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晉美山西,盡善晉美

山西大地物華天寶,雖然資源貧寂,並不算是中國富庶的旅遊省分,但也擁有如五台山,雲岡石窟、平遙古城等世界遺產,一直很想有機會能去那兒旅遊,就在去年本想11月份約小林前往山東旅遊,但小林那時候公司忙,假也排不出來,最後在購物台看到山西六日遊的行程,和小林研究了一下,本來是要去的,但購物台的行程也不太可能成團,和鄧姐討論了一下,最後決定走百威的行程,那是八天的團體,有兩天的時間會走五台山,還會去想去的北嶽恆山懸空寺及雲岡石窟和平遙古城,算是比較符合我的要求,和小林討論了一下,決定參加那個行程,就要鄧姐幫我報名了,也约了小林出來把證件都收了,一起交给了鄧姐,完成了報名的手續,就在行前的星期五接到領隊阿翔的電話,他跟我說五台山的氣温可能會比較低,要我們注意保暖,衣服以洋蔥式穿法方便穿脱為主,我也利用時間去換了1000元的人民幣,一切準備就绪,就期待那天的到來了。
3月19日那天終於到來,那天早上七點多我起來後把行李拖了出來,走到樓下剛好碰到橘5號的公車便搭上公車搭了兩站到中和運動中心,看了1968往機場的公車還20多分鐘才會到便從容不迫地吃了早餐,吃完早餐公車也差不多到了,搭上公車前往機場,大概九點左右,我已到了機場的第二航廈,因為集合的時間是9點45分,領隊也還沒到,便在機場晃了一下,9點半再回集合地點,團員也陸續到了,聯絡了一下小林,他也快到機場了,我們便找了領隊報到,領隊阿翔把機票給我們,也把送我們的wifi機給了我們,然後要我們11點半前在D1登機門前集合,我們便自己去逛了,我和小林通關後便去逛了免稅店,他買了兩條的香菸、然後慢慢地到登機口,休息了一下,不久就廣播可以登機了。
由台灣飛山西太原機場約需三個多小時,飛機準時12:15分起飛,在機上吃了個餐,也跟空姐拿了飲料和啤酒小喝了一下,大概下午4點左右飛機慢慢抵達了太原的武宿機場,從窗外望出去,壯闊的黃土高原景色,讓我們相當感動,隨著飛機的慢慢下降,我們也相當的興奮,4點半左右飛機平安降落在太原的武宿機場,機場有很多山西名人的介紹如堯、舜、禹、晉文公、四大美女的貂蟬和楊貴妃,名將藺相如、廉頗、衛青、霍去病、關雲長、薛仁貴、尉遲恭、狄仁傑、郭子儀、楊業等都是有名的將領,大思想家荀子、西漢時女官班婕妤、一代女王武則天、唐朝文學家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溫庭筠、北宋的宰相文彥博、司馬光、到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元好問、有名的元曲四大家的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等都是耳熟能響的歷史人物我們隨著領隊慢慢走出海關提領行李,當地的導遊喬丹已在那兒等我們了,我們上了車開始今天的旅程。
 在車上小喬稍微幫我們介紹了太原這個城市,太原市,簡稱並,古晉陽,別稱并州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的省會,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新材料和先進製造業基地,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太原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同時是山西經濟金的決策和管理中心。華北地區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區域。太原市擁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境內的晉陽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國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其亦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太原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陽能資源豐富。春季升溫快,多大風、沙塵天氣。夏季相比同緯度之華北平原地區較為涼爽,很少出現氣溫在35°C以上的高溫天氣。秋季晴朗乾燥冬季較為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5.5°C,極端低溫-25.5°C(1958年1月16日)。最熱月平均氣溫23.4°C,極端最高氣溫39.4°C(1955年7月24日)。年平均氣溫10.0°C。無霜期140-190天,結冰期約120天。年平均降水量425.5毫米。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便是長風經濟特區位於河西的“長風文化商務區”如今已成為太原的地標建築,記錄了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殊不知,十多年前,這裡還是太原城區最南端,過了“長風街”,盡是大片農田。2001年太原市提出了“擴容提質,南移西進”的宏偉戰略,並在2002年完成對長風文化商務區的選址,決定將該地段打造成為南部新區的標誌工程之一。2008年,長風文化商務區的第一項工程開工,短短幾年的時間,太原美術館、省圖書館、山西大劇院等建築拔地而起,昔日的荒草灘逐步變成太原南城的新地標。
環境綠化也是長風商務區吸引改善購房者來此定居的重要原因之一。長風商務區屬於太原市重點旅遊項目之一,靠近有山、水、濕地等景觀資源生態系統完好的晉陽湖公園景觀資源,具有得天獨厚和不可複制的區位優勢。除此外,綠化率也是參照太原市最高標准設計的。優美的環境、便捷的交通和生活設施,令長風商務區周邊成為太原最適宜居住地區之一,也成為太原·市房地產市場最保值項目首選地段。
長風文化商務區周邊匯聚了萬國城MOMA、富力現代廣場、蘭亭禦湖城、綠地世紀城、聖湖觀瀾國際、海天天鵝堡、陽光汾河灣等十餘個知名商業地產項目,圍聚成一個長風區品質生態圈。其輻射長风街西延、晉陽湖、城南濱東沿岸的區位優勢,和將成為太原行政主區域的政策優勢,以及縱貫多條主幹道的交通優勢,都成就了長風商務區的“王牌”特色。
我們在這兒逛了一下感受這兒的閒適與優閒,也逛了一個商場,發現這兒的物價也並不便宜,小喬說:因為這兒的租金比較高,也是太原最富裕的地方,所以物價比較高,東西比較貴也是正常的事了。
在逛完這個景點後我們便上了車要去吃晚飯了,我們吃飯的地方便是山西會館,山西文化無處不在!從大門走到包間兒都是晉裝飾物,很多牌匾門墩兒房犄都是老物件兒!棒棒噠!到這裡吃飯已經不僅僅是吃了,還有敬觀,品味,傳承,更多的獲取晉文化內涵並弘揚晉文化!這應該是山西會館的掌櫃的要表達的,在吃飯時還可以看到山西的歌舞表演及麵食刀削的表演,還有每人一盅唐王得勝湯:據說此湯是為了慶祝打仗勝利,唐王李世民設宴褒獎眾將領和士兵,當地禦廚為了表達對唐王稱讚和欽佩,還特別為他進獻特製的鮮湯一份,唐王品嘗後贊許連連,追問:“所謂人間美味,此湯何名”。禦廚答道:“唐王得勝湯。”唐王龍顏大悅,重賞禦廚。此湯乃山西本土名貴食材長山藥,蟲草花,枸杞,龍骨老母雞鳳爪等精心焙制而成,成湯秀色可餐,味道鮮美可口,品嘗之後香氣四溢,吐氣若蘭,唇齒留香。更加以滋陰補陽之功效,真可謂大自然的饋贈,源自於山西的珍饈之享。
在吃完飯後我們上了車回酒店休息,今天我們住和頤酒店雙塔店,附近有一個小夜市,但是因為我們明天要上五台山,車程也要四個多小時,很早就要起床了,便沒有去逛,和小林去了附近的超市買東西回來吃,10點多便休息了,期待明天世界遺產五台山之旅。


世界遺產五台山

2019年3月20日是我們正式山西旅遊的第一天,因為我們今天要趕到佛教聖地五台山地,所以必須很早出發,7點多和小林起床後到樓下的餐廳用餐,和頣酒店在太原算是四星的酒店,早餐選擇並不多,但吃飽是没問題的,八點上車開始今天的行程。
我們一上遊覽車沒有看到小喬,才知道我們導遊換了一個人,是一個帥哥叫李超的,他這未來的七天都將和我們再一起旅遊,他要我們叫他小李,他也是個領隊帶過很多山西人到台灣來旅遊過,所以對台灣相當熟悉,在車上他跟我們用山西的地圖來認識整個山西省的地形,山西面積15萬6000平方公里,東以太行山及王屋山和河北省相隔,西部則以呂梁山和陝西省相隔,南部則以黃河和河南省為界,整個位於黃土高原中部,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稱謂,這個稱謂最早見諸(史記)。意思是說外有河內有山。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瀉千里,它的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整個一山西省自北而南分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及運城盆地,長治盆地、晉城盆地,陽泉盆地、壽陽盆地、襄垣盆地、黎城盆地等盆地。地形東西窄南北長,很像台灣,他打趣地說:(山西人說富富裕裕汾河灣,湊湊合合晉東南,哭哭啼啼呂梁山,打死不過雁門關。這是山西人的最佳寫照),我們這八天七夜的遊覽是晉北和晉中地區,他以台灣來比喻太原位於地理中心,相對於台灣的埔里,而我們今天要去的五台山相較於台灣北部苗栗的獅頭山,而渾原懸空寺位於恆山,要過恆山隧道相對於台灣的雪隧出來的宜蘭一帶,至於最北方的城市大同則相對於台灣的基隆,然後沿高速公路往南走到平遙古城,則相當於台灣的嘉義一帶,最後一天回到太原,相當於走了一個8字形,這樣比喻淺顯易懂,也博得大家的掌聲。
隨著遊覽車慢慢離開了太原市區我們慢慢看到黃土高原的景觀,小李也跟我們介紹了一些五台山的故事和名人,五台山在中國山西省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稱為金五台,銀峨嵋,銅普陀,鐵九華,五台山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同時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產品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4A級旅遊區。五台山並非一座山,而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鏽峰、中台翠巖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疊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因此有漢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享。五台山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寺、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這些寺廟除了黛螺頂須爬一千多個石階外我們都會去參觀,到時候也會跟我們詳細解說,另外五台山也出了不少名人,包括薄一波(1908年2月17日-2007年1月15日),原名薄書存中國山西省定襄縣蔣村人,鄧小平主政時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主要領導人之一。還有一個便是山西王閻錫山,我對閻錫山是比較有興趣的,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舉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同武上將軍,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務,是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唯一一位代理總統職權、形同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主政期間,其管轄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以來,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共軍佔領為止,一共歷經38年,是眾多軍閥中紀錄最長者。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宣佈於臺灣「復行視事」,復職中華民國總統。閻錫山隨即請辭行政院院長,3個多月的代理總統生涯亦告結束,後被聘為總統府資政。此後閻錫山便定居於陽明山永公路上,過着“十年隱居,十年著作”的生活,期間共有近五十名忠心部屬也跟著遷入,打理閻錫山住居生活。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於臺北病逝,葬於陽明山。閻錫山故居與閻錫山墓園分別在2004年10月7日與2010年3月16日,被臺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但仍由閻錫山侍衛打理。只不過,隨年齡漸長,在井國治過世後,閻錫山故居十餘年來僅剩張日明一人打理,但如今張日明已八十餘歲,行動日益不便,始決定將故居等市定古蹟捐予臺北市政府做後續維管。2011年5月23日,故居捐贈給台北市政府,盼由政府接手後,能有更完善的文化資產保存。2018年1月20日對外預約開放。
11點半左右,我們總算抵達了五台山風景區的服務中心了,我們下車過了安檢才又在上遊覽車前往吃今天的中餐,來到了佛門清淨地,我們今天中午吃了素齋,但比較油及比較鹹,吃的並不是那麼好,但是下午還有爬山的行程,所以還是要多吃一些保留一下體力才能應付下午的挑戰。
吃完了午餐我們開始下午的行程,首先上了遊覽車。由司機幫我們載到菩薩頂放我們下車,我們便開始三小時的徒步下山之旅。
