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自古蜀中多仙山





2014年11月20日下午,在遊覽樂山大佛後,我們前往嚮往已久的峨嵋山,對於峨嵋山的印象,我一直停留在白居易長恨歌所說的(峨嵋山下少人行),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峨嵋派是峨嵋派是由對「神雕大俠」楊過念念不忘的女俠郭襄所創。還有滅絕師太,紀曉芙,周芷若等都是峨嵋派響噹噹的人物,民間相傳,峨嵋武術是由「九天玄女」所創,並以玄女劍著稱,但 小莊說根據史料記載,峨嵋武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創始人為武師司徒玄空,而道教和佛教共同存在的峨嵋山,則為峨嵋派武術的發源地目前大陸武術名門之一的峨嵋派,與金庸筆下的峨嵋派就不一樣。金庸筆下的峨嵋派是郭靖的女兒郭襄所創,主收女弟子不過,大陸現存武術名門峨嵋派則是四川各地方拳的合稱,收的多是男弟子。根據大陸武術界的說法,公元三世紀,司徒玄空模擬猿猴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並得到發展,為今日峨嵋武術的濫觴峨嵋武術介於武當、少林之間,緊湊、嬌小、靈活成為其特點。包括點穴、擒拿鎖臂。實際上,峨嵋武功強調氣功與武術結合,即所謂練功不練拳,登峰難上難,練拳不練功,老來一場空。而當今峨嵋唯一猴拳傳人通永高僧拳術,就是其師父當年師法峨嵋山群猴與蛇獸相搏之術。儘管小說或電視稱峨嵋派多道姑,但峨嵋山佛教協會會長釋永壽表示,峨嵋山歷史上都沒有尼姑,有女尼是文革之後,在漫長的近二千年佛教歷史中峨嵋山沒有女尼,什麼師太或道姑都是胡編亂造的。  
小莊在車上告訴我們峨嵋山自古便是佛教名山,自古有(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門天下雄,劍閣天下險)之稱,峨眉兩字有雄偉,秀麗之意,在1996年和樂山大佛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素有峨嵋十景之美譽。在主峰金頂高3009米,有雲海,日出,佛光,聖燈四奇,要想一遊整個峨嵋山,必須住上兩晚,才能領略峨嵋山之美。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景區面積154平方千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客討食,為峨眉一大特色。峨眉山是上古學仙修道勝地之一。現為中國大四佛教名山之一,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有寺廟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
我們四點左右到了峨嵋山下,在康熙御筆親題的(峨嵋山)石刻前拍了照,便循著步道上前參觀第一個景點報國寺了。
報國寺的楹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似無生。)頗有佛家的意境。峨嵋山的眾多廟中,報國寺是入山的門戶,是遊峨眉山的起點。這裏四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佛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裊裊,謦聲頻繁。此寺坐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守護着這座名山寶剎。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書。正殿懸有“寶相莊嚴”匾。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只“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横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夜有萬盞聖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歸”,意為鶴停下了,雲歸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韻味。大門上的聯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究的“獨覺”境界。後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好法座向弟子講經說法。
 報國寺正殿有四重,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顯雄偉自然。寺内藏經樓下,有一座明代的瓷佛像,形態生動大方,是件珍貴文物。前殿有一座7米,14層的紫铜塔,塔身鑄有4700多個佛像,刻有《華嚴經》全文,故名“華嚴塔”,也是一件重要文物。
報國寺山門對面的鳳凰堡上有“聖積晚鐘”亭,亭内懸掛一大鐘,名叫“聖積寺铜鐘”,係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慧宗别傳禪師鑄造。鐘高2.8米,鐘唇直徑2.4米,重12.5噸,有“巴蜀ˋ鐘王”之稱。鐘體上鑄造了晉、唐以後歷代帝王和與峨眉山有關的文武官員及高僧名諱,有捐贈鑄造銅鐘的信鐘姓名,並刻有《阿含經》經文和佛偈,以及《洪鐘疏》銘文,共6萬多字。該鐘原掛在聖積寺,聖積寺毁后後,此鐘移至到報國寺。聖積銅鐘的鐘聲清越,遠播數里,回盪于山林曠野之間,使人頓忘俗念,有詩曰云:「晚鐘何處一聲聲,古寺獨傳聖積名。縱說仙凡殊品格,也應入耳覺心清。」 因此聖積晚鐘便是峨嵋十景之一。
