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航向北竿島


2018年4月22號凌晨,兩點多起床,走到民宿旁的觀景平台往鐵板沙灘望去,海面上的海浪打來,伴隨著點點藍光,相當漂亮,很幸運的我看到CNN報導的世界奇景之一的藍眼淚。雖然DV和手機拍不出這樣的奇景,但能親眼看到把這美好的畫面留在眼睛及腦海中還是蠻感動的。看了大概半小時才又回民宿睡了一下覺,再次醒來時,天空已經慢慢亮了,林桑也起床了,我們便起來走到民宿外欣賞熹微䁱空的日出的景色,然後慢慢的散步,享受馬祖清晨的寧静。
我們沿著津坂路走到了昨天去過的南竿遊客中心,及北海坑道附近,再經過馬祖的仁愛國小,慢慢的走回民宿,蘇老閭已準備好早餐,在這兒吃了饅頭和稀飯,又回房間休息了一下,才走下來和團員上遊覧車八點出發前往福澳港,開始今天的行程。
八點半左右我們來到了福澳港碼頭,導遊在那兒等我們,她把船票發給我們,我們要搭九點的船前往北竿島,從這兒到北竿的白沙港約20分鐘的航程,我們搭的船約可搭100多人,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有甲板可以拍到馬祖的海景,今天風浪有點大,我便坐在下層,透過窗戶也可看到馬祖漂亮的景緻,20分鐘後船慢慢靠岸,我們便依序下船了。
白沙港為北竿門戶,也是國內與小三通(北竿白沙-連江黃岐)的商港之一,蔚藍的海景與綿長的海岸線,也吸引人們駐足。白沙港旁,有間平水尊王廟,是白沙港的地標,整座廟雖然小巧,但氣勢恢弘,值得一看。但因為今天我們行程還是很緊湊,沒有多作停留便先上了遊覽車,前往今天的第一站坂里天后宮。
導遊跟我們介紹了一下北竿島;北竿鄉位於行政中心南竿的東北方,相距約3000公尺,面積和人口均居馬祖第二大,離島也最多,並包含了馬祖燕鷗保護區8座島礁中的5座,以及至今仍為國軍駐防,充滿神秘色彩的高登與亮島。北竿開發於宋、元期間,但由於明清時期的三次「遷界」,島嶼數度荒蕪,直到民國初年,仍常成為海盜出沒之處,由於附近海域漁產豐富,吸引了大陸福建省沿海居民遷入定居、捕魚。北竿地形狹長、島小山高,馬祖第一高峰壁山(298公尺)便位在島上,全島地勢起伏劇烈。此外沙灘多、離島多也是北竿鄉的地理特色,且澳口林立,型塑了豐富多變的旅遊風貌。最後,最為引人入勝的景點則在芹壁,保存完整傍山面海而立的馬祖傳統聚落建築,石頭屋的顏色隨著陽光昇落而幻變,在這裡看海、賞夕陽、觀星能令人忘卻塵世的憂煩。不久我們便到了第一站坂里天后宮了。
坂里天后宮可以算是全台最小最迷你的天后宮了,據記載本廟最早建於道光年間,經過多次修建,最近一次改建在民國七十二年。
在福建省長樂連江一帶各村境,多數的大王宮,初只具有守土保安的神職,於眾神系統中,神格不高,略似「村長」職位,因此只能夠建造小廟以供奉之,廟神沒有固定來源,守土尊王,略似城隍爺傳說系統;因馬祖各澳口大王宮廟多源自原鄉香火,而且有些大王具有「報亡」的職能,即村中老人家過世後,子孫必須攜燈引導至大王廟,向本境大王報告往生者死亡日期,就此除去陽間戶籍,入陰間戶籍。某種程度上大王具有城隍職能的,因此,澳口的守境大王具備有城隍職能,守土尊王可視為村境城隍亦不為過。 福德正神也稱土地公,是一村境守護神,漢民族敬畏天地,自古皇帝即有祀天祭地儀式以求天下萬民平安,衍續至今,幾乎每座廟宇均會供奉之。 廟旁偏殿所供「老堂公」,村中長者表示︰老堂(或稱老郎),是屬夭折的嬰幼兒的孤魂野鬼之類,因無後代子孫供奉無香火可享,常擾弄村民討食,為安撫之,於廟的左側立一神龕供奉。據說有一次,一位村民到天后宮燒香,忘記也給老堂公焚香,於是返家後,家中老小莫名生病,且高燒不退,後經人指點,攜祭品再度到廟裡專程祭拜老堂公才解除病痛。本廟老堂公神像作清裝打扮,亦可作為其為清代廟宇的佐證,因現代塑成神像較少作清裝打扮。