菩薩頂是我們在五台山參觀的第一間寺廟菩薩頂,又稱大文殊院、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位於五台山靈鷲峰上,為五台山最大的黃教寺院。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廟,該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法雲法師重建,為“真容院”。北宋景德年間,宋真宗敕建開設文殊像並賜匾額“奉真閣”。水滸傳中鲁智深便在此出家。明永樂年間,改名為“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沿稱大文殊寺”。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改為藏傳佛教喇嘛廟。康熙皇帝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一並向其進貢。清朝皇帝、王公、喇嘛每逢朝禮五台,一般都住該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並設軍隊保護,其地位凸顯尊貴。 大照壁上行,為108級石台階,十分陡峻。牌樓中門為康熙皇帝御題“靈峰勝境”。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頂,覆黄色琉璃,供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三佛。文殊菩薩大殿院前有石牌坊,石壁上有康熙皇帝御筆“五台靈境”四字。此外,該寺還藏有《甘珠爾》一部。康熙、乾隆、嘉慶皇帝都曾到此朝拜,金碧輝煌,頗有皇家寺廟的規模。
我們跟著小李走完菩薩頂後走下一百零八個階梯,象徵消除人世間一百零八個煩惱,接著參觀第二間寺廟顯通寺。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等,該寺建東漢永平年間,晚於白馬寺數年,世稱“中國第二古寺”,初名大孚靈鷲寺,意在引用佛陀講經於靈鷲山典故,北魏時擴建,稱花園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大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賜名“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再賜“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為大顯通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併入五台山古建築群。
顯通寺的特色有一個觀音殿,小李跟我們講了不肯去觀音的故事,五代後梁明貞二年,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國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有一天來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遍遊五台勝地,參觀名勝,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清淨莊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師傅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後的辦法,只有不與而取。他以為這是出於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聖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這種做法決不會是犯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慧諤和尚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當然不敢再在五台山逗留下,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本國去了。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擁現出無數的鐵蓮花(今稱蓮華洋),擋舟不能前進,如是者三日三夜,這隻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在普陀山四周打轉。如果向東開,即有鐵蓮花從海中湧現出來,阻道不前。慧諤和尚此時已經嚇得驚惶萬狀,心中忐忑不定。俗語說:“為人不作虧心事,空中打雷我不驚。”他這時自己開始靜坐思過了。他捫心自問,生平無大過,從來沒有做過什麼不可告人的壞事,為什麼今天在海洋遭阻,進退不能呢?佛教徒遇著無法解決的困難事,唯一的法寶,就是跪向佛前,求哀懺悔。當他跪到菩薩像前,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慚,很快的跪下去禱告著說:“觀音大士!弟子因見菩薩聖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我想將菩薩聖像請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國眾生此時無緣見您,當從所向,弟子即就該處,建立精舍,供奉聖像。 ”禱罷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毫無人煙,雖然在漢時就有漢光武皇帝的好友嚴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隱居在這個山上,修真養性(即今梅福庵,內有梅福仙人煉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貞年間,仍然還是一座荒山孤島,只有幾個捉魚為業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裡。當時慧諤祖師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的張漁翁,經過慧諤和尚說明來意,他大為感動,同時也歡喜不得,菩薩連日本一個國家都不願意去,而要住在我們這個孤島荒山之中,這一座荒山真是與菩薩有莫大因緣了。我們住在這裡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所以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顯化此山。 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諤和尚說:「師父!你們貴國的人,既無緣見佛,那你就與菩薩一併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讓出來,你可以築庵供奉菩薩。我這便過海去,叫各地民眾,大家來山拜佛供養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
慧諤禪師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築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觀音院”後改為普濟寺,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我國普陀山開山之來由。
在顯通寺參觀完後,此時天空下起了雨,我們走到廊道躲雨,李導也和我們說了文殊殿,五方文殊方便朝台的故事,不久雨小了,我們便又繼續往下一個寺廟行去。
塔院寺為顯通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明神宗萬曆年間重建,是五台山「五大禪林」、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現白塔始建於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阿權尼哥設計,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該寺建築兼有漢藏佛教風格,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影壁、牌坊、石階、周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廷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築。塔院寺中最著名的是大白塔和文殊發塔。藏經樓中有轉輪藏,以及二萬餘冊漢文、蒙文和藏文經書。塔院寺的大白塔也是五台山的象徵。
塔院寺還有一座文殊發塔。文殊發塔位置在塔院寺方丈院的後面,一強牆之隔於方丈院。但是塔的形狀和大白塔相比很相似,卻沒有大白塔宏偉,因為是高度不夠。關於文殊塔,還有一個優美的傳說故事。據說北魏年間,大孚靈鷲寺每年三月廟會,設「無遮齋 」,不分僧俗,不別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齋者,都給飽餐一頓。一天,有位衣衫襤褸的女子,懷裡抱著一個嬰兒,手裡拎著一個小孩,另外還牽有一條狗,隨著人 流走近寺院,她見眾香客施捨金銀,自己卻身無分文,便剪下幾綹頭髮作為施捨之物。這時,還不到吃齋的時候,貧婦便對主僧曰:「吾有急務,遽就他行,請先分我食」。按齋會規定,每人一份,知客師 認為嬰兒不會吃,只給她兩份。她立即相爭:「我們三人為何兩份?」知客僧沒有言語又給她一份。:「我這裡還有一條狗呢?」知客僧猶豫一下再 勉強給她一份。可是她又說話了:「我腹內有子,亦當得食」。她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引起知客僧的不滿:「在腹內未生,為何要食?汝求僧食無厭!」她被呵斥後說一偈曰:「苦瓜連根苦,甜瓜徹地甜,是吾超三界,致使阿師嫌。」吟罷, 躍身騰空,貧婦化為文殊菩薩像,嬰兒和小孩變成二童子,狗也變成了綠毛獅子,文殊菩薩在雲光縹緲之處,又吟偈子道:「眾生學平等,心隨乃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僧愛何?」寺院內上千齋客趕緊 面朝菩薩禮拜。知客僧將貧婦舍下的頭髮當作黑舍利建塔埋藏。這就是流傳的赴齋施發的故事。
在離開塔院寺後我們來參觀位於隔壁的萬佛閣。萬佛閣,又名五爺廟,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中心,創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曾是塔院寺屬廟。清代重建,改為黃廟,五龍王殿與文殊殿是其主要建築。萬佛閣坐北朝南,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6間、崇樓3間、僧舍20間、戲台一座、佛塔2座、明碑3通。
龍王殿:五龍王殿為萬佛閣北殿,建於清代,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五龍王(俗稱“五爺”)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廟內供奉的五龍王即五爺是廣濟龍王菩薩的尊稱,五龍王被文殊菩薩降服後成為了文殊菩薩的護法。五爺普施甘露,福澤萬民,保佑人民福壽安康。
文殊殿又稱萬佛閣,殿內下層供奉明代脫紗三大士像,他們分別是:騎綠毛獅子的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普賢菩薩,騎朝天吼的觀音菩薩,每尊塑像高約三米左右。大殿內左、右、後面三壁的滿面木製小格中,盡是約10厘米大小的泥塑貼金佛像,連橫樑上都是小佛,樓上二層殿內三壁同樣佈滿金佛,上下兩層合計共有佛像萬尊。
就在這時天空飄下了細雪,我們南方人看到飄雪都相當興奮,靄靄白雪隨風飄落,讓我想起世說新語中的一段話:大雪紛飛何似,灑鹽空中方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我們今天還有一個羅睺寺要看,所以既使下雪也不減遊興,跟著導遊走去參觀。
羅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創建於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2013年公佈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順彎曲的夾牆石道來到山門前,門兩旁的石獅,一雄一雌,碩大雄渾,威武壯猛。台懷中心區諸寺多雕有石獅,而唐代的遺作惟有此一處。山門裡一共四重大殿第一重為天王殿,內塑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分別是抱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纏長蛇的西方廣目天王,持雨傘的北方多聞天王,民間稱他們為風(持劍者)、調(抱琵琶者)、雨(持傘者)、順(握蛇者)四神。第二座殿為文殊殿,內供文殊菩薩,不同於一般青廟,這裡的文殊菩薩面部為乳白色,而非貼金黃色,肩膀兩邊伸出了肩花,花上還放置了經書和智慧劍,文殊坐騎是臥在蓮花上,而不是站立磚台。這些都體現了黃教文殊造像的特點。第三座為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佛(人間婆娑世界)、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合稱“三世佛”。三世佛前為協侍菩薩和供養菩薩。第四重殿裡的“開花現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內正中高豎一朵蓮花,內含四尊佛像,有時八瓣蓮花會緩緩綻開,現出四方阿彌佛其實,這是巧設機關的結果這大蓮花與下面的大圓盤用通柱連在一起,當僧人在圓盤下的暗室驅動木輪,通柱即會轉動,蓮花隨之開啟或閉合,遂出現“開花現佛”景觀。另外,在圓台上塑24個神像,稱“二十四天”。
參觀完羅睺寺後已經四點左右了,李導說:五台山的寺廟大概四點多就會關門了,所以他幫我們叫遊覽車來接我們,要我們先去上廁所,這廁所因為是在五台山的景區內,所以特別乾淨,窗明几淨堪稱五星級的廁所了。
不久遊覽車來了,我們便上遊覽車回到今天住宿的花卉山莊國際酒店,不過十多分鐘已經到了,我們便先回房間休息,六點半在下來飯店的餐廳吃晚餐,五台山是山區資源有限,吃得有時候不是那麼好,但是我們也能諒解。吃完飯後和小林到附近走走,這附近有一家便利商店,買一些零食,回頭看天空星星格外明亮,我們就在寧靜的山區中度過一晚,明天還有一天五台山行程,希望也能一切順利。

