去看了包公傳給後代子孫的家訓,包公去世後,皇帝賜諡號孝肅公。孝,表示包公是個極孝順的人;肅,表示嚴肅。歷史上,少年包公聰明好學,歲考中進士,但因父母年邁毅然辭官;直到父母雙亡,39歲才出任知縣。包公對後代子孫也要求嚴格,殿右側有其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如今包公家訓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另外小李也帶我們看了大殿上宋代保存下來的「開封府尹題名記」石碑,刻有宋代183位開封知府的名字,比較有名的有歐陽修、寇準、范仲淹等。很特別的碑上包拯兩個字地方深凹且油光透亮,陰文模湖不清,而且有一道深深的指痕。這是因為觀碑之人習慣用手觸摸,時日一久,包拯名字已深陷進去,劃出深深指痕。由此可知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贏得後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愛戴。

至於包公真實的面目到底為何呢?小李帶我們到一個碑前解釋著:受歷代傳說影響,人們心目中的包公是黑臉威嚴,高大威猛,頭上有個月牙。不過在包公祠有一幅宋包孝肅公遺像石碑,此碑高185公分,寬110公分,碑文述說清光緒年間,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赴任途經淝水包公後代家中,看到一張珍藏的包公遺像,就出資把包公遺像刻在石碑上。包公祠的遺像,就是那塊石刻的完整拓片,真實顯映包公是一位文質彬彬的書生風度和儀容。為什麼傳說包公是黑臉?中國各個省份都有地方戲,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後就被搬上舞臺,舞臺用各種彩繪臉譜刻畫人物的性格及特徵,其中白色表示膽小懦弱,是小人及奸臣的嘴臉,所以包公這樣的清官絕不可以是白臉。戲劇家們按照包公剛毅的性格,特別設計出黑色臉譜來表示他的鐵面無私;由於包公在人們心目中地位高大,他在舞臺上的形象也就高大威猛。

在參觀完大殿後,我們來到了包公祠東配殿,包公祠東配殿有一組蠟像,是有名的《鍘美案》-包公鍘陳世美。中間手托烏紗帽的就是包公,他嚴肅的表情為民申冤而觸怒皇太后,執法如山用龍頭鍘鍘了忘恩負義、要殺妻滅子的陳世美。雕塑前邊擺放三口銅鍘,中間的是龍頭鍘,鍘皇親國戚、王子王孫;右邊的是虎頭鍘,鍘貪官污吏;左邊的是狗頭鍘,鍘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銅鍘,三個等級,是皇帝御賜,可以先斬後奏。

接著我們參觀西配殿,這裡有一組開封府衙當時的模型,小李解釋著:宋代的開封府早已在淹沒在地底下了,現在包公湖東側的開封府是後來才重建的,西配殿有一個按照歷史記載仿製的開封府模型,富麗堂皇,很有氣派。相傳宋代告狀人要寫狀紙交由大門衙役,再二門三門傳遞到大堂上;但衙役胡作非為,私下收錢,沒有錢就扣下狀紙。所以東京街頭流傳:「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包公到任後決定打開開封大門,任百姓自由出入,並可上堂聽審;歷史上也就有「包公倒坐南衙」之說;配殿牆上還有很多包公的傳說故事。

在參觀完整個包公祠後,我們又到湖邊走了一趟,這裡有一些假山流水,相當漂亮,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在這兒逛了一下後,便上車前往餐廳用餐。

今天我們享用的是開封有名的包子宴,包子在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的市場上已有售賣,是當時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王樓」的名品,時名「山洞梅花包子」,號稱「在京第一」北宋時,開封飲食文化盛極一時,所謂「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一掃光,滿口香」。以前在台灣,從沒想到吃個包子還有這麼多的講究!

在用完晚餐後,因為我們有幾個人要去欣賞東京夢華的大型水上歌舞秀,所以小李帶我們去欣賞龍亭及楊家湖,讓團員在那兒逛,他去幫我們買票。

大宋東京繁華夢


2011年5月28日,導遊小李的推薦下欣賞了一場大型的水上歌舞秀"東京夢華",那天晚上六點左右,小李帶我們到清明上河園外,他去幫我們買票,我則和團員們利用時間去逛了龍亭和楊家湖。

開封最具古城特色的街區-「宋都御街」。在開封歷史上建都的168年最長,後人因此把開封稱為宋都,古稱東京。御街是宋故城東京城午朝門外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關大道,從皇宮正門宣德門起,向南經過裡城朱雀門,直至外城南薰門止;是皇帝祭祖、舉行南郊大禮和出宮遊幸往返經過的主要道路,所以稱其為「御街」。宋都御街南起街牌樓,北迄午朝門,全長400公尺,寬40公尺,分快車、慢車、人行道,相似于宋代的御道、平民道。牌樓兩側是石刻大象,上坐手執兵器的武士,威風凜凜,顯示趙宋皇朝的威儀,也揭示河南簡稱「豫」的典故。通過高大牌樓進入宋都御街,感覺這條街的建築別具一格,從青灰色筒板瓦曲線層頂,十字脊,倒斗拱,棱型外柱,以及額坊、替木、彩畫等,形象地再現宋代建築風貌。在建築佈局設計上,南高北低與皇宮大門協調一致,既有三步兩店的一般店鋪,又有體量較大的仿古建築,既有高低錯落的樓房,又有普通的平房,古樸典雅,靈巧多姿。例如,牌樓兩側東、西角樓,一式兩幢,東西對稱,三面臨街,把宋代「十字脊」、「歇山造」、「頂」、「殿」等幾種不同形式屋頂組合於一座建築之上,個翼角上下呼應,使這座龐大建築變得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美觀和諧。