在參觀完最迷你的天后宮後,我們沿著坂里沙灘前往坂里大宅,平直的海岸,細軟的沙灘,對於多岩灘的馬祖而言,坂里的一片白色沙灘特別顯得珍貴。由芹山、坂山、里山圍繞的坂里沙灘,與午沙沙灘相連成一片綿延的海岸線,砂質有石英成分,當陽光照射時,整片沙灘會閃耀著白色內斂的光芒,不管是看日出,或是觀夕陽,坂里沙灘都能讓人體驗光影雲彩變幻之美。
不久我們來到了坂里大宅,這是傳統的閩東式建築,導遊阿芬跟我們說了閩東式建築和閩南式建築的差別,馬祖常見的傳統建築可概分為兩個時期,早期居民多由福建的連江、長樂等地遷徙至此,所沿襲的建築多以閩東式封火山牆建築為主。包括顏色鮮明、形狀誇張的廟宇火形封火山牆建築,以及比較協和樸素的民居水形封火山牆建築。目前常見的聚落房舍,則多是使用當地的黃色花崗岩或大陸青石築成的石頭屋,整體外形看去,全是方正體建築,形似印章,故稱為一顆印式建築。屋牆部分,比較講究的採用人字砌法,石材整齊平整;而以大小石頭堆疊,則稱為亂石砌;屋頂部分,早期富裕人家,多搭建五脊四坡式建築,一般民居則以一脊二坡(人字坡)式建築為主。而為方便修補,屋瓦並不封死,以俗稱壓瓦石的石頭壓鎮,因為很透氣,所以又稱會呼吸的房子。
坂里大宅便是典型的閩東式建築,坂里大宅」古厝原為清同治年間遷居馬祖北竿的王氏宗親所有,在戰地政務時,曾被徵調成為軍方住所,2009年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保存閩東式建築聚落、轉化為文化觀光用途,在王氏宗親支持下,採用傳統建築工法完成修繕,經由公開招租,目前由龍福山莊投入民宿經營,提供民眾到北竿地區進行閩東風情體驗,並提供觀光遊憩、餐飲服務等功能。阿芬說這裡馬祖最熱鬧過年的不是除夕或新年而是農曆正月十三俗稱擺暝,擺暝一詞在馬祖福州話是排夜的意思,意指夜晚陳設供品(馬祖人稱碗筵)酬神,從農曆正月初七至二月初五,各村莊擺暝酬神時間不一,以北竿坂里村為例,是正月13日,因而稱「坂里十三暝」。白馬尊王廟及天后宮是東道主,會去村子裡其他廟宇迎接神祇來作客,原來,擺暝是神明「一期一會」的團圓、拜年派對主要儀式約晚上六點開始,跟著四人一組抬神乩的乩腳、報馬仔,媽媽及孩子們組成的鼓板隊、扛著風調雨順燈的遶境隊伍,散步遊街,像串門子似的到各廟寺迎神。去年擔任扛神乩的坂里大宅民宿老板王元嵩表示,乩腳抬著乩轎,扛乩時躍動有如「人神共振」;而由神轎互動,也可看出各廟的親密關係:若兩個神轎黏在一起,表示神明感情很好。特別的是,相傳白馬尊王愛乘坐馬兒,因此不只準備給神明的供品,也準備馬糧給馬兒享用,目前僅坂里保有燒馬糧儀式。坂里大街家家戶戶門口擺香案、迎神接福,也用紅磚圍砌做香爐、放入糧草,待神明回程時點燃馬糧,燒馬糧的火燄與此起彼落的鞭炮聲,響徹坂里村。而當地人打包票:擺暝這日一定會下雨,因為要幫馬兒開路:洗馬路!果真,傍晚開始小雨大雨不歇,雨絲、低溫澆不息信徒虔誠心意,燒馬糧的火燄熱情地燃燒著!跟著神明回到祭祀主場地:坂里王家大宅,相傳王家的祖先王審知即是開閩白馬尊王,因此大宅成為祭祀中心。香案上擺放2頭神豬及一桌供品,包括:魚丸、魚麵、炸鰻魚、寫著囍字或壽字的傳統節慶糕餅龜桃(有長壽寓意)等及威士比,很有馬祖味。小房間裡還有去年家中有結婚、生小孩等喜事者擺放的喜燭,大香燭閃亮著溫暖光暈與感謝之意。
在我們參觀完坂里大宅後,已經快十點了,便前往對面的北竿遊客中心,阿芬有預約好讓我們看馬祖介紹的影片,透過影片的介紹讓我們更了解了馬祖生態及人文,10點半我們又上了遊覽車前往馬祖第一高峰壁山觀景台。
壁山雖是馬祖「第一高峰」,但標高僅298公尺,喜歡登山健行者,可利用上村接芹壁的兩條步道,或由塘岐村沿登山道路而上,都是相當適合登山初學者的路線。 壁山山腰處有觀景台,遊客可憑欄眺望,視野相當開闊,北竿機場、塘岐、后沃盡收眼底,還能一覽北竿周邊的無人島嶼,如大坵、小坵、高登島、亮島等都盡在眼簾,因為我們是搭遊覽車上來的,所以不用辛苦的爬山,阿芬也跟我們介紹了眼前的景物和特色,十一點我們前往橋仔村。