五台山黛羅頂,朝拜五方文殊真開心

2019年3月21日繼昨天在五台山走了半天連續參觀了五所寺廟後今天還是繼續在五台山旅遊,早上六點多起起來發現五台山氣溫零下二度,還是很冷,趕快多加了件衣服,7點到餐廳吃飯,8點到樓下大堂集合,八點半準時出發開始今天的旅程。
一上車小李跟我們說:我們今天還是會參觀五、六所寺廟,但不同的是我們今天會同點進出,可以考量自己的腳力,真的不行就不要勉強待在遊覽車上休息。他發水給我們,發現礦泉水竟然結冰了,五台山真的是清涼山啊。
遊覽車10多分鐘後來到第一個寺院,也是五台山寺廟群最北的一個寺院碧山寺。 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位於山西五台山,漢傳佛教著名的十方禪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建於北魏,後重修於明朝,清乾隆年間改名為碧山寺,宣統年間,又稱為廣濟茅蓬,宣統二年,乘參、恆修法師朝禮五台山北台頂時,時遇凍雨,路有死者。兩位法師使山上茅廬與山下碧山寺聯成一體。該寺無償接納各方遊僧、方丈和尚實行選賢制、叢林師父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因此,碧山寺名聲大振。民國時期,虛雲、圓瑛、印光三位法師都曾在此講經傳法。該寺為典型漢傳佛教寺院,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雷音寶殿、戒壇殿、藏經殿,雷音寶殿,殿內正中供"毘盧佛",兩壁供十二菩薩,大殿左山牆外壁,嵌有一塊明萬曆年間的石刻題詩,傳聞宋朝楊家將中楊五郎、以及民國時手刃殺父兇手軍閥孫傳芳的施劍翹都在出家。
小李帶我們參觀完碧山寺後跟我們說:當年楊家將中楊五郎出家的地方在旁邊不遠處,但因為風水好被林彪看中,目前已是軍事管制區沒辦法去參觀了。
接著我們上了遊覽車參觀另一間寺廟廣化寺。
廣化寺在台懷鎮營坊村北端,北鄰五台山尼眾律學院普壽寺,東面為潺潺流水清水河。北高南低,視野開闊。 廣化寺歷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華嚴道場,在其後殿後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北宋元豐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單亭閣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門,門之兩側下方還雕有兩位金剛,門之上方為一豎匾,上書「宋故金壇郎十宮德之塔」,字體剛勁有力,似為瘦金體。該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華麗細膩,十分典雅精緻。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
就在這時團員們看到有纜車通往山頂,導遊說那是要通往山上黛羅頂的交通工具,黛羅頂有奉祀著五台山的五方文殊,也是熱門的寺廟,但要爬一千零八個石階,考量時間所以沒有安排在行程內,團員討論了一下,覺得那麼遠來一趟了,不上去看好像有點可惜,於是決定自費100元搭纜車上山,請導遊幫我們安排,導遊問了一下還有票就讓我們回遊覽車上搭車去纜車站搭纜車上山。
黛羅頂纜車是兩人一起搭的,沒有護欄,看上去有點危險,但可以整個欣賞到四周的風光,上山大概要20分鐘左右,上山到達纜車站,視野非常開闊,可以看到五台山上積著瑞靄白雪,風光綺麗,大家都被眼前的山景震攝,拍了不少照片,發現這一百塊是沒有白花的。
我們跟著小李來到黛羅頂,黛螺頂的主殿是著名的五方文殊殿,小朝台指的就是朝拜這座大殿中供奉的五方文殊菩薩,東台聰明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和西台獅子吼文殊。小李說:乾隆皇帝來了好幾次五台山,因為天氣不好,路也難走,始終都沒有登上台頂。於是他就在黛螺頂塑了五尊文殊菩薩像,並請了很多聖者和高僧大德一起修法以迎請五方文殊菩薩來到這裡。如此一來,朝拜黛螺頂的功德就和朝拜五個台頂是一樣的。法王如意寶在世時,為了方便信眾朝拜文殊菩薩,就在喇榮溝,學院周圍的五座山上,帶領所有的高僧和出家人一起修法迎請五方文殊菩薩到喇榮溝來。從此,這山上常常出現瑞相,不可思議。因此繞山的信眾越來越多。喇榮溝也就被稱為多康的五台山。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在這裡朝拜和在五個台頂朝拜的功德是一樣的。
我們在山上朝拜了五方文殊菩薩,發現大陸人有的真的很虔誠,從山腳下一步一叩首的朝山,這麼的虔誠,相信五方文殊菩薩也會感動而實現他們心中的願望吧。
大概11點半我們走回纜車站搭纜車慢慢下山,這時正可以看到五台山寺廟群的美麗風景,這是今天最值得的一趟新奇體驗了,下了纜車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往上午最後一間寺廟殊像寺參觀。
殊像寺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五台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着文殊菩薩而得名。創建於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年)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年)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 佛經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有時現國王像」。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相似,所以西藏達賴喇嘛進丹書時,稱清朝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獅子溝傳言,進而有人就附會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乾隆和太后對此不加可否,任說其說。回到京師,太后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樣雕刻石像供於香山寶相寺。 乾隆三十九年,弘曆特命內務府仿五台山殊像寺規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廟。
殊像寺落成時,乾隆參加瞻禮,並作詩道:「殊像全規台廟模,撰辰慶落禮曼殊。金經蒙古猶常有,寶帙皇朝可獨無?譯以國書宣白業,習之修士翊浮圖。雖然名實期相稱,師利應嗤謂是乎。」該廟喇嘛皆為滿族,故清廷稱此廟為家廟。
殊像寺的文殊殿內有一尊文殊菩薩騎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這尊文殊菩薩於天空顯現真容,匠人急中生智,拿出廚房和好的喬麵,照形捏製。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匠人接着用泥仿塑,卻總是不很理想,便乾脆把喬麵頭安在塑像上,並貼上一層金泊,於是這一塑像就有了喬麵頭像文殊菩薩的稱謂。
在參觀完殊像寺後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去用午餐,然後開始下午的行程。
我們下午第一個參觀的寺廟是鎮海寺,五台山鎮海寺是一處被列入傳說的順治皇帝出家遺址,位於台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台懷鎮十里,平時遊客也不多。寺內現有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茲鎮海寺者,乃交口之幽叢,當台懷之勝概,崇基峻刹,緇流禪誦之堂,奧境靈區,法駕經行之地。」 傳說康熙皇帝登基後,曾專門到五台山尋訪父親順治皇帝。 康熙到達五台山後,先找到台麓寺,在此聽說順治曾在善財洞出家,便追尋到善財洞內。在善財洞內,他找到了順治親筆題寫的一首詩:「我本西方一袈裟,為何生於帝王家?天下萬事紛紛擾,不如空門補破衲。」 為了找到順治,康熙輾轉來到鎮海寺,見到了一位正在灑掃廟宇的老僧十分面熟,便問師傅法號,那老僧自稱「八叉和尚」,他送康熙入寺後便離開寺院。待康熙悟出八叉就是父親的「父」字時,老僧已失去了蹤影。現在,鎮海寺的僧人以此故事為依據,證明順治出家地是鎮海寺。 另外,鎮海寺山門有三個,最南面的是龍門。龍門平時不開,是專門留給皇帝使用的。五台山其他寺廟都沒有龍門。據說建寺以來,這個門裡共進出過四位皇帝,一是順治,二是康熙,三乾隆,四是毛澤東。 鎮海寺有一座靈骨塔,據說下面埋的是順治的靈骨。
小李說事實上,順治皇帝24歲去世,從未到過五台山,河北唐山遵化縣的清孝陵才是順治真正的墓地。鎮海寺及清凉寺出家為僧的傳說都欠事實依據。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24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煩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台山找他父親順治。許多影視作品中也有順治五台山出家,康熙幾次到五台山尋找順治的描述。其實,這些有關順治皇帝五台山出家的故事只是傳說,經不住史料的推敲。
順治皇帝篤信佛教,尤其崇奉禪學,於是亦教寵妃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於是益受順治寵幸。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折。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22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皇帝悲痛欲絕,親撰《董鄂后行狀》悼文,數千言的悼詞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葬儀請名僧茚溪和尚秉燭將董妃火化。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極其傷悼,因此便產生出家為僧的念頭。辦完董鄂妃喪事後,順治皇帝請茚溪和尚給自己剃度。皇帝落髮消息傳開後,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大驚。於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一面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此情景下,順治皇帝才打消了出家的念頭。但順治終因憂傷過度,於第二年,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病死在皇宮,享年24歲。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燭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順治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在參觀完鎮海寺後,我們前往參觀南山寺,車子在停車場下車後我們要走一大段斜坡路上山,還要爬108個階梯上山才能到半山腰的南山寺,是我們這兩天拜訪的寺廟中最難爬的一個了。導遊介紹南山寺 地6萬平方米的南山寺,下三層是極樂寺,中一層是善德堂,上三層為佑國寺。創建於元代貞二年(1296),寺內現存有一塊石碑,原來這裡叫“大萬聖佑國寺”。明代嘉靖二十年(1514)曾予重建,清代光緒九年(1883)又予增建,稱為極樂寺。那時有一位僧人,叫普濟和尚,他和清廷關係密切,是當時南山寺的當家人。慈禧太后曾親書“真如自在”四字賜予普濟,普濟把它懸在大雄寶殿內。民國初年,南山寺再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因為這比較難爬,我和一些團員選擇留在遊覽車上休息,但還是有一些團員有去爬,我也很佩服他們的勇氣。
在團員爬完南山寺回來後我們前往在五台山參觀的最後一個寺廟普化寺,普化寺原稱為玉皇廟、帝釋宮,現存寺廟於民國年間重建。這裡的建築特點,一是樓廊式格局,二是裝飾精上石和柱礎等多有漢白玉石雕,體現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與磚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長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祿壽三星圖案,兩邊分別是“文王別子”和“番溪求賢”,背面雕有觀音、善財和龍女,並有花草作陪襯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與龍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台山磚石建築中的傑作之一。
大雄寶殿是主要建築,額掛有“大雄寶殿”木匾。前廊柱間的木製券口縷空雕刻二龍戲珠,廊內柱間裝十二塊格扇,裙板雕龍,上部是花窗。簷枋上的墊板繪有彩畫,斗拱與斗拱間裝墊拱,重施以彩繪。總的看去,大雄寶殿的裝修精細而華麗,有別於該寺其它一般建築。殿內主供釋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賢二菩薩,殿兩壁供有十八羅漢。山牆兩內壁上部,有大型壁畫。屬佛傳圖,又稱釋迦譜,描繪了釋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過程。殿後壁右角,還供奉有一尊老文殊,下頷長鬍鬚,面部如羅漢,在五台山塑像設置中別具一格。
在參觀完這間寺廟後,我們五台山的行程基本結束了,大概四點多回花卉國際山莊休息,一樣六點半下來餐廳吃晚餐,明天我們便要離開五台山了,今天把行李整理了一下,夜晚五台山天氣很涼就沒有外出了,期待明天的恆山懸空寺之旅。

懸空寺,關天高,三根馬尾吊空中


2019年3月22日上午,五台山的天氣還是有絲毫的涼意,我們今天七點多把行李整理好後放在房間外便下樓下的餐廳用早餐,七點五十分到大廳集合,八點出發開始今天的旅程。