我們跟著小莊走了彌勒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普賢殿,他也和我們講了釋迦牟尼佛和普賢菩薩的眾多故事,又帶我們去看了國家一级保護植物“桫欏”,是峨眉山最古老的蕨類植物,距今约一億八千多年前中生帶侏羅纪留存下來唯一倖存的木本蕨類,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被人們稱之為“活化石”。然後漫步出寺搭電瓶車前往下一個景點伏虎寺。
峨眉山伏虎寺,據《峨眉山志》說,為晉時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嶺下為基地,定名伏虎寺,至唐代雲安禪師重建,規模漸大。明代胡世安撰《峨眉山道理纪》云:"再上古柏森森,飾徑高峙,隔虎溪即伏虎寺。由唐至宋、至明代中葉,寺名均未更改。明代末葉,更名藥師殿,為金頂楞嚴格下院。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有虎為患,士性和尚擴建時,特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於無量佛殿前溪邊以鎮之,虎患乃绝。明末清初,毁于戰亂。清顺治八年(1651年),貫之和尚率徒可禪師與其弟子寂玩,相繼募化竭力重修舊址面積一萬平方米,歷二十年始落成。寺宇宏敞,橋亭一新,並更名"虎溪精舍"。
當年為昭示入山最大寺宇聖境,清康熙太史蔣超虎定居羅峰庵,撰書《峨眉山志》十八卷之際,特意在虎溪河畔塑一座儉樸高大、飛角重檐的牌坊,並親書"伏虎寺"三個行楷大字。今之坊為清代遺物,上書伏虎寺(行楷書)為近代書法家童詠樵所書。寺内建築有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客堂、齋堂等。1983年,洗象池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涉及寺院離垢環境的中國唯一的一座布金林,為當年寂及和尚以《大乘經》字數為據,特在寺周廣植楨楠杉柏十萬九千餘株,綠蔭蔽日。至今的「布金林」行書牌坊,前後為當代書法家沈鵬、李長路書寫,如意拱木结構,掩映在蒼楠翠柏叢中,雅逸宜人,纳涼聖境。
伏虎寺整座寺院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稱。然而神奇的是,寺院的屋頂上终年無落葉堆積。伏虎寺距報國寺1公里,位於瑜伽河與虎溪匯流處,海拔630米,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在這裏還可以看到峨眉山三大園林之一的布金林、中國銅塔之最"華嚴塔"和全山最大的"羅漢堂"。"華嚴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為十三级樓閣式鋼塔。塔基為須彌座,上置瘦長覆缽式塔身,高96厘米,正面设塔門,額鑄正書陽文"南無阿彌陀佛華嚴塔",兩側聯文:"皇圖鞏固,帝道遐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日增輝,法界有情,同生淨土。"聯旁鑄守門神像各一。其餘七面均鑄神像6排。上接十三级八角形重槽樓閣,各级均有佛像,共4700餘尊,像間鑄《華嚴經》。塔刹為葫蘆形。此塔鑄造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羅漢堂于1995年峨眉山佛教協會撥款200多萬元重建。羅漢堂高大雄偉,恢弘莊嚴。殿内供奉的500阿羅漢均按照佛教傳统塑造,造像生動,流金溢彩,佛教氛圍十分濃郁。
在我們走完伏虎寺後搭上接駁車前往停車場,小莊在等著我們,上了遊覽車後他跟我們說了峨嵋山還有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絕。
登峨眉山觀日出,和在別處觀日出不同。在海拔3000米以上登高望遠,日出景象浩瀚壯闊。另外,峨眉山夜雨居多,常常是雨霽晨曦,霧露中的冰晶和水珠,將陽光中豐富的色相展示得淋漓盡致。金頂日出,和佛寺的鐘聲同步而起。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漸漸地地平線上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托著三兩朵金色鑲邊的彩雲,一個輝煌的白晝即將降臨。彩雲下,空曠的紫藍色的天幕上,一瞬間,吐出一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變成桔紅、金紅;然後微微一個跳躍,拖著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嵌在天邊。伴隨著旭日東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從頭至腳逐漸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它全部的秀美身軀。