御街商鋪很多是沿用北宋東京舊稱,如角樓的國營開封惠民醫藥商場,延用惠民和劑藥局舊稱而命名;「銀茂典當行」沿用舊字型大小開辦;隔壁是「東京鏢局」,很多武俠小說中都有保鏢的神奇故事,這裏現在是一家保全公司。其後「稻香居」賣開封傳統名吃鍋貼,隔壁是經營汴繡、官瓷等地方工藝品,還有充滿宋代傳統文化色彩的宣和書畫店,是由宋代皇家書畫院演變而來。最具特色是御街北端,依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按宋代營造方式建造的「礬樓」。宋時礬樓是一座供富商豪門、文人騷客遊玩宴飲的樂園;它的名聲也吸引了宋徽宗前來,在這裏遇到著名歌妓李師師,使得礬樓名冠天下。礬樓前兩排腳店,賣的都是地方風味小吃,有梅花小籠包子、雞絲餛飩、砂鍋豆腐、豆腐腦、江米甜酒臥雞蛋、八寶蜂蜜切糕、桶子雞、醬牛肉等,應有盡有,風味鮮美,令人垂涎。

宋都御街和「龍亭公園」相銜接。龍亭廣場前是兩尊高大的宋代石獅,據說是宋代皇宮的鎮門獅。真正的北宋皇宮早已隨東京夢華灰飛煙滅;如今的龍亭是清代建築,午門兩側朱樁上楹聯寫的好-「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鑒,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梁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

龍亭公園龍亭湖左邊是北宋「天波楊府」的楊湖,右邊是潘仁美的潘湖,此湖一清一濁,涇渭分明,好似與當時的政治環境相同,也不知是否今人故意造作以諷刺前人。在此值得一提是開封的湖水之多,幾乎所有重要景點都依水而建,而且水面如此之大,湖水如此清澈令人驚嘆。這個意外,或許是由於黃河水災,沖走了所有的古物,黃沙掩埋了所有遺跡,水灘退化成為湖泊所致。小李說開封有句話:「寧在楊家湖游泳,不在潘家湖洗腳」;開封人對忠奸之辯竟是如此愛恨分明。真的在楊家湖看到有店鋪多也有人經營,而潘家湖畔則是冷冷清清。

7點半左右,小李帶我們七個要看秀的人進入園區位置做好後,跟我們稍微介紹了這場大秀,這場秀是中國首部皇家園林大型水上實景秀,每年3月到10月晚上八點十分在清明上河園二期工程的景龍湖上實景演出,共耗資1.35億,由知名導演梅帥元製作的大型水上實景秀,全劇70分鐘,由700多名演員參與演出,場面宏大,氣勢磅礡,整個演出運用大量的現代科技,營造出夢幻的感覺,讓人把時光回復到一千多年那個輝煌燦爛的朝代,藉由九闕的宋詞和清明上河圖串連的畫面將北宋王朝的興亡演譯出來,讓人感受那時代的豪情與壯志。

8點10分,東京夢華準時開演,首先由一個穿著現代衣服的男孩在湖邊撿到一捲畫卷開啟了故事的開端,時空進入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詞昭示了南唐的滅亡和大宋王朝的崛起,接著是醉東風,藉由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生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表現出了東京百姓在上元夜用無邊燈海營造出盛世景象。第二幕則是藉由北宋蘇軾的名詞(蝶戀花):「花退殘紅青杏少,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表現出少女們在春天踏青和盪鞦韆的生動場面散發出北宋王朝的蓬勃朝氣,接著用了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瀰漫的是婉約派詩人柳永和情人割捨的離情與愁緒,多情才子和撫媚少女的愛情故事,勾勒出一個藝術王朝的浪漫情懷。

第三場齊天樂則是以北宋裴湘的(浪滔沙)「萬國仰神京,禮樂縱橫蔥蔥佳氣鎖龍城,日御明堂天子盛,朝會簪纓。」來演譯大宋王朝鼎盛時期的汴京曾有過萬國來朝的盛況,繁華帝都呈現出君臨天下的大國風範。接著藉由周邦彥的(少年遊)「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儂,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大膽的演繹出北宋徽宗皇帝和京師名伎李師師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在汴河的船上上演著,讓人對這段千古傳奇任由後人去評說。