遊覽車上導遊小李說:我們今天上午要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位於北嶽恆山的懸空寺,路程大概要三個小時左右,今天我們將會上五台山的海拔最高的東台望海寺,他要我們注意看四周的美景,隨著蜿蜒的山路開去,越往山上開風景越漂亮,隱約可以看到有大片的積雪,一個小時後我們看見了望海寺。東台頂亦名望海峰;,海拔兩千九百九十六米。
《清涼山志》載∶「蒸雲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州,因以為名。」這就是東台望海峰之名的由來東台頂原建望海樓是一座,高十六米,三層五間,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此樓是專為遊客和信眾們觀日出而建築的,後被毀。一九八五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師於原址重建望海樓。登上望海樓,極目遠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遠能望見山東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登上東台頂,極目到海瀛。
這兒有一大片的積雪,由於是單向道,無法路邊停車,但在團員的要求下,師傅還是有停車五分鐘讓我們下車欣賞美景,順便玩雪拍照,團員們也都有下車拍照,玩的異常開心,不久上車,車子便離開了五台山景區,大概又開了近一小時,下到山下的砂河鎮,導遊找一個地方讓我們上洗手間,雖然這洗手間是要收費一元,但因為我們還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北嶽恆山,所以我們都還是去上了洗手間。
上車後小李跟我們介紹了北嶽恆山。在清朝順治年間以前,北岳恆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省保定縣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稱恆山,為了避宋真宗的名諱,曾改名常山。漢書“郊祀志”記載北嶽常山在曲陽,歷代史書也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為大茂山。公元前98年,即漢武帝天漢三年,曲陽縣始建北嶽祠,北魏北魏宣武帝年間(公元500~512年),北嶽祠改建為北嶽廟,直到西元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順治皇帝下詔,祭祀北嶽由曲陽的恆山轉到山西渾源的恆山。
恆山又名元岳、常山,素有“塞北第一名山”之美譽。西漢初年,恆山巳建有寺廟;到明、清朝時已經寺廟群居,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恆山風景以地險、山雄、寺奇、泉絕稱著。恆山的美景,被明代徐霞客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和位於金龍口懸西崖峭壁上的懸空寺等十多處。另外恆山也留下了不少的傳說故事,八仙之一張果老就是相傳在此隱居潛修,並於果老嶺倒騎毛驢上天的。導遊形容著以五嶽來比,東嶽泰山海拔1532.7米,在五嶽裏居中如坐,西嶽華山2155米如立,南嶽衡山1300米五嶽中最低如飛,中嶽嵩山海拔1512米如臥,北嶽恆山2016米如形。
隨著遊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上,我們慢慢接近了北嶽恆山,看著山上的白雪靄靄,心中有種莫名的感動,不久車子進入了恆山隧道,靈山高速公路恆山隧道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大磁窯鎮,左線全長5160m;右線全長5170m;設計為雙向四車道分離式隧道,屬特長隧道。項目的建成極大地緩解了203省道的交通壓力縮短通行時間五個小時,加快了東西部地區政治、經濟發展戰略、完善了國家幹線公路網,促進了山西省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建設。
過了隧道後我們已將接近今天上午旅遊的重點懸空寺了,小李跟我們說了懸空寺的故事。
導遊說: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後期,也是佛教在中國極燦爛的年代,山西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岩峭壁上出現這麼一座高懸於峭壁之上的寺廟,是中國僅存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空」來源於佛教的教義,後來改名為「懸空寺」,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因此得名。遠望懸空寺,像一副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過去,這裡曾是山西大同到五台山的途中,方便往來信徒上香,但山腳下的渾河常因雨而氾濫成災,人們以為有金龍作怪,才在水線以上的峭壁上建了寺廟鎮壓,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上只是由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從而使懸空寺外貌驚險,奇特、壯觀。當地民謠描寫道:「懸空寺,關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值得稱『奇』的是,懸空寺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懸空寺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衝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故中國古建專家羅哲文當年揭開了懸空寺在歷次地震中幸免於難的原因。他說,懸空寺橫樑立柱採用的是榫鉚結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防震,這種結構的建築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時,部件彼此錯動,當外力消失時又能恢復原狀,所以不會遭到徹底破壞。明代徐霞客在《遊恆山日記》中寫道:【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岩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
11點左右我們到了懸空寺停車場,導遊帶我們進去,只見懸崖上高聳的廟宇,頗為壯觀在團員上完洗手間後,導遊讓我們在一塊懸空寺的巨石前拍照,這兒是拍懸空寺最好的角度了,然後他帶我們過吊橋到對岸去攀爬這世界10大危險建築之一的懸空寺。
我們慢慢進入了峽谷,進入峽谷後,峽越窄,崖越高。再往裡走,只見西崖的半壁間,矗立著一排層樓重閣的古建築,上接雲端,下臨深谷,紅樓灰瓦,猶如天宮,攀登上這座懸於壁上的寺廟是一趟奇妙的旅程,不單是她建廟的位置,更多的是驚心動魄的過程!雖不至於如地陪揚言的:「凡心臟病、高血壓、懼高症...不適於攀爬」,走在滿是歲月摧殘的木製走道,嘎茲作響的聲音像是催促遊人快快離開,無奈僅能供一人通行的走廊就只是幾根看似不太牢靠的木樁撐起的幾片木板,「前頭的善男信女啊,能否別停下腳步?咱家可是後無退路了!」
整座寺廟的底部共埋有27根木質橫樑,直徑約為50厘米,其中一端依靠榫卯結構固定在山體之中,另有一部分承接寺廟主體建築,並從主體建築下伸出1米左右以承接棧道部分,此外寺底還有十幾根立式木柱,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但這些木柱本身並不作為主要承重結構, 寺廟的正上方的山體被開鑿出一條天溝,用以避免更高處的山體出現落石砸到寺體。 寺廟的正上方的山體被開鑿出一條天溝,用以避免更高處的山體出現落石砸到寺體。
懸空寺有好幾層,就在用木頭撐住搭建的石壁上,以【奇“風景”、巧“樓閣”、險“棧道”】著稱開始要先爬上這個有遮陽的樓梯,大約2-3層高,就會到一個收票的感應閘門, 進入閘門後就能臨登懸空寺囉。
整座寺廟依山體沿南北方向坐西朝東布局,總計152.5平方米,共計有40間房間,整體結構均為木質框架式。山門緊靠崖壁,右側建有長10米左右的紅色石牆。這幾根木頭柱子看似撐在山壁上,不由得心頭驚驚!實際上建築採取鑿洞插木為基礎的做法,登臨懸空寺有好幾層可參觀,2座飛樓均為卷檐歇山式屋頂,樓體以插梁依託,外側由幾根長十幾米高的木柱支撐,一面緊貼崖壁,其餘三面懸空,每一層外均向外伸有迴廊。 真正支撐建築的主要結構並不是立柱,而是木挑樑。這些橫木被當地人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裡去。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簷有單簷、重簷、三層簷,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外觀,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柱子的長細比也不合常規。那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似的,更讓人感覺奇險。一層層的走道,就像只用數十根細長如筷子似的木柱將它撐住,感覺驚險萬分。 兩樓之間以2條棧道相連,寬度僅能容納一人通過,其中上層棧道為木板鋪成,連接兩樓的第三層;而下層棧道直接在崖壁上開鑿,連接兩樓的底層。主殿底層南北兩側各有一個正方形的耳洞,從北耳洞在往北向上可以到達2座高約10餘米的三層九脊的飛樓。登臨寺廟時,無論拍照或行走都要特別注意,因為走道也不寬,走在棧道上也許稍側身,大家上下樓梯也要互相禮讓。 進入山門後不遠處為主殿,其殿基全用條石砌成,大約長20米,高10餘米,共分上下兩層,下層原來為和尚食宿的禪房和念經的殿堂,上層分別為是三佛殿、太乙殿和關帝廟。主殿兩側均有配殿,南側為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北側為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音殿。 兩座飛樓當中,南樓自下而上分別為純陽宮、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樓自下而上分別為四佛殿、三聖殿和三教殿,其中三教殿同時供奉有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
隨著我們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有些階梯是很窄很小很抖的,各樓內有狹窄的木板樓梯可供上下同行,樓梯的踏板鐵被釘成蓮花圖案。在懸空寺這裡行走時要注意,有些裡面是原始的石頭而且是斜坡,要小心行走以免滑倒,在懸空寺上俯瞰下面的景觀!! 雖然懸空寺並不高,但是臨登後俯瞰景色依舊優美,更高更遠。親臨現場很難想像,如何把一座寺廟,建在懸崖峭壁上,且寺廟已經駐足於此千年!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嚮往之處,公元735年,詩仙李白在遊覽懸空寺後寫了一首詩:“蒼崖恍惚蛟螭走,壯觀二字大如斗。李白當年恆岳遊,自喜名山落吾手。 平沙浩浩黃雲開,雁門龍首肯崔巍。遙想真人下天際,放筆萬里秋風來。”在岩壁上留下了“壯觀”二個大字,並特意在“壯”字上多寫一個點,以表其難以用此二字形容懸空寺的心情。
在明朝的徐霞客也有到過懸空寺,旅行家徐霞客遊覧懸空寺後,在《徐霞客遊記》中有生動的描寫;「西崖之半,層樓高懸,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懸空寺也。五臺北壑,亦有懸空寺,擬此未能具體。仰之神飛,鼓勇獨登、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屆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而增寮位置適序,凡客坐禪龕,明窗暖榻,尋丈之間,肅然中雅。」讚揚它是「天下巨觀」。
我們參觀這建築後已經12點半了,我們回遊覧車上,前往渾源縣城用餐,餐廳附近賣一些水果的小販,同團的人也買了不少,大概一點多,我們上遊覽車前往山西北部的大城市大同。
小李說:我們從渾源到大同要一個半小時左右的車程,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在唐朝末期叫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其實是可以分成兩塊區域,即雁北地區和華北平原,分界線就是太行山脈。西邊的雁北地區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及朔州市,因為在雁門關以北,所以叫雁北地區。這塊地區位於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地帶,內多山脈和盆地海拔較高。而東邊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從燕山山脈一直到黃河邊,除有部分河流之外,沒有其他的阻礙。
幽州、順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檀州這七個州位於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儒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這九個州位於太行山以西的雁北高原。五代時期的後晉皇帝石敬塘在公元938年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致使後來契丹人擴大,石敬瑭滅後唐後,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使中原地區喪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歲奉絹三十萬匹,並向比他小10歲的遼太宗耶率德光為稱自己為“兒皇帝”,耶律德光為“父皇帝”,造成了後來北宋的難以統一北方,罪莫大焉!