橋仔村位於壁山山陰一北向傾斜的山谷內,谷地歷經雨水切割形成山溝縱橫。境內小橋隨處可見,馬祖方言「仔」即為「小」,故名為橋仔。昔日橋仔富漁鹽之利,曾為商業轉運港,客舟商旅往來期間,人口超過千人,是北竿第一大村。 居民在乾隆6年已開始建玄天上帝廟,自始就是對大陸商業的轉口港,商業鼎盛、漁帆林立,清中葉時期連江、長樂商幫位爭奪周邊海洋資源引起糾紛,閩浙總督府於是在塘岐、橋仔豎立鹽政碑予以規範。村落涵蓋了牛欄裡、大坪頂、下南境、南邊山等四個區。下南境指早先福州以南的族群居住之地,位於環島北路碑下方至田元帥廟一帶,過去曾有閩南人及莆田人在此居住。 橋仔大小廟宇林立,以「一村八廟」的姿態冠絕全縣,除村內中心點「三廟一體」特殊景象外,更形成「神比人多」的特殊現象。這裡可以欣賞到馬祖傳統廟宇建築的特色,以及展示橋仔過去漁業榮景的漁業展示館,都值得遊客駐足欣賞。橋仔澳口左側設有一簡易碼頭,曾是北竿更「前線」的高登、亮島的物資運補口岸。時值夏日盛季,會有固定船班供人們前往大坵島尋幽訪勝。
到了橋仔村,我們先跟著導遊走一圈,她帶我們去眺望大坵島,大坵位於北竿北方,與高登為鄰,昔日曾經有民眾居住及軍隊駐守,後因人口外移及撤軍,讓大坵成為馬祖唯一可以登島遊覽的無人島。 近年來,隨著環島步道的整修,加上梅花鹿復育有成,大坵從昔日的「海角樂園」,搖身一變成為「梅花鹿樂園」,大清早登島的話,相當有機會可以看到梅花鹿美麗的身影。目前大坵島大概有200多隻的梅花鹿,還有兩戶人家,一戶姓胡,另一戶則是王品集團戴勝益的弟弟戴勝通,他的地址是北竿鄉橋仔村151號,除了梅花鹿外,夏天的大坵還可以看到飛翔的燕鷗,以及近在眼前的中國大陸。前往大坵,除縣政府於夏季期間的定期航班外,需包船前往。但因為團費及時間不許可,我們並沒有包船到大邱去看梅花鹿。
橋仔村有一個排隊美食阿婆黃金餃,一碗才四十塊不會很貴,我和林桑也有排隊買來吃,因為天氣很熱,我們吃冰的,黃金餃QQ的,冰涼的感覺沁人心脾相當好吃,另外還有一種美食虫第餅,類似台灣的蚵嗲,表面色黃金色澤就已經令人看了食指大動,嚐一口外皮軟硬剛好的酥脆口感,內餡的米粉、微辣肉絲在嘴裡彈開,肉香與菜香融入口舌之間,吃起來香氣四溢,嘴裡完全停不下來。
賣著虫弟餅的老闆、老闆娘跟馬祖多數人一樣,是一對福州夫婦;老闆在攤位前方熱情親切的招呼客人,而老闆娘負責「守著」這鍋虫弟餅;老闆娘先用圓形製的鐵鏟,舀起用黃豆與在來米磨成的漿,再放上已經事先與和著高麗菜、韭菜及紅蘿蔔絲炒好的新竹米粉,而微辣的肉絲可依客人需求選擇加或不加,再放入油鍋,等到外皮呈現黃金偏棕的色澤後起鍋,在鍋邊瀝完油後,就可以品嚐。老闆說,虫弟餅是屬於閩東沿海的小吃,在早期的馬祖物資比較缺乏,而虫弟餅是當地人重要的食物。由於傳統虫弟餅做法會在內餡中加入牡蠣,所以又稱「蠣餅」,其實很像台灣本島常見的「蚵嗲」,不過蚵嗲外皮稍薄,口感更脆。 大概12點左右,我們前往北竿的塘岐村,中午我們便在這兒用餐,阿芬推薦我們去吃有名的阿婆魚麵,魚麵是馬祖的特產,因為製作不容易,所以目前北竿只剩下兩家在賣,就是阿婆魚麵跟魚之香魚麵,而這兩家各有千秋,也各有擁護者。魚麵顧其思意就是用魚漿做成的麵條,顏色呈半透明狀,吃起來薄薄脆脆又挺有嚼勁,很特別的口感,一份一百元的綜合魚麵,有魚丸與魚餃,魚丸吃起來很滑很彈Q,也是用魚漿做成的,其鮮美程度可以想像,魚餃則是跟燕餃很像,但他們的魚餃吃起來真的比較紮實鮮甜,阿婆魚麵的湯頭口感比較清淡但很甘甜鮮美,也比較古早味吧!!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