正當我們沉浸在浪漫的故事中,戰鼓悠然想起,穆桂英騎著白馬來到,吟唱著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裏挑燈看見,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死後名,可憐白髮生。」唱腔激昂,贏得滿座的掌聲,馬蹄縱橫,干戈四起,整個歡樂的氣氛嘎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壯烈的戰爭場面。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唱出了岳武穆的無奈與惆悵,金兵兵臨城下,大宋王宮一片火海,硝煙彈雨,瀰漫了整個景龍湖,宋室南遷,北宋滅亡,結束了一百多年的繁華,不禁令人嘆息。

故事的尾聲則是由一個穿著宋裝的女童把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畫卷交給穿著現代西服的男童,象徵著開封的傳統將藉由這個男童傳承下去,這時傳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湖煙雲散去,一個輝煌的王朝走入歷史畫卷中,遠處傳來的淺吟低唱,給了人歷史輪迴的無限感嘆。曾經照亮北宋的月亮又照亮了今日的開封,所有參與演出的六百多名演員上台謝幕,溫暖的歌聲回憶著昨天,祝福著明天。我們也都為演員們賣力的表演而讚賞,感謝他們給我們這麼愉快的夜晚。

在看完精彩的東京夢華的大秀後,到了約定的地方和小李會合,她帶我們去停車場搭車,同時把我們的房卡發給我們,我們今晚住宿的陽光酒店便在開封最繁華的鼓樓夜市上。小李解釋著:根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大致包括這幾方面的內容: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布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等,幾乎無所不包。與同時代的畫家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

鼓樓廣場是開封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廣場兩側統一規格的小吃攤車整齊地排在飲食區內,高吆低喝、悠揚婉轉的叫賣聲和餐具的碰擊聲,匯成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使廣場成為開封不夜城的聚光點。夜市通宵達旦是開封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耍鬧去處,通宵不絕」。整個一條街,小吃品種繁多,味道各異,有開封本地人喜歡的黃燜魚、餛飩、火燒夾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湯;也有年青人喜愛的杏仁茶、八寶粥、冰糖紅梨、花生糕等。總之,什麼烤的、煮的、煎的、炸的樣樣都有,一應俱全。還有就是正宗的回族小吃,與路邊一擺花生糕攤的攤主聊天,這麼多燒烤都是正宗回族,因為開封有群為數不少的回民群。除傳統及回族風味小吃外,還有大陸各地名吃,如新疆蒙古烤肉、炒田螺、十三香龍蝦、鐵板煎魷魚。樣樣都異香撲鼻,美味可口,令人垂涎三尺。

夜市上的炒涼粉攤很多,夏天為了涼爽吃涼粉,如果熱炒還涼嗎?還叫涼粉嗎?聽說「老開封」吃涼粉頗有講究,紅薯粉、綠豆粉做成的涼粉,切成薄片,加入豆醬和辣椒,若炒得不黃不焦,他們是不會滿意的;賣炒涼粉的攤主說:「不吃開封炒涼粉就不算來過開封府了。」到開封來旅遊真該買一份來嚐嚐的。

鼓樓廣場小吃人氣極旺,真是人山人海,萬頭鑽動;這一夜,我也成為人海中的一粟。那麼多的人潮,估計老闆們回家數錢要數的手疼了,因為人潮從傍晚六點到凌晨都沒停過,也替他們帶來很多的商機,往往他們在四、五點就要來排隊搶位子了,不過,鼓樓夜市賣食很雜,感覺不衛生,但既然來了,也就入鄉隨俗。最深的印象,就是交通沒有管制,人車混雜,挺危險的;還有就是人文素質比較低,隨地丟垃圾、吵架等等,讓時光好像倒退回以前那個舊時代。小李說:這兒還有一條街專賣飾品及一些衣服等小玩意兒的,我到那兒逛了一下,體驗一下開封人的夜市文化,不久便回酒店休息,結束今天的開封行程了。

攬古興懷畫卷中


2011年5月29日,是我在中原旅遊的倒數第二天,因為今天要去參觀山陝甘會館及清明上河園,下午要趕到鄭州去看河南省博物館,所以必須要早點出門,7點左右便把行李放到門口,到餐廳享用早餐,這家飯店只是四星級的飯店,早餐也並沒有很好,吃了幾個包子和豆漿,又夾了荷包蛋,吃了一下後便到大廳集合,八點左右我們便離開了飯店。

我們第一個參觀的景點是山陝甘會館,因為河南省位於中原地區,所以當時在山西、陝西及甘肅省的商人在此集結,在乾隆年間建了一個會館,安置初到此地的遊子,這個會館建築精美,以石雕、磚雕及木雕聞名,同時還有一奉祀商業之神的關帝廟,但因為很多地方還未完全開放參觀,加上我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並沒有停留很多的時間,十五分鐘後,我們便離開了這個景點前往今天上午主要的旅遊重點清明上河園。