我們休息了一下,大概兩點半左右,我們到了大同市。
導遊解釋著: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 ”之稱。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等。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素有“ 鳳凰城 ”和“ 中國煤都 ”之稱。
遊覽車下了交流道,小李跟我介紹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大同的新城區,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在2008至2013年大同市長任內,耿彥波推動「名城復興工程」,聲稱要讓大同重現古時風華,在全市展開規模空前的拆遷改造行動。他作風明快嚴厲,評價兩極,是官場的爭議人物;當地甚至給他取了「耿拆拆」、「一指倒」、「造城市長」等多個綽號。曾有媒體報導,一項名為「你覺得耿市長用什麼外號最適合」的網路調查中,2300多名受訪者認為耿彥波是「耿菩薩」和「耿瘋子」的,各佔30 %。他在擔任大同市長任內雷厲風行,把老城區和新城區做了道路的擴寬和基礎建設才有如今的大同市容。
我們今天到大同參觀的景點便是大同博物館,大概三點左右我們到達了這個景點,由導覽員帶我們旅遊這個景點。
大同博物館2008年7月25日,位於大同市城區紅旗廣場對面、大同市展覽館東的大同市博物館新館改造完成,展廳面積為2000平方米,展覽環境稍有改善2010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大同市博物館禦東新館奠基。新館位於大同市禦東新區太和路東側,投資總額3.2億人民幣,建築面積31993平方米,新館為中國當代建築設計師崔愷設計建造地上三層(局部為四層)、地下一層。計劃2011年底完成主體工程,2012年開始布展,2012年底對外開放。
大同市博物館有“名城史略”、“平城時代”、“百川匯流”、“瓷路擷珍”四個主題展廳,突出展示都城時期的燦爛歷史、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塞上古城獨特的地域文化展出的文物精品有1000餘件,其中有自館藏三萬件文物中遴選的精品,也有自縣區文物保管所借展的文物。展品中有三四百件為初次亮相,包括“鎮館之寶”元代"瓷器及司馬金鐘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屏等都是有名的歷史文物。
導覽員先帶我們走了恐龍館,這裡除了有恐龍的化石外還有聲光效果逼真的恐龍,也吸引很多家長帶小朋友來此參觀。
二樓的展廳則是北魏時期的一些珍寶,司馬金鐘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每塊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漆屏風用木板製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遍讀朱漆然後作畫,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圖中所示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塊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塊屏風畫用欄界分為四層。第一層六個人物,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層三個人物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層兩個人物,為魯師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層六個人物,為班捷仔辭成帝同乘輦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帝舜事蹟見《史記五帝本紀》。所畫內容與漢代以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傳統相承襲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畫比在紙、帛上作畫更為不易,可見漆工技藝高超。這件屏風不但在當時屬於上品,在現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難得的精品。與屏風同出的還有四個石雕屏趺,當初是插立屏風用的,每件邊長約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極精,但內容與屏風畫沒有聯繫,均與佛教有關,說明當時北魏佛教十分興盛。
大同博物物館三樓展示的是遼、金時期的文物,遼保大二年(1122)金完顏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為西京,改西京道為西京路,府治、縣治未變。西京路轄2府、7節鎮、8刺郡、39縣,9鎮。金皇統元年(1141)以西京路隸屬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總管府,後更置留守司。置轉運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轄大同、雲中、宣寧、懷安、天成、白登、懷仁7縣。省奉義縣為鎮,入大同。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時“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閣樓觀,俄而灰之”,遼末以來,再罹烽燼,樓閣飛為埃坌,殿堂聚為瓦礫,棟宇所僅存者,十不三四”。金佔大同後,為醫治戰爭創傷,大興土木,修城修寺,規模宏大。經過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漢池,南門改稱奉天,東門改稱宣仁,西門改稱阜成。對雲岡石窟進行整修,“委煙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雲岡十寺,“重修靈巖大閣九楹,門樓四所……凡三十楹……又創石垣五百餘步”,此次修寺歷時三年半,重修華嚴寺、大普恩寺。天會十五年詔建太祖廟於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營建宮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宮苑。並設閣門使,掌管禮儀祭奠。還設有西京宮苑使。遼金時陪都西京再度興盛於北方,成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中轉站 聯繫各民族的紐帶,大同再度輝煌。
我們隨著導覽員的腳步參觀完這個博物館,四點左右上車導遊帶我們到今天下榻的維也納酒店休息,我們住的酒店位置不錯,附近有燒烤店、通訊行等可逛街,我們進酒店後先休息了一下,六點下來導遊帶我們到附近吃了晚餐,大同是大城市,吃住的品質都比五台山來的好,我們吃完晚餐回飯店又休息了一下,十點左右和小林出來逛了街,也吃了燒烤,這兒的燒烤很平價,我們點了十多串也不過六十多塊,又喝了啤酒,便回飯店休息了。

雲岡石窟的精美佛像藝術

2019年3月23日,我們在山西旅遊的第五天,我們要去參觀有名的佛教三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晚上會住進平遙古城,因為古城遊覽車不能進去,所以我們要準備小背包,把這兩天要穿的衣服拿出來,大行李所在遊覽車內,我們一早便把大行李放在房間外面,然後下樓吃早餐,今天路程較遠,所以我們提早十分鐘出門,七點五十分準時出發開始今天的遊覽。
我們上了車不久就進入大同舊城區,這裡有一個大同古城牆,大同古城牆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北魏平城的故城牆舊土城上增築而成,全國頗有名氣大同城牆的總周長為7270.7米,形制為東西略長的矩形城池。牆體“三合土”夯填,牆表包磚,高約14米,比西安古城牆高2米,最寬處16.6米,比南京古城牆最寬處還寬6.6米。城牆上有62座門摟、角樓、望樓。城門樓四座,其中南門城樓最雄壯,為三層重樓,面寬61米,進深23.35米。城牆四角雄峙著四座角樓,尤以西北角樓最傑,呈八角形,稱為乾樓。座望樓中以洪字樓為望樓之最,為其他古城牆中少有。同時還建有96座窩鋪在距牆約40米處,修有護城河,寬10米,深5米。四門外有甕城,建築面積約為17600平方米。甕城外又築有月城,將甕城圈在其中,闢有城門。各門上還建“箭樓”或二層“匾樓。清順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嚴重破壞。明將薑瓖先是投清,後又反叛,多爾袞率軍攻打大同,歷時九個月攻之不下,後因城內彈盡糧絕,姜瓖部下楊振威投敵叛變,殺死姜瓖,把多爾袞放入城內。入城後,為泄私憤,多爾袞下令“屠城”,並把城牆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牆失去了往日的雄風。 耿彥波在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了歷史文化復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大同古城牆得以再度修復,目前東城牆、南城牆已依明代大同城規制修復完畢,並對遊客開放。修復後的東城牆建有甕城、月城、吊橋、護城河,並建有城樓、月樓、箭樓各1座,望樓12座。南城牆不僅修復了甕城、月城,還有關城和東西耳城。城牆上建有城樓、文昌閣、箭樓等古建築樓閣10座,望樓12座,角樓1座。修復後的古城牆雄偉壯觀,特別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燈光,使古城牆樓閣俊俏秀麗,偉岸的輪廓更具魅力。
大概9點半左右我們抵達了今天要參觀的重點,也是世界遺產之一的雲岡石窟,導遊和我們先講了雲岡石窟的歷史。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到(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1961年雲岡石窟被中國國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導遊買了票後我們進去先搭電瓶車道石窟入口處再慢慢進去參觀。
導遊說:北魏時期,雖有北魏太武帝七年時詔令毀佛焚經,坑殺僧人的太武滅佛,但大體來說,佛蓬勃發展,故開窟造像頗為盛行。 初期,曇曜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在桑乾河的支流武周川旁的斷崖上鑿山石壁,開窟五所(今稱為曇曜五窟,編號為16-20) 之後,武州山開窟造像大規模地展開,進入了崇佛的高潮時期。河北等地的數十萬傳統匠師雕鑿了其他的窟(編號1、2、3、5、6、7、8、9、10、11、12、13)。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在雲岡石窟的雕鑿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故在中區石窟中(5-13窟)可見到許多帶有漢族色彩的佛像。北魏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之後,開鑿的熱潮逐漸衰退,此後窟龕多由貴族官吏為祈福超渡而建。這些窟多為小型棟窟,即曇曜五窟以西的諸小窟。
在雲岡石窟開鑿的初期,其風格帶有濃厚健馱邏國"犍陀羅及笈多王朝"的色彩。佛像的姿勢也明顯反映了外來的風格,包括臉形較為豐腴、肉髻較高以及眼廓較深、鼻子較高。雲岡石窟開鑿的高峰期是北魏孝文帝時。石窟的主要結構多沿襲漢朝,佛像的衣著與表情也與初期較為不同。例如:大多數佛及菩薩的服飾都近似於南朝士大夫的穿著,且臉形、五官也較為世俗化、漢人化。第三期石窟多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石窟規模縮小但數量增多。本期的石窟多是為了祈求平安及超渡亡者而興建,故在窟中有世俗男女供養人排列於龕下。
