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荊州古城之旅


2015年10月14日中午在導遊小朱的帶領下,我們下了碼頭,離開了世紀天子號遊輪來到了湖北的宜昌,這是湖北省南部,古稱夷陵,在三國時期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呂蒙襲取荊州,擒殺關羽。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以報關羽被殺之仇為由,親率大軍攻吳。孫權遣使求和不成,改向曹魏稱臣,表示願意修好,以避免兩面作戰,並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漢軍初期因急欲幫關羽報仇,因此士氣極高,屢戰屢勝,奪下巫縣,秭歸。陸遜以漢軍勢盛、求勝心切,決定先讓一步,再相機決戰,令吳軍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東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次年二月,劉備大軍相繼推進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連營數百里,並得當地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漢軍頻繁挑戰,但陸遜堅守夷陵不出,孫桓也死守夷道.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漢軍疲憊、鬥志鬆懈,於是派大將吳班在平地立營以引誘吳軍進行決戰,但陸遜沒有中計,劉備知道此計行不通,乃從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陸遜這時才開始反擊。 陸遜在大舉進攻之前,先攻漢軍一營,結果失利。眾將都說這是浪費兵力,陸遜卻通過這次發現了劉備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欄組成,陸遜決定使用火攻。吳軍放火,並封鎖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線出擊,水陸並進,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吳軍克營40餘座,漢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兵敗如山倒。馮習、張南、沙摩柯被吳軍斬殺,杜路、劉寧向吳軍請降,傅肜、程畿戰死,黃權因退路被斷,便率眾投降魏國。而劉備狼狽逃至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竟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召喚在成都的諸葛亮到永安(今奉節縣)。三月,劉備病勢加重,於是向諸葛亮交代後事,四月,在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病死。該戰,吳軍後退誘敵,擊其疲憊,創造了由守轉攻的成功戰例。 這場大戰改變了蜀漢的歷史,小朱說:夷陵在清代因高山自此而夷,自此而陵,宜於昌盛,宜於居住故改稱為宜昌,這是湖北西南重要水陸要津,目前有130幾萬人口,特產是柑橘。
我們今天中午便在此用餐。小朱說:湖北簡稱鄂,上面兩個口,表示湖北人愛說也愛吃,另外湖北人比較大而化之,吃點小虧也沒關係,加上凡事只聽一耳,造就了湖北人的個性,所以用鄂這個字來代表湖北是名符其實的。刀魚、鰣魚、河豚,這是古時候就得到世人稱讚的長江三鮮。如今,刀魚以天價上市,而鰣魚和河豚則更多地出現在舊聞之中。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長江鰣魚和河豚的產量都達到了上百噸,但是從80年代後卻逐年下降,自1996年開始,長江鰣魚和河豚就幾乎銷聲匿跡。自六朝以來,由於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撰寫大量有關的詩詞文章,長江下游城市形成歷史悠久的品嘗江鮮的狂熱嗜好,例如蘇東坡拚死吃河豚。由於大量捕撈,長江中的刀魚的產量也急劇下降,價格頗為昂貴,但這是長江的特產,所以我們今天的午餐便可以享用到長江刀魚,說的我們口水直流。 半個小時後我們到達了用餐的餐廳。
湖北人相當講究吃的文化,口味沒有四川重慶那樣的辣,也比較合我們的口味,今天的主角長江刀魚,晶瑩剔透就像一把刀似的,沒有什麼魚刺,湯鮮味美,相當爽口,在享用午餐後我們便前往三國古城荊州。
小朱在車上解說著:荊州是千年古鎮了,早在戰國時期,楚國便在此建國都郢都,統治著楚國4百多年,在漢朝時更是精彩,羅貫中所做的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中有八十六回提到荊州,當年諸葛亮認為荊州西控巴蜀,南進湖湘,東聯吳會,北據漢沔,四戰之地也,建議劉備先取荊州,因此有劉備借荊州,魯肅哭荊州,呂蒙取荊州,關羽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到了宋朝更為繁榮,有天下熙熙莫過荊州,天下攘攘莫過揚州的美譽,現在的荊州也是中國國家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在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後我們來到了荊州古城,荆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折的長方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垣周長10.5公里,城内面積4.5平方公里,1970年後,随着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們,原有的6座城們,共有9座城們。