清明上河園占地600畝,座落在開封風光秀麗的龍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知名畫家張澤端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所建的大型歷史主題公園,這公園把整個清明上河圖以一比一的比例融入園中,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生活、風俗民情,建築格局等,反映了汴京當年的繁華與富庶,在園中每個工作人員都是宋裝打扮,你還可以持宋幣和它們交易,讓人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時光倒流之感,算是開封最夯的景點了。

我們到這兒已快9點了,因為今天是星期日,園區還沒開門,廣場上早已擠滿人潮,上午九點,開園儀式隆重熱烈。首先出場是兩隊共八位身著宋式短裝,手擎彩旗騎手,在一片沖天鑼鼓聲中騎馬奔出;緊接著是歡迎盤鼓,盤鼓手也是宋裝打扮,大鼓懸在腰間,動作整齊劃一,鼓聲震天,鼓點歡快豪放。最後出場的是在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簇擁下上場的是鐵面黝黑,雙目有神的一代名相包青天,向兩邊觀眾抱拳行禮;小李也把門票交給我們,帶我們進了門後首先欣賞了一場迎賓的盤鼓表演,然後帶我們到張擇端的畫像前解釋著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畫長528公分,高24.5公分,目前典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繁華熱鬧景象和優美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將繁雜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有人物1000多名,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加上牲畜、房屋、車輛、船隻等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變化,被稱為中國的蒙娜麗莎。因為此圖名氣很大,也一直是文人臨摹的對象,有很多的版本,包括仇英版的及清院版的,在台北故宮都有收藏,而張澤端的版本則在北京故宮。去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便將此圖放大三十倍,加上一些特效,讓畫中的人物會說話,有動作,每天吸引上萬的參觀人潮,成為中國館的鎮館之寶呢。

我們一入園中,小李把地圖交給我們,同時給我們規定了集合的時間後便先帶我們去看了一場踩高蹺的表演,而後我們跟著人群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座拱橋虹橋到對岸的十千腳店前廣場,這時候汴河上正在表演包拯巡視漕運,汴河是當時最主要和南方溝通的河流,內容是押解糧草的漕運船被一夥假冒的官兵攔截,雙方爭執不,此時包公出現,識破了他們,雙方發生打鬥,最後假冒官兵之人被踢下水,這一落水場面極為精彩。
參觀完這場精彩的表演後,小李帶我們到勾欄瓦肆,都是一些民俗絕活表演,就是古時打把式賣藝的,功夫著實了得。例如小男孩飛鞭斷煙,小女孩嘴含三腳架倒立,還有真人做靶的飛刀表演,都令人驚嘆不已。

接著我們來到了科技館前,宋代的科技非常發達,畢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羅盤的發明使人們不在迷航於茫茫大海上,火藥的應用更有空前的成就,在稍微欣賞了這個展覽後,我們來到廣場欣賞氣功噴火的表演,此時廣場上的人也擠了很多了,但見一個圍著頭巾北方農家打扮的漢子,在運過氣之後,喝下大半碗燃油,然後吞下一口火,在運氣噴出高達一公尺的熊熊火焰,現場驚歎連連,掌聲不斷。

參觀完氣功噴火候,小李便要我們自己逛,我和王老師一起逛,先通過了汴京的城門樓上善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家宏偉的店鋪"孫羊正店",旁邊則有說書人說著包公斷案的精彩故事,鑼鼓聲把我們吸引了過去,聽了一會兒說書後,便到對面的王員外家欣賞一段王員外招婿的表演。王員外的女兒確實貌若天仙,介紹人說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有很多人都站在樓下要搶繡球,王員外的女兒把繡球拋出後,引起人群的爭搶,最後一個家丁模樣的人衝進人群,將一恰好貌若王員外的中年人拉了上去。在稍事片刻更換衣服後,王員外的女兒和這位接中繡球的拜堂,他們還把喜糖丟下樓來,讓眾人分享喜氣呢。

在欣賞完這場表演後,我們和身穿宋裝的園區導覽人員過橋去欣賞女子馬毬,在河畔看到兩艘船,船身傾斜,有些地方如煙薰火燎一般,正在向外排水,導覽人員解釋著:這是下午汴河大戰時要被炮擊的船,為了造成最佳效果,每次火藥成本就2000元呢,可惜我們12點就要離開園區,看不到這場精彩的表演。

女子馬毬表演時間為11點,看著這些巾幗不讓鬚眉的演員在馬背上表演高超的騎術,不禁讓我們折服不已,馬球和蹴鞠都是宋代高級官員有名的娛樂活動,在馬球場旁則是有名的鬥雞場,我們在看完馬毬後便來到這裡欣賞鬥雞表演,在主持人的解說遊戲規則下,很多遊客也紛紛下注,希望自己所選中的鬥雞能從三隻鬥雞中脫穎而出,為自己贏得三倍的彩金,現場吆喝之聲不斷,也算是熱門的表演項目之一。