因為時間有限,有些洞窟也不能入內,但小李還是帶我們看了幾個精彩的石窟。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窟分前後兩室,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孔。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第五窟、第六窟並列,窟前分別建有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第五窟窟內佛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塔柱,高達15米,兩層,塔柱與周壁上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第七窟、第八窟並列,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第七窟後室正壁刻有菩薩像。第八窟窟內兩側有鳩摩羅天,東側刻有摩醯首羅天。第十一窟至十三窟並列。第十一窟中央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東壁有北魏太和七年造像題記。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形象。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即「曇曜五窟」第十六窟窟形橢園,中間主佛立於蓮座上,周壁雕有千佛與佛龕。第十七窟有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第十八窟佛立像高達15米多。第十九窟有一尊佛坐像。第二十窟外側的檐柱已坍塌,成為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李幫我們很細心的導覽這些佛窟及特色,從佛祖出生、傳道到涅槃,圓寂,很多精彩的故事,在他的講解下我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雲岡石窟真的是北魏佛教藝術的表現,比起幾年前參觀洛陽的龍門石窟,毫不遜色。
在參觀完雲岡石窟的第二十窟後他給了我們自由參觀的時間,然後我們搭電瓶車出來,雲岡石窟入口處的祇源,風景相當漂亮,湖面也結了一層薄冰,大家都在附近拍照,直到11點我們才離開景區前往餐廳用餐。
大概12:30左右我們上遊覽車離開大同市區,這次我們要開五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才會回到晉中地區的祈縣,所以路程相當長,導遊先讓我們休息一下,到了第一個休息區他讓我們下來上洗手間,然後再繼續出發。
不久我們看到了北嶽恆山,導遊要我們看周邊的景色,因為我們已經接近兵家重地雁門關了。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明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2001年,雁門關雁門關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函谷關、仙霞關、劍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雁門山因兩山東西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於其間而得名。雁門關高踞雁門山上,為“天下九塞”之首(《輿圖誌》“天下九塞,雁門為首”),扼守著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華北的一條重要通道。
它的東面連接紫荊關和倒馬關,西面連接寧武關和偏關,均為明長城(內長城)上的重要關隘。戰國末年,趙武靈王修築長城,設置雁門郡,命李牧常駐以防匈奴的進攻。南北朝時西陘關為“北庭三關”之一。唐代設立了關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時,雁門關逐漸廢棄,關城被毀。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陸享修復了古西陘關,又在關址以東5公里處新築了關城。此後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和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都對關城和附近的長城段進行過較大的修整。
在中國歷史上,雁門關一直是中原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線要塞,許多名將在這裡建立了不朽的功業。趙國李牧曾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萬餘騎。漢朝霍去病、衛青和李廣先後由雁門關出兵,北討匈奴。隋煬帝被困雁門關時,李世民獻策用疑兵之計退去了突厥軍隊。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貴族李克用攻克雁門關,奠定了後唐的基業。宋朝時,楊業和楊延昭父子都曾鎮守此關,與遼軍展開多次鏖戰。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公里。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 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開闢了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簷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迴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目前東西門樓都已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門關兩側群峰挺拔,山勢陡峭,中間夾一小路盤旋曲折,穿城而過。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台、石獅子,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里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並建造了敵樓、烽火台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禦體系。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牆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後,最終與外長城相連在關城周圍和山下還有關署、東城兵盤、西城兵盤、點將台、六郎城、新廣武城、舊廣武城等六十多處明代遺址和遺跡,也都是雁門關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下個休息站後,小李在車上請我們吃了山西特產紅棗及核桃,都還不錯吃,山西地方貧瘠,特產並不多,他也說如果有喜歡的可以多多和他購買,其中有慶州的黃米,據說是當年慈禧太后最喜歡的貢品,我也稍微買了一點,算幫他做個業績。
大概下午五點左右,我們抵達了祁縣,我們不久便到了渠家大院。導遊說: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渠家大院,與祁縣喬家大院、長治申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莊園、太谷曹家大院同為山西晉商大院的代表,但知名度一直排在靠後的位置。
渠家是清代晉商的代表,同時也是祁縣的首富,在鼎盛時期祁縣城東幾乎所有的土地全是渠家的地產,有40多處院落,人稱“渠半城”,現開放的渠家大院是原渠氏家族眾多院落中的一個,是渠本翹的叔父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渠源潮、“旺財主”渠源湞、“金財主”渠源淦之一渠源潮的住宅,佔地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佢家大院為五進式穿堂院,外觀上如同一座小的城堡。建築格局在山西大院中獨具一格。渠家最為著名的人物是渠本翹,根據渠家的故事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片中反映了三晉源票號的經營以及渠源湞、渠本翹父子在思想、觀念上的激烈衝突。渠本翹光緒十一年(1885年)考取秀才,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解元,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為三甲第四名,一生之中集官、商、紳於一體,是山西民族工業的先行者,保礦運動中的愛國者,推動渠家步入鼎盛時期。
我們參觀這個院落由導覽員帶著我們一個院落一個院落的參觀,也跟我們解釋了晉商的歷史,在晉商大族中,有些家族興盛時間較長,子弟有前途者多,而有些家族則衰敗得快,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者重視家規家風,後者家規弛、家風差、敗家子弟也多。晉商家族有重學的一面,但他們具有以學保商,“學而優則商”的特點。晉商的興起,首先是明朝"開中製"政策的實施,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明代在《晉錄》裡的描述,廣為研究者所徵引:“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其次,山西礦產資源豐富,手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當時已初具規模,這又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晉商逐步走向輝煌;此外,由於晉南一帶地窄人稠,外出經商成為人們的謀生手段,晉中商人當時已遍及全國各地,曾流行這麼一句話:京師大賈數晉人。隨著商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維護自身的利益,晉商的商業組織開始出現。起初由資本雄厚的商人出資僱傭當地土商,共同經營、朋合營利成為較鬆散的商人群體,後來發展為東夥制,類似股份制,這是晉商的一大創舉,也是晉商能夠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為地方性集團組織的出現雖在明代,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則在清代,其重要標誌就是會館的設立。會館剛開始是為聯絡同鄉感情的,到後來發展成為維護同行或同鄉利益的組織。
 我們參觀完渠家大院後已經六點了,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往世界遺產之一的平遙古城,導遊在車上說了晉商的文化,也推薦我們明天晚上去看"又見平遙秀",他說晉商能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便是重誠信,如孔祥熙是山西太谷縣人,台灣首富郭台銘祖籍是山西澤州人都是成功的晉商,而《又見平遙》這部劇,演出超級震撼,它講述了一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遙古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了分號王掌櫃的一條血脈七年過後,趙東家本人連同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雖然票價250元,但絕對是值得看的,同團人也都有要去看,就去體驗一下吧。