雲海亦是峨眉山的一絕,通常情況下,峨眉崇山峻嶺的雲層多分佈於海拔2000米左右的空中,遊客無論步行登山還是乘車上山,往往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區別:在九老洞以下,雲在頭上;從九老洞到洗象池,人在雲中;上了洗象池至金頂,雲在腳下。在金頂觀雲海,與在飛機上憑窗而視,感受完全不同。人在金頂,只見雲濤洶湧,狀如大海;峨眉崇風時起,開闔磅薄。時而濃雲湧來,人在其中,伸手莫辨;時而雲開霧散,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因為時間、角度和心境的不同,從來沒有人看到過完全一樣的雲海;當您千里迢迢而來時,看到的是你一生中的惟一,也將是全世界的惟一。
佛光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物理現象,其本質是太陽自觀賞者的身後,將人影投射到觀賞者面前的雲彩之上,雲彩中的細小冰晶與水滴形成獨特的圓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現則要陽光、地形和雲海等眾多自然因素的結合,只有在極少數具備了以上條件的地方才可欣賞到。峨眉山捨身岩就是一個得天獨厚的觀賞場所。19世紀初,科學界便把這種難得的自然現象命名為“峨眉寶光”。在金頂的捨身岩前,這種自然現象並非十分難得,據統計,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現一次便於觀賞佛光的天氣條件,其時間一般在午後3:00-4:00之間。
在農曆的月末或月初的夜晚,當其雨過天晴之時,遊人站在捨身岩前,有時可見岩下的萬山叢中升起無數熒熒發亮的光球。大者如球,小者如珠,飄飄蕩蕩,升降不定,這就是極具神秘色彩的“聖燈”奇景。形成聖燈景觀的原因其說不一,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山間動物骨殖散發出的磷,在空中自燃而成。另外還有的解釋是:樹林中的一種“密環菌”在空氣濕度達到或接近100時的生物星發光。但目前聖燈仍是一個難解之謎。在月明之夜,遊人將無緣一見聖燈,但金頂月夜又別有一番玉潔冰清、令人胸襟澄澈的韻味。金頂是峨眉山奇景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旅遊接待設施最完善的地方。華藏寺高聳于岩頂,相鄰處則是風格平實的臥雲庵。寺建於唐,屋頂為錫瓦所蓋,元代時又被稱為“銀頂”。臥雲庵內有飯堂和客房可供遊客食宿。在飯堂還可以品嘗風味獨特的“峨眉雪蘑芋”。借宿於臥雲庵,入夢於白雲之上,僅僅這個名字就讓人沉醉了。
小莊說要看這四絕必須要在峨眉山金頂在住上一晚,而且也需要看機緣的,他上峨嵋山不下百次了,也只有兩次看到佛光,他有把佛光的影片放給我們看,只見光環將人包住,就算上百人對其揮手,也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是很奇特的現象,他說要把峨嵋山整個景點都玩遍,必須兩日的時間了,下次如果有機會再到峨嵋山來旅遊,一定要選擇搭纜車登上金頂,再到野生的獼猴保護區,這樣才算完整的峨嵋山行程。
不久我們下山到了峨眉山市,我們今天要去做按摩,整個時間要兩個小時,我被安排自己一個人的房間,幫我按摩的是一個吳師傅,小吳說她的技術很好,首先用中藥泡了腳,在幫我按摩腳,去掉一些角質,然後全身趴下讓她按摩,這次我的初體驗,感覺還不錯,前天在九寨溝爬了一天的山,頓時覺得神清氣爽,也和她有些交談,她們一天要工作十個小時,每周休息一天,一個月公司才給兩千塊人民幣,也算很辛苦的,她非常想到台灣的阿里山來旅遊,其實我覺得每個地方的美景都有不同,師傅的按摩技術很好,讓我覺得通體舒暢,在按摩完後以七點了,我們前往不遠的飯店放下行李,再到飯店的餐廳用餐。
峨眉山的晚上很美,飯店附近有個噴泉廣場,在用完餐後到附近逛了一下,此時雲開雨霽,一輪明月高懸,頓時響起了唐朝詩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生性喜愛明月,留下了許多與月有關的詩篇。唐開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歲,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峨眉山離成都不遠,早在幾年前,李白就已遊過。他在《登峨眉山》詩中說:『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意思是說,蜀地仙山眾多,峨眉山渺邈綿遠,非其他山所能比。峨眉山月,是家鄉的月,在遊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弦。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晚年時,—位四川和尚要去長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詩:『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末又說:『一振高名滿京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意思是勸蜀僧宴到長安以後,不要貪戀虛榮,還是早返故鄉為好。至老還惦記著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的眷戀,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今賞著和詩仙一樣的明月,心中有莫名的感動,不久回飯店休息,結束峨眉山的行程。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