在看完精彩的鬥雞表演後,我們來到四方院欣賞有名的大宋科舉,北宋是相當重文輕武的王朝,造就了如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及蘇軾、蘇洵、蘇轍、司馬光等文人,在四方院舉行了大宋科舉的考試,很多人圍在四方院,幾個小兵列隊出來,只見一打扮成公公模樣的考官從內緩緩走出,身邊跟著幾個侍從,問誰願意參加科舉考試?一大幫人舉手,被選上臺去,至後臺更換大宋考服,成績好的獎了一小卷裝的清明上河圖,也算是博君一笑吧。

在看完大宋科舉的表演後,我們來到了清明上河園的北苑,這裡也是我們昨天晚上欣賞東京夢華表演的地方,這裡表現了北宋皇家園林,我們信步的走過皇城的甬道、宮殿,亭台樓謝,水光瀲灩,旌旗迎風招展,宣德殿有皮影戲和編鐘的表演,水傀儡館上演精彩的水上傀儡戲,在佛雲閣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園區,過了九龍橋,令人嘆為觀止的北宋皇城重現此間,瑰偉氣魄壯麗壯觀。

在走過北宋皇城後我們來到東京夜市門口,這裡正在上演一場梁山好漢劫囚車的表演,演的是水滸傳的故事,宋江被擒獲轉押東京,李逵等英雄前來劫囚,和官兵發生激烈打鬥的故事,場面也相當壯觀,讓我們也了解一些當時的故事情節。

在欣賞完這場激烈的武打表演後,因為還有些時間,便去逛了張擇端的紀念館。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生於北宋,卒於南宋;年輕時遊學京師,擅長繪畫,曾任翰林圖畫院侍詔。《清明上河圖》是宋徽宗命他完成的長卷,他將汴京城外的郊野風光,慢慢的帶入了繁忙的漕運碼頭,最後進入汴京城的繁華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兼工帶寫地再現太平盛世時東京的繁華市景、民俗生活。徽宗皇帝得此圖愛不釋手,朝夕不離,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但圖中景象有些並非清明時節的景象,因此後人考證清明上河圖可能是描繪當時的清明坊,或是宋徽宗感於政事清明所提的。張澤端還有一幅「西湖爭標圖」也是傳世名作。

在參觀完張擇端紀念館後,已經12點20分了,我和王老師慢慢的走出園中,小李在那兒等團員都到齊後便帶我們到市區用餐,用完餐後便離開開封這個古都前往河南省省會鄭州市了。

華夏文明盡於斯


2011年5月29日,我們在開封用完午餐後,便離開開封,前往河南省的省會鄭州市,從這兒到鄭州有一條8線道的中洲大道,到那兒大概也要一個半小時,小李要我們稍微休息一下,大概兩點半左右,我們已經進入了鄭州市中心。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轄12個區、縣(市),其中區6個、縣1個、縣級市5個。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雄峙中樞,控禦險要”,為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

我們到鄭州後便去參觀了河南省博物館,這博物館創立於1927年,由當時的馮玉祥創建設力,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收藏河南境內出土的文物達14萬件,上起遠古,下到近代種類繁多,在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方面更有許多的精品。全館精心打造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明清珍寶館、河南古代玉器館、楚國青銅藝術館、石刻藝術館、天經地緯;等六大展覽館,分布於四層十多個展覽廳中,展出文物達5000件之多。

我們買了門票進去後,小李首先幫我們介紹了大廳,一個人踏著黃土開門兩手拉開拉著兩隻巨象,背後則為嵩山的中嶽寺塔,象徵著華夏文明在中原這裡萌芽和濫觴,相當具有意義。接著我們進入了一樓的展覽廳,整個主要展覽廳又以文明的曙光、定鼎中原、制禮作樂、逐鹿爭鳴、有容乃大、盛世榮華、東京夢華等部分組成,小李選擇重要的幾樣幫我們介紹,其中以商邱殷墟所發現的甲骨文最讓我們驚艷,另外1987年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的,賈湖骨笛是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距今已有約8000年歷史,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婦好」鴞尊: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系商代晚期器物。通高45.9厘米,口徑16.4厘米。盛酒器,形體呈貓頭鷹狀,昂首、圓目、寬喙、小 耳、高冠,雙翅併攏,雙足與垂尾共為三點支撐,後頸有口,上有蓋。內壁鑄「婦好」二字銘文。背有獸首弓形鋬。器身滿布縟麗的紋飾,造型典雅凝重,為商器之精品。

蓮鶴方壺1923年出土於河南省新鄭城關李家樓村,高120厘米,口徑31厘米。春秋時期器物。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是河南博物院最早的藏品之一,為保護及研究隨其一起出土的大批新鄭鄭公大墓珍貴文物亦是河南博物院創立的初衷之一。

四神雲氣圖1987年出土於河南永城芒碭山梁國王陵區柿園墓,壁畫南北長5.14米,東西寬3.27,面積16.8平方米。 西漢早期。柿園墓的主人是西漢梁國第二代王--梁共王劉買,是大名鼎鼎的梁國開國藩王梁孝王劉武(漢文帝的次子)的兒子。 這幅四神雲氣圖出現的時間要比聞名於世的敦煌壁畫還早600年左右,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