大概七點左右我們抵達了平遙古城,我們拿著個人的小行李跟導遊上了電瓶車前往古城,我們今天和明天都住在平遙古城的洪善驛,平遙洪善驛君瀾別院在明清時乃專門為督察及巡撫大臣特設的驛站,慈禧太后西巡時曾下榻此處,並發出“壯哉此驛之繁華,不忍京城之遠望”的戚嘆。客棧位於平遙古城中心區域,雄立於縣衙景區西側,距古城最繁華的明清街僅200米,是一家集餐飲、住宿、度假、休閒、曲藝、商務、會議為一體的涉外民俗客棧,是山西省一家楹聯文化主題酒店,也是晉商大院建築風格的經典之作。
客棧整體建築氣勢恢宏、別具一格,飛簷斗拱,雕樑畫棟,內部曲欄迴廊、移步易景,前廳、後院、書房、繡樓等10個院落錯落有致,薈萃了晉商大院建築的諸多樣式和風格;客棧裝飾則精雕細琢、典雅精緻,美輪美奐的木雕和磚刻展現在客棧的各個角落,將歷史文化、建築文化、旅遊文化、民俗文化與地方飲食文化完美融合為一體,與氣韻恢弘的古城風貌交映生輝,置身其中,猶如穿越到明清時期,盡情回味晉商文化的無窮魅力。
我們晚餐在飯店的餐廳吃飯,吃完飯後導遊帶我們去逛平遙古城的明清一條街。
明清一條街(南大街)位於平遙古城中軸線上,這裡集中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店鋪遺跡,是古城最重要、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之一,鮮明地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在這條400餘米長的古街上,緊密連綴著78處古店鋪,包括票號、錢莊、當舖、藥舖、肉舖、煙店、雜貨舖、綢緞莊等等,幾乎包容了當時商業的所有行當,這街上也有很多酒吧、按摩店等,由於今天是星期六,逛街的人很多,歌舞喧嘩,甚囂塵上,我和小林逛街時做了足浴和按摩,一個人30元也不算貴,也買了一些飲料,特產回酒店吃,直到11點左右才休息。

白銀帝國一世界遺產平遙古城之旅

2019年3月24日清晨在平遙古城雞鳴犬吠聲中醒來,走到洪善驛大飯店信步參觀了一下,這是個典型的客棧建築,處處充滿著古意還有古董傢俱,信步走來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萬商雲集的年代,到餐廳中吃了早餐,大概八點半左右到大廳集合,小李也已到了,他說我們今天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將要用雙腳走遍這個古城的精華景點,但因為城區不大,所以應該不會太累,叫我們放心,等團員全到齊後便出發了。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出2011年全球最值得旅遊的41個地方,平遙古城因能完整保留其“老傳統”而榜上有名,位列第37位平遙古城:晉商發源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古代商業中心、中國金融發源地,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名為平遙。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 匯通天下 ”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 日昇昌 ”,隨後建立的票號有二十多家。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因有六道城門,南北門為龜首尾,東西四門象徵四足。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佈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佈。城內設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和72條小巷。古城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城東有城隍廟,城西有平遙縣署,城左立文廟、城右立武廟,東道觀西佛寺,對稱佈局;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舖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72座敵樓、3000哚口。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安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
由於平遙古城參觀任何一個景點都需要門票掃描,所以小李交代我們門票要保管好,我們跟著小李的腳步前往參觀,第一個景點便是日昇昌票號。
日昇昌票號是清朝著名金融機構,有清朝第一大票號之稱。 日昇昌前身是達蒲村李氏開設的西裕成顏料莊,位於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佔地2324平方米。李氏原籍陝西漢中,元代仕官山西後,落戶達蒲。李氏經營顏料鋪始於雍正年間。李氏在達蒲村沒有製作顏料的作坊,而是在山西平遙城西大街和北京崇文門外設有顏料商號。山西裕成顏料莊在嘉慶後期總經理是雷履泰。當時,發生了白蓮教大起義,又因自然災荒不斷,社會很不安定,商號之間調運現銀靠鏢行保護,雷氏就在所屬商號間匯票會票代替運現,後來就兼營起匯兌業務。雷履泰諳熟生財之道,先後在漢口、天津、濟南、西安、開封、成都、重慶、長沙、廈門、廣州、桂林南昌、蘇州、揚州、上海、鎮江、奉天、南京等地設置分莊。雷履泰日後獨裁獨斷,引起毛鴻歲強烈不滿,雷履泰以辭職要脅,李東家跪下求雷履泰不要離去。最後毛鴻歲辭職,接掌「蔚字號」。日昇昌把大賬結算期由6年縮短為4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出逃。沿途花費用度,均由日升昌票號匯兌。李氏後代生活以奢侈著稱,家中僕人達數十人,子孫好吸鴉片。辛亥革命後,山西票號毫無準備,放出之款無法收回,日升昌票號在四川、陝西各省的損失,「總計損失白銀300萬兩以上」。此外,時局不穩,湖北、河南、南京等地出現擠兌風潮。1914年,梁懷文因反對東家李王典,多次從票號中提款,最後辭職,趙邦彥託病回山西,最後由侯垣代理日昇昌。侯垣因替祁縣合盛久票號擔保不當,被債權人蘇錫綿等告至北京地方司法機關,平遙總號、北京分號被查封。梁懷文赴京清理號事。1922年,由於日升昌債權人296戶有293戶贊成日升昌復業,經司法部批准復業。1932年,日升昌正式歇業,日升昌的部分夥友發起日升昌錢莊。1948年,日升昌錢莊歇業。
導遊帶我們參觀時特別跟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暗語,為了日昇昌分號在分布全國不同城市進行錢鈔匯兌的業務,必須製作具有嚴格保密性的匯票。除了採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技術及在關鍵部位加蓋戳印外,並實行一套以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在展示了一份「防假密押」,表面上56個字的順口溜,實則是暗藏玄機是兌換匯票的一套密碼。"謹防假票冒取 勿忘細視書章堪笑世情薄 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私 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 到頭必分明坐客多察看 斟酌而後行國寶流通"順口溜中的「謹防假票冒取 勿忘細視書章」是代表1至12個月,「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私,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則是表示1至30天。「坐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是銀兩的1至10,「國寶流通」是萬千百兩。例如票號在6月10日給某省票號分號匯銀3000兩,其暗號代碼就是「取平多寶通」。
日升昌票號舊址,後院的正房是大掌櫃和二掌櫃的起居之所,其面闊三間,前插廊,窯洞式窗戶,懸空匾額「麗日凝輝」,後方掛的匾額便是光緒皇帝所賜的匾額「匯通天下」。
在參完這個這個重要的景點後,我們跟著導遊來到同興公鏢局。
近代學者衛聚賢所著《山西票號史》考證,鏢師之鼻祖,應當為山西人神拳張黑五《山西票號史》裡面是這樣記載的:“考創設鏢局之鼻祖,仍系時神力達摩王,山西人神拳張黑五者,請於達摩王,轉奏乾隆,領聖旨,開設興隆鏢局於北京,是鏢局的嚆矢。”衛聚賢還進一步推論,鏢局是明末清初顧炎武,傅山、戴廷軾為反清復明,以保護商人運送現銀而設。後來的鏢師們一旦看到遠處山上有土匪,趟子手就大喊:“合吾一聲鏢車走,半年江湖平安回。”據說,這個“合吾”即“黑五”的諧音,以資紀念。
同興公鏢局為王正清所立,王正清字松庵,號“面王”,平遙南良莊人。生於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幼時讀過2年私塾,但家境貧寒,16歲背井離鄉,到北京一家麵館當學徒,當時還沒有軋面機,王正清必須用手肘揉麵,由此練就驚人臂力。王正清後拜武術大師劉留為師,學武3年,進步很快。之後他拜劉留師兄賈殿魁為師,賈殿魁曾教道光皇帝習武。賈很喜歡王正清,便資助他生活費,要他專心習武。王從師賈殿魁,由此學到少林散手108勢等多套武藝。同時,他與內家高手常義時常切磋武藝,3年後,王正清已貫通內、外二家。王正清30歲那年,成為江西道台朱文的武術教習。36歲,他跟隨朱文赴河南上任,前後9年,制服響馬、大盜無數,幫助地方政府解決了治安難題。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47歲的王正清告別江湖,返回平遙,次年開辦同興公鏢局。王正清與祁縣戴龍邦、文水李毓秀一起,並稱“華北三傑”。三人都有鏢局生意,時常互通有無,有時手下人還會在一起走鏢。河南嵩少林寺曾為王正清鑿碑刻,載入武林史。據說1900年八國聯軍攻戰天津打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往西安,西逃旅途少不了吃喝花銷,八月初九,二宮到達平遙,盤點現銀93萬兩,這麼大的數目,無人敢當此皇銀的保鏢,唯有山西平遙的王家敢接,適逢亂世,王家鏢隊一路上風塵僕僕,經歷波折,日夜兼程,只半月餘將銀兩送抵西安,無損分毫,這塊至今仍掛在王家舊址上的奉旨議敘的匾額,就是當年辦完這趟皇差後,慈禧太后的賞賜了。
在參觀時我注意到了鏢車,當時走鏢分兩種路線,一種水路,一種旱路。山西屬於黃土高原地區,羊腸小道特別多,用這種獨輪車推著走比較好走,因為它只有一個輪,平衡力很難掌握,當時推它有一向密絕“要想鏢車走,屁股扭一扭”,也就是說您必須蹲成馬步,蹶起屁股,一搖一擺向前挪動才能推走。鏢局不可缺少的東西是鏢車、鏢箱和鏢旗,鏢旗上寫的押鏢師傅的姓,它就是說您在途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劫匪,如果您是厲害師傅保的鏢,出了名的師傅保的鏢,一般是不敢劫,所以說劫鏢之前先看一下鏢旗上的姓,久而久之就成了鏢局的代號了。而您看一下它的底色是黃色代表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字是紅色代表希望鏢局生意紅紅火火,周圍用藍色圍起來,水是藍色,代表財源滾滾的意思。「同興公」取名時也有一定的含義。“同興”偕音“同心”主要有3個意思:(1)內部人員同心偕力;(2)與客戶同心;(3)與官僚同心。“興”代表事業有成之後興旺發達。“公”是大家共同的一種生意。