磚城内有土築城墙,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荆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墙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這便是當年關羽所設計的,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毁於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 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波款重建迎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荆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一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歷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國現存為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游地區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内外享有盛名。
不久車到了古城牆,導遊讓我們下車拍照,當年赤壁之戰後,荆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荆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给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大敗龐德,于禁,水淹七軍,逼得曹操差點遷都,孫權派吕蒙假裝客商夜入荊州城,乘虛偷襲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荆州三郡失陷。關羽因一時大意失荆州,最後戰死於麥城,這段大意失荊州的故事讓人傳頌,如今我們站在古城前懷古,有說不出的惆悵。
荊州古城門外的關公義園,是一個以三國為背景開發的文化體驗區。遠遠就可以看見世界上最大的關公雕像,重約1200噸,巍然屹立船頭,手握70米大刀,劈波斬浪,震撼霸氣。關公義園位於古城的東南側,以「義」為主題,未來將建置多種聲光體驗的設施呈現關公「義薄雲天」的一生。目前進度還在工程一期,當天到達的時候,大部分的園區還在規劃開發。從巨大的青龍偃月刀下走過,霸氣外露的關公格外震撼。關公像是由中國著名的藝術大師設計,總高58米,寓意關公一生度過了58個春秋,貼上5000多片青銅鑄成。據說關公腳下的船型建築,未來將作為表演的展館,也會有VR等模擬體驗,讓三國故事跟上科技的腳步,呈現更真實的關公視角。
在唐代的荊州廟誌中就已有祭祀關羽的記載,現在的關公已是儒釋道三家揭供奉的神,在佛教又有「伽藍菩薩」的稱號。在關公義園內也有三家不同的神像,供信眾朝拜。主殿內的神像全身金箔,高約六尺。殿內兩側刻有關公《華容道釋曹操》、《水淹七軍》、《過五關斬六將》、《夜讀春秋》、《刮骨療傷》等...大家熟知的傳奇故事,表彰關雲長義薄雲天的民間形象。
在2點半左右,我們離開荊州古城,前往湖北省的省會武漢,這段路程有大概三個多小時,沿途會經過很多的歷史名城,比方說當陽便是當年趙子龍單騎七進七出殺進曹營救阿斗的地方,這兒也有當陽關陵,是我國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的陵寢,埋葬著關羽的無頭之軀。此地四望平川,南倚群山,東臨沮水,為一處宮殿式廟宇群落,為歷代祭祀關羽的地方,與洛陽關陵山西解州關帝廟合稱為中國三大關廟。歷史上的關陵原址與現址相同,原名漳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孫權以侯禮葬關羽身軀於此,南宋時始建祭亭於陵前。由於關羽同鄉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大力渲染,明代的《三國演義》將關羽顯聖置為當陽,此地更是聲名顯赫,明成化年間,廟宇規模大體落成,及至清代,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成為全國三大關廟之一,祀田千畝,信徒無數,是各地關廟的祖廟。
當年關羽被呂蒙所擒,斬其首級,孫權收其屍身,建了第一間關帝廟以祭祀之。廟宇座西向東,占地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845平方米,陵區分為五院四殿,護以內外宮牆。現有建築20多座,80餘間,均衡對稱地分布在東西中軸線上的兩側,中軸線上自東而西依次為:廣場、仿明清門闕、神道碑亭、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祭亭、陵墓;南側有:關公戲台、石墓表、石獅、南碑廊、來止軒、伯子祠、佛堂;北側有:石墓表、書亭、石獅、北碑廊、古井、齋堂、聖像亭、春秋閣、啟聖宮等。鳥瞰關陵整體建築前後貫通,左右平衡,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建築風格為中國古典建築上典型的“中軸對稱式”,恰似舊中國一處帝王宮殿,是中國古建築上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三大關陵之首。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關公遇害後,當陽玉泉寺的普靜禪師即傳出“玉泉山關公顯聖”,稱關公“稽首皈依”、“願求清誨”;隋開皇年間,佛門天台宗高僧智豈頁在玉泉山下建道場,造像供奉關公。即現當陽玉泉山關羽“最先顯聖之地”。明代初年在關羽葬身處修建神祠,將祭祀關於神廟由玉泉山遷至關陵。因此,當陽關陵在現存關廟中是最早祭祀關公的宗教場所,而為我國三大關陵之首。
接著我們經過長板坡,熟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長板坡是張飛怒吼,嚇退曹操的百萬雄師的地方;襄陽外的隆中便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出山相助的地方,接著經過歷史名城襄陽城,這是神鵰俠侶中郭靖所駐守之地,這裏有是魚米之鄉,沿途沒有什麼高山,一馬平川是天下的糧倉,所為(湖廣熟,天下足)便是形容兩湖平原的物產豐饒,我們在途中的仙遊休息站休息了一下繼續觀賞老三峽和新三峽的影片,六點半左右到了武漢市。