武曌金簡:1982年出土於中嶽嵩山峻極峰,長36.2厘米,寬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唐代早期。金簡呈長方形,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 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發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是武則天久視元(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譴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枚皇帝金簡。

參觀完這些華夏珍寶後我們走入二樓的後段,這裡有模型刻有隋唐時期的東都配置,另外也有宋朝時期的汴京城模型及清明上河圖的模型,小李的歷史相當淵博,藉由他的導覽我們更了解了所謂的華夏文明,這博物館還有3樓及4樓,小李跟我們約好5點車上集合後,便要我們自由參觀了。

我接著來到了三樓的特展室參觀,這裡包括有河南玉器館、楚國青銅器館及明清珍寶館,這最精美的莫過於明清珍寶館中象牙雕刻的蘿蔔與白菜。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源遠流長,風格獨特,成就卓著,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明清時期的工藝美術進入了輝煌的發展階段,製瓷、織绣、象牙雕刻、漆器、琺瑯器和金银製作等工藝,種類齊全,製作精工,創意新奇,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和美学鑑賞的價值,顯示了古代匠師非凡的智慧和驚世的技藝。

河南博物館的四樓天經地緯;展現了古代的科技成就,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漢代張衡地動儀和登封的觀星台模型。登封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城東南15公里的告成镇。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天文台,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时等功能,是一座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古代科學遺產。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台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王恂等人奉敕所建,當時全國建的27個天觀測站之一。台為磚石混合结構,由台身和石圭(俗稱量天尺)兩部分组成。台的平面呈方形,上小下大,通高12、62米。北端設有兩個對稱的踏道口可以登台眺望。北壁中間砌成一個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凹槽直壁之上的高表與台下石圭形成一组測量日影長度的圭表装置。槽底石圭自南向北由36方青石連接而成,長31 2米,寬0 53米,上刻兩條平行雙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洩水池,池中有刻度,用以測量水準。

在參觀完四樓後,河南博物館也將關門了,我們走到停車場上車,小李說:我們今天本來要住的粵海酒店因為房間空調有點問題,所以今天和明天幫我們升級讓我們住五星的華美達酒店,這酒店的早餐和房間是我們這麼多天的行程中最好的,因為明天我們只剩下二七廣場和黃河遊覽區兩個景點要走,所以不用很早出門,可以讓我們好好享受飯店的早餐。不久我們便去餐廳用了晚飯,然後回到飯店,晚上利用了時間逛了一下附近的一家百貨公司,回來後便休息了。

不到黃河心不死


2011年5月30日是我們在河南旅遊的最後兩天,因為明天我們要搭12點半的飛機回台灣,所以早餐後便要前往機場了,因此也不可能有行程,所以今天算是我們在河南旅遊的最後一天了。早上起來後悠閒的到飯店的一樓享用早餐,這兒的早餐非常的豐富多元,也有五星級的水準,因此吃的很飽,在享用完早餐後,八點半我們上車,前往有名的二七廣場逛街。

【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建於1971年,鋼筋混凝土結構, 是我國建築獨特的倣古聯體雙塔,它是為紀念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物。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兒附近有很多的商場及購物中心,還有百年德化步行街,是逛街相當好的地點,我們到這兒大概九點左右,一些商場都已經開門了,我和王老師逛了一家商場,買了一些紀念品,又到德化商業步行街逛了一圈,這條總投資約1.76億元人民幣,拆遷面積約5.8萬平方米的德化商業步行街已于2002年12月28日正式開街。新的德化街秉承"以人為本"的宗旨和理念,是條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集商業、娛樂、休閒、美食、文化、旅遊為一體的高品位、高檔次步行街。

11點左右,我們上了遊覽車,小李帶我們在車上遊覽了鄭州這個都市,由於鄭州市河南省的省會,也是以商業為主的大城,京漢鐵路,隴海鐵路都在此交會,是水陸交通的樞紐,所以市區顯得異常繁榮,我們到了附近的一家餐館享用午餐,下午便要去參觀中原之行的最後一個景點黃河遊覽區了。

黃河遊覽區位於鄭州西北30公里處,全區南依岳山,北臨黃河,是接近雄渾壯美的大河風光,以及觀看地上「懸河」、黃土高原終點、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獨特地理特徵的最佳位置。對外開放的有五龍峰、岳山寺、駱駝嶺景區等近處景點,共分佈著「炎黃二帝」、「哺育」、「大禹」、「戰馬嘶鳴」、「黃河兒女」等塑像,黃河碑林,《西遊記》等古代名著大型磚雕,浮天閣、極目閣、開襟亭、暢懷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軒、引鷺軒等亭臺樓閣,以及低空索道、環山滑道、黃河氣墊船等現代化遊樂設施。

我們到這兒大概兩點左右,小李先帶我們走到黃河鐵橋參觀,這鐵路橋是1902年所建,為當時京漢鐵路所必經之路,但在1952年黃河氾濫,把這段鐵路橋路基沖毀,因此中央在附近重建一條鐵路橋,這橋便沒有在通行火車,我們上了鐵路橋欣賞黃河及炎黃二帝像,橋上有人幫遊客數位拍照,在這兒欣賞一下風景後便下來到碼頭區搭乘黃河氣墊船。

我們上了氣墊船,工作人員安排遊客就座後,氣墊船鼓氣騰起,是一種躍躍欲飛的感覺。船慢慢向黃河大堤駛去,船上導覽小姐介紹說此段河床高出地面3-7公尺,船駛過會有顛簸,是地上懸河的最好證明。氣墊船在越過堤壩後,加足馬力飛馳地向河面駛去,河面一望無際,此段河寬有幾十公里,泥沙淤積嚴重,表面看來顯得特別寧靜。沒有巨浪,沒有洪峰,但平靜中孕育著危機,安瀾中潛伏著威脅。黃河之水天上來,自古黃河不行舟,如今拜科技之賜,氣墊船已能輕鬆越過堤壩、駛過沙洲,無拘無束在黃河裡航行了!航程中,導覽小姐還介紹遠處山頭的大禹像,說夏代時,大禹治水在嵩山一帶「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史書中記載的「禹都陽城」,就是現在鄭州的登封陽城。山頭還有「中分天下」的「鴻溝」二個大字,這是西元前202年,劉邦、項羽對壘於鄭州廣武的故事。鄭州地處中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鴻溝」就是兩軍對峙之漢霸二王城廣武山古戰場的遺跡;劉邦、項羽對峙兩年有餘的鴻溝,後來演變成象棋中的「楚河」、「漢界」。由於霧氣始終瀰漫,並不能清晰看清楚,只能坐在船內,努力想像歷史中,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歷史故事;以及感受幾千年來,因黃河氾濫,造成兩岸百姓的悲慘狀況,這是一種沉重的歷史感受,是與古人共同感受的深沉包袱!

氣墊船來到河道中的沙灘,遊人下船嘻戲,一些生活在黃河邊的農家,牽來農作馬匹供遊人在乾枯的河灘地上騎乘,我站在灘岸畔,看黃河水悠悠流淌,黃河水真是那麼混濁,不知古時黃河是什麼樣子?也無法想像黃河泛濫時狂暴的樣子?只知道這條無際無涯,浩浩蕩蕩向東流去的大河,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逐年增高,現在已比六十年前又抬高兩公尺左右,我站在水岸,極目遠眺,霧氣中的黃河氤氨朦朧;只能彎下腰,捧起一捧河水,可以看到黃沙在河水中翻滾。很想嘗嘗,但河水實在太混了,只能把水灑回河裡;一捧,又一捧,我是這樣地擁抱它!千古黃河,黃河千古。這一刻,黃河兩岸的刀光血影,就讓它留存記憶之中。

氣墊船回到黃河景區後,小李帶我們到炎黃廣場參觀,遠遠就看到炎黃二帝的巨塑坐南朝北遙望黃河。走進景區,沿著一排松柏前行百餘公尺後向西看去,寬闊的炎黃廣場足以征服每一個人的眼球,正四邊形的廣場一直延伸至黃河老灘,正中間的炎黃紀念壇,炎黃二帝塑像坐落於五龍峰東側,浮天閣北側的向陽山上。塑像以山造景,頭胸以下主要是以山體的粗獷基型為二帝之身,向上塑成頭胸有炎黃二帝塑,有37公尺高,僅僅頭部便有20公尺,採用中國傳統雕塑藝術和中國建築藝術相結合的手法,使得塑像輪廓清晰;胸部以下自然虛化與山體相連,形成簡練概括、剛健凝重、雄渾質樸的風格特徵。巨塑的頭胸部分,內部將是樓層式結構,共三層,內設天象、漁獵、農牧、石器、冶煉、兵器、科技、民族和文體等十個展廳,還有接待、休息廳等。遊人可從塑像內部登臨眼體和耳廓處遠眺黃河風光。

炎黃廣場上高達6公尺的鐘與高達5公尺的鼓兩邊對稱,中間則有高達9公尺的的炎黃紀念壇,是廣場的核心建築;祭壇占地8100平方公尺,共分三層,呈金字塔狀,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可俯瞰黃河。這裡不但可以舉行祭祖大典,也可以供市民集會。在紀念壇兩側廣場綠化帶中,還設有華僑歷史博物館和中華姓氏博物館。二帝塑像腳下是貼金碑刻《炎黃賦》,該碑材質為紅砂岩板3.3公尺,長30公尺,共顆有485字,也是很大的景點。