武漢市分別由武昌、漢口及漢陽組成,是一個三聯市,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便在這裏建立了足以和李鴻章北洋海軍媲美的漢陽兵工廠,主要原因是因為這裏交通方便,有九省通衢之稱,加上附近有萍鄉的煤礦,鞍山的鐵礦,原料取得十分便利,因此武漢到現在都還是有名的工業重鎮,七/點左右我們到了漢口,今天我們在一家有著歐式風格的酒店吃全魚晏料理,除了中午的長江刀魚外,還有另外一種這兒的特產武昌魚。
武昌魚盛產湖北鄂州市(古稱武昌縣)與武漢市江夏區亦為武昌市交界的梁子湖中。武昌魚因爲味道鮮嫩,也是湖北菜中的一道名菜。《武昌縣誌》載「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較勝別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內無黑膜者真」。通江處為樊口 ,此地水勢迴旋,並有大小回流之分。《武昌縣誌》記載有「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釣台下者曰小回」,而唐代的元結有歌曰:「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游,回中多約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由此可知,武昌魚喜歡生活在回流之中,本魚體側扁且背部顯著隆起,魚體略呈菱形。頭短小而略尖突,口小。魚體背部灰黑色,形成數條不明顯的灰色縱紋,尾鰭叉形,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本魚棲息於水深5至20公尺。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湖泊或水庫中下水層,喜好淤泥底質且水草茂盛的靜止水域,生長快,屬雜食性,幼魚以甲殼類,成魚以水生植物為主食。產粘性卵於水草上。武昌魚得名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南京)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疏勸阻,疏中引用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兩句歌謠。於是武昌魚便始有其名。不過當日所說的武昌魚,可能不是專指樊口鯿魚,但在武昌所產的魚中以樊口鯿魚爲上,故後來就將其美名歸於武昌。歷代名流學者都有讚賞,它的名聲也越來越著。
一九六五年武漢市飲食公司邀請名廚師在武昌大中華酒樓正式定名武昌魚爲地方味菜餚,並繼承和發揚了歷代名廚師烹調技藝,以湖北的土特產爲配料,適當配以名貴海味產品,製造出多種不同的味型,色彩絢麗,味鮮汁濃,清蒸、紅燒、油燜、花釀,幹煸均美,尤以清蒸爲佳,蘇軾有詩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王安石:「昔人寧飲建業水,共道不食武昌魚」。毛澤東:「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今天在這裏有緣吃到這麼多名人所推薦的武昌魚,也是一大樂事了。
在吃完晚飯後我們行程還沒結束,因為我們還有江漢路步行街的夜遊行程。江漢路原名廣利巷,是一條從江邊到鄱陽街口300米長的土路。1861年漢口開埠,拓寬為碎石馬路,命名為「太平路」。清末由南向北延伸至花樓街口。1901年,漢口的「地皮大王」劉歆生將自己貸款購買的漢口張公堤城牆內外的一片低洼地捐獻給當年的漢口英租界,英國方面為了表彰他的行為,就將在該地段修築的道路命名為「歆生路」,也就是江漢路的前身。歆生路開始在華界和租界之間充當商品集散地的角色,已經顯露繁華之像。1927年,北伐的國民政府收回包括歆生路的漢口英租界,並將國民政府北遷至漢口。當局將太平路和歆生路(從花樓街口至循禮門段)統一管理,以路南段江漢關「江漢」2字為名,命名為江漢路。1929年,歆生路第一次整修。在當時,亨達利鐘錶店和中英藥房都已存在,歆生路已經成為大武漢最繁華的街道之一。20世紀30年代,曾有「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的詩名來形容它,也有「小香港」的之稱。 我們到這兒大概八點20左右,小朱給我們40分中的時間逛這步行街,這裏有與天津海關,滬海關,粵海關齊名的江漢關,是中國四大海關,也是中國惟一位於內陸的海關,這裏的租界區有著如農民銀行、台灣銀行等各種洋式,巴洛克式的特色建築,也是武漢人喜歡逛街的地方,時髦玩意也不少,在這兒逛街有不少的樂趣,九點回到江漢關的集合地點,老舊的鍾樓響起了鐺鐺的報時聲,小朱說:這報時聲和以前的都一樣沒有變過,約九點集合就是為了讓我們聽這獨特的聲音,不久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往今天下榻的江城明珠大酒店。 回到酒店後稍微休息一下,便到對面的江灘公園欣賞夜景。 漢口江灘公園上起武漢客運港,下至丹水池後湖船廠,全長7公里,分三期進行規劃建設。第一期工程從武漢客運港至粵漢碼頭長1.04公里,綠地面積14萬平方米,以大面積綠化和濱江公共休閑活動空間爲主,展示城市景觀,第二期工程(武漢長江二橋至三陽路段)於2003年9月28日對市民開放,形成3.4公里長的“綠化濱江長廊”。江灘公園保持了親水、生態、休閒的特色。一期工程經過10個月的建設,於2002年十一前正式對游人開放,形成了觀江游覽區,中心廣場區,休閑活動區。江灘上栽種了各類樹灌木70多種,其中喬木4331株,灌木23萬株成了銀杏,竹林,枇杷,桂花,雪松,樟樹,廣玉蘭,烏柏等8個片區,江灘公園内有長椅供遊人休息觀景,清晨是喜歡鍛鍊的人們的好去處,佇立江邊,“不盡長江滾滾來”。晚上,燦豔的燈光,習習的江風,讓你留連忘返。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