廣場和大道通到黃河岸灘,像前設有大型祭壇和多組仿古塑像。在炎黃巨塑廣場上還有鐘、鼓和九鼎,以體現山河永固,振興中華的信念。「龍生九子,鼎也有九種龍紋」;九鼎象徵九州炎黃子孫共祭先祖,更象徵國家領土完整,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國族意涵,「炎黃鼎」是炎黃廣場的祭祀主鼎,其得名與鑄造,是基於四千多年前,黃帝聯合了炎帝、蚩尤等眾多部族,在河南靈寶市陽平鎮鑄天、地、人三鼎,肇示了中華民族的形成。這座由中國青銅器專家、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設計,現安放在黃河風景名勝區炎黃廣場的炎黃頂高6.6公尺,重近20噸,內壁鑄有「炎黃始祖,萬代景仰」八個篆文,鼎四壁鑄有「炎黃鼎」三個金文,四壁還有江澤民、鄧小平、陳雲的題字,分別為「炎黃子孫,情滿華夏」、「炎黃子孫」、「炎黃子孫,不忘始祖」。鼎身飾有二十座高山,二十道波流,象徵五千年中華文明山高水長,十二隻飛鳳翱翔在山川雲天之間,顯示華夏一派吉慶祥和景象。口沿下三對飛龍向著火焰跳動的太陽,意為今日之中華正在奮力騰飛。鼎座上的五十六條夔龍則象徵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

在參觀完炎黃廣場後,我們中原之旅的行程大致結束了,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往鄭州市區用餐,因為時間還早,我們逛餐廳附近的一個商場,我們今天晚餐吃的是豬肚雞,老闆娘人很好,一直在旁邊招呼我們,還問我們要不要加火鍋料,菜夠不夠吃,讓我們趕到河南人的熱情,吃完後又逛了附近的一個小夜市,便回飯店休息,整理了一下行李,又到湯先生和我說的紫荊山公園逛了一下,便回房休息了。

夢回神州萬里情


2011年5月31日,是我在中原旅遊的最後一天了,早上起床後,到樓下的餐廳用了自助餐,碰到了王老師和她聊了一下,她今天不跟我們回台灣了,因為她先生住在焦作的親戚會來接她,這幾天的旅遊和她大部分都在一起走,也互相拍了一些照片,我和她交換了聯絡電話,回台灣後會再連絡吧。

9點左右我回飯店房間把行李推下了飯店大廳,在小李的幫忙下將行李放上了遊覽車準備離開到鄭州機場了,從飯店到機場還要一個小時的車程,小李幫我們回憶了整個中原之旅,這次我們到了黃帝故里新鄭,祭拜了人文初祖的黃帝,登上了嵩山少林寺,感受那千古名剎和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功,再到了歷代建都的古都洛陽,看了洛陽八景的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所寺院,在關林中領略了關帝爺的浩然正氣,在伊河畔欣賞了北魏時期到唐朝年間開鑿的大小佛窟,也是世界遺產之一的龍門石窟,更到了東山欣賞了東山石窟及白園和香山寺,在鞏義我們參觀了天下第一莊園之稱的康百萬莊園,在焦作我們走了風景最宜人的紅石峽和有小九寨溝之稱的潭瀑峽,欣賞了宜人的有天下第一的雲台山水,更和唐朝詩人王維一樣爬了一千多階的階梯登上了茱萸峰頂,感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那種感覺,在開封欣賞了北宋傳下來的鐵塔,和千古名相包青天有了心靈上的互動,東京夢華的大秀讓我們對那時代的輝煌和落寞深深感動。在河南博物館欣賞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也讓我踏上了黃河土地,感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帶給我們的洗哩,雖然這次旅遊只短短八天的時間,卻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感動和震撼。

11點左右,我們到了新鄭國際機場,小李幫我們去掛行李,也和我們握手道別,她歷史知識相當淵博,沿途也跟我們解說很多的景點故事和歷史典故,我們這團是沒有購物的團體,他推的自費景點也不多,根本沒有什麼利潤可言,但他還是相當盡職的陪了我們八天七夜,尤其是在雲台山那天,因為我和王老師腳程比較慢,爬到了茱萸峰頂下來已經超過集合時間快半個小時了,她依然熱情的迎接我們,臉上沒有一點不悅之色,真的很令我感動。希望他有機會帶團到台灣來旅遊,也能讓我一盡地主之誼。

12點半,飛機準時起飛離開鄭州,這趟飛行將近要3個小時,在飛機上用了餐點後慢慢回憶這次的中原旅遊,因為我喜歡歷史,所以前年去了北京,去年去了西安,加上這次的中原之旅大概歷代建都的地點我都旅遊過了,這次的中原之旅,雖然沒有看到繁華似錦的洛陽牡丹,整體來說餐食也沒有北京、西安那幾次來的好,但是因為團費比較便宜,也不能要求那麼多了。

飛機在下午3點半準時降落在台灣桃園國際機場,我們跟著領隊林小姐出海關,提領行李時發現我行李箱上面的密碼鎖被摔壞了,和領隊反應了後,領隊帶我到長榮航空的櫃檯,他們幫我拍了照片,也幫聯絡了修理行李箱的廠商,明天會來我家幫我把行李箱收去維修,出來後我搭上大有巴士回到了板橋,在換計程車回到中和,結束這八天七夜的中原之旅。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