在參觀完這鏢局要出來時,小李要我們注意看房檐上掛有兩塊匾,最上邊那塊黃色與藍色鑲嵌的“奉旨議敘”,它是當年慈禧給二代掌櫃王樹茂的一塊匾,您可以注意觀察一下它的結構,一般的結構龍是天子,龍是高高在上的,而它是鳳在上龍在下,表明當時是慈禧執政,一手遮天,上面寫有四個字,但她把頭一個“奉”字寫在了一旁,寫得特別小,猛得一看就像三個字。當時候慈禧是滿人,滿人最忌諱的四個字的豎匾,四的諧音是死字,不吉利,所以把“奉”字寫在了一旁。而您看它把“旨”字與“敘”字寫錯了,而且旨字寫錯的特別有意思,正楷旨上面是個匕首的匕,下面是個“日”,而她寫成了“上面是個上,下面是個日 ”,說明她的身份和地位遠遠高於太陽,而敘字寫錯的原因是慈禧是滿人,滿人到了漢人的地方必須寫漢文,她覺著這樣有貶低身份的意思,所以故意寫錯的。而您看下邊還有一塊橫匾“慶衍花齡”這塊匾是當年護送太后的鏢師在過六十大壽時由各商家票號聯合起來所贈送給他的一塊壽禮,慶是慶祝的意思,衍是繁衍長壽的意思,花齡是六十花甲,下邊這些小字是各商家票號的名字共有五十多家。
參觀完同興公鏢局後,導遊給我們自由逛街的時間,約定好十點半走到南門前,我們便自由逛街了。
因為今天是星期日,平遙老街上逛街的人特別多,我注意到很多商家賣平遙有名的漆器,首飾盒一個50到100元之間,做工相當精美,另外也有不少店家賣冠雲牛肉的,平遙冠雲牛肉既是山西特產,也是文明全國的特色商品。牛肉色澤鮮紅,肉質鮮嫩,口感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還有直升機不時飛過古城上空,提供觀光客由高空俯勘古城,但費用不便宜就是了。
10點半我們走到平遙城牆的南門,導遊帶我們上了平遙城牆,也跟我們介紹了平遙古城的歷史。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禦,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城牆沿中都河而建,故略顯蜿蜒。城牆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牆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為4米。牆體內為土築,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側設馬道和內向排水渠道。牆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築1座角樓,每隔50米有一馬面牆,上面有敵樓1座,用以減少守城方的射擊死角。馬面牆共有72座,垛口共計3000多個,據說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不過除了城門和垛口,其餘已大都殘壞。六座城門中,南北各有一座,東西分別有兩座,東西門外均築有附屬的瓮城,形如烏龜的頭尾和四足,並且城內街道布局亦頗似龜背紋絡,故有「龜城」之稱。 平遙城牆的東南角和東門,分別有魁星樓和"尹吉甫點將台等建築。南門部分牆段曾在2004年倒塌,2005年已獲重修。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牆體都保存較好,城牆頂部已開放,可供遊客憑門票登臨遊覽。 平遙城牆與西安城牆"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城牆等並列為中國現存最好的四座古城牆。
登上平遙城牆後可以一覽無遺的看見平遙古城的街道格局和星羅密佈的古建築,另外也有展示一些古代的兵器,我們逛了二十分鐘,下來後導遊帶我們參觀平遙的文廟。
平遙文廟在平遙古城東南隅城隍廟街120號,始建於唐"貞觀 "初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孔廟,文廟大成殿重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是中國各孔廟中唯一的金代建築。文廟附紹山書院,晚清思想家徐繼畬;曾任山長,教書十年之久。
小李特別幫我們介紹特殊的九龍壁,九龍壁是一種裝飾有九條大龍的琉璃影壁,多為明、清皇家所用。中國現存的古代琉璃九龍壁有四處:大同九龍壁,位於大同市城區,是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前的照壁。山西平遙九龍壁,在平遙古城的平遙文廟內,建於明朝初期,原為太子寺照壁。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後修復。北海九龍壁,位於北京市北海公園內,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雙面皆雕有9條龍,原為大西天經廠門前的影壁。故宮九龍壁,位於北京市故宮內,皇極門前的影壁,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這都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傑作。
在參觀完文廟後我們前往平遙大劇院用餐,本來劇院12點15分開始有表演約45分鐘的,但因為餐廳今天有婚宴包場,所以取消了,但我們吃完飯離開餐廳時有看到新人正在進場,我們也感染了他們的喜悅。
我們下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便是城隍廟,平遙城隍廟位於山西平遙城隍廟街中段。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始建於明洪武初,成化中重修。清代鄭板橋宰濰縣,重修城隍廟並撰有《創修城隍廟碑記》。今天以城隍廟街的肉火燒最為有名。
下午的第二個行程便是小李帶我們去做臉譜DIY,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淨(花臉)和醜(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徵。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來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鉅細有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
今天我們做的臉譜DIY老師教我們做的是關公的臉譜,關公是山西運城人,正因為他的祖籍是在山西,所以也是山西人的驕傲,山西運城有世界上最大的關帝廟,郭台銘也曾經把祖廟的關公請到台灣繞境,雖然這次山西之旅我們沒有到運城的關帝廟,但老師也跟我們說了運城關帝廟的概況,關羽故里的解州關帝廟,總占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占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關帝廟坐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在做完臉譜DIY後我們去參觀平遙縣署。
縣署為縣治所在地,設官蒞事,必有常所。平遙縣衙位於衙門街中段路北,坐北朝南,東西寬131米,南北長203米,佔地2.66萬平方米。建築群主從有序,佈局對稱,前朝后寢,左文右武。明成化十年《山西通志》稱:“平遙縣治在城內西南宣化坊,元至正六年建,國朝洪武三年主簿孫在明重建。”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記載,縣治於明萬曆十九年、二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間,均有過大規模的增建改築;清順治十二年及光緒五年補修添建。衙門外,左翼有觀風樓,右翼有樂樓,前有照壁.衙門內,沿中軸線自南而北有儀門3間、牌坊1座、大堂5間、宅門3間、二堂5間(明代匾額名"忠愛堂")、內宅5間、大仙樓3間。儀門外之東西廂窯(房)各7間為賦役房。大堂前東西廂各11間,為吏、戶、禮、兵、刑、工房。大堂兩旁設贊政廳、鑾駕庫各3間。宅內各層均有東西廂房。衙署東部有彰癉亭,自南而北又有釧樓、土地祠、寅賓館、侯祠、糧廳和花園。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獄、女獄、輕獄、洪善驛、督捕廳和“馬號”。 這座古縣衙的主要建築均有楹聯,如大堂楹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聯“與百姓有緣才到此地”;“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縣署在三點左右有縣太爺出巡斷案的活動,整個活動大概半個小時,演員表演賣力,演出精彩,看完這個表演已快四點了,便回洪善驛休息,因為晚上要去看又見平遙秀,所以先回飯店養精蓄銳一下。
五點半,我和小林在出門來到平遙縣署前,導遊帶我們去用了晚餐,吃完飯後我們搭電瓶車出古城,準備看今天晚上的秀。
又見平遙秀是來平遙旅遊必看的大秀,每晚七點在平遙大劇場演出,目前已演出超過1千多場了,這是全中國第一次把劇場和演出合為一體的設計,既像演出場館又像博物館。而《又見平遙》劇場卻顛覆了這個空間。繁複和奇特的空間分割讓觀眾“找不著北”,有進入迷宮般的感受:一會兒是街道,一會兒是大院,一會兒是城牆,一會兒又是黑空間。沒有前廳,沒有主入場口,沒有觀眾席,沒有傳統舞台。觀眾從不同的門進入劇場,在90分鐘的時間裡,穿過完全不同的場景,而且,完全是步行觀眾邊走邊看。
故事是這樣的《又見平遙》講述了一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遙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用自己以及232名鏢師的生命從沙俄保回了分號王掌櫃的一條血脈。
第一幕是【送鏢師·洗浴】鏢師半裸身體,泡在大缸中,他們即將離鄉押鏢,洗個大澡,是鏢師臨走前的隆重儀式。村子裡的人(觀眾)聚集在一起,參與這場隆重的送別。女人們為鏢師擦去身上的水,用力咬了鏢師一口。非常痛,但據說,留下這樣的印記,即使死了,也能找到回家的路。鏢師悲壯上路,為仁義。
 B區為商業文化展示區,由大街、小巷、牌樓、店鋪、小廟等共計22組建築物組成,採用石雕、磚雕、木雕、磨磚對縫等傳統工藝建造,共計2845平方米,建築面積2021平方米。觀眾進入該區後可看到平遙古城在清末時的各種商業活動情況,真切地體味生活在150年前的平遙古人是如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中國商業歷史的舞台上,譜寫著非同尋常的華美樂章。在這裡,人們彷彿穿梭在古代平遙的街頭。
我們們看完後跟著觀眾走到下一個場景【還魂·安息】來到村頭,本盼著二百鏢師凱旋而歸,卻只看到一個人,還有鏢師的靈魂。原來鏢師們都在路上犧牲了,換回王家後人這一條命,這趟鏢成了,回鄉的缺只有魂。鏢師的魂出現在村口的牆上,一個一個訴說著,有的悲,有的泣,有的故作輕鬆。魂能回鄉一趟,他們也安息了。
 接著我們來到了趙家的花廳,這裡正在辦一場選妻的活動,時光逆轉,我們又回到鏢師出行前的時光。這裡是趙家大院,熱鬧非凡,原來是趙家東家今天要選妻。數個妙齡女子站在幕後,依次看各個部位,腳、腰、臀、手、面,最後留下的,也就是萬裏挑一的女人,成為了趙家女人。當天洞房,當天留種。選親之後,趙家東家就去押鏢了,留下家中妻子一人,十月後,趙氏難產而死,臨死悲言:我生都生了,死就死了吧。 趙家也從此沒落。
下一個場景則是【穿越·責問】趙易碩魂回趙家,遇到了當代的趙家後人,後人責問為何當初要去押這趟鏢。趙易碩言道"我複字分號王掌櫃全家十三口,已經在沙俄沒了,只留下一個獨苗兒子,我必得保他回來,讓王家不斷了血脈,這是平遙城的仁德,也是我趙易碩的仗義。為仁義而去,卻也虧欠了自己的家人後代。趙東家奔跑著,懺悔著,朝著家鄉的方向,魂歸故里,落葉歸根。
最後一個場景是有位置,可以坐著好好欣賞的【麵·故鄉】最後,王家後人歸鄉認祖,一段段麵舞,訴說著面和山西這片土地的淵源。"離家在外,吃到了麵,也就算回家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麵秀”之舞就此開始了此舞另闢蹊徑,由50餘名舞蹈演員共同完成,通過陣陣飛揚的麵粉,盡情宣洩遊子對家鄉的眷戀。山西一向以麵食文化著稱,麵粉也就成了一個深邃獨特的鄉情符號。一張張桌子上擺放著的全都是雪白的麵粉,演員們深深俯首其中再陡然高高揚起,輕輕將其捧起又緩緩從指縫流淌,那種深情真是令人百感交加。
當全場《桃花紅杏花白》 時,我看到所有演員和觀眾一起哼唱,留下熱淚。這首左權民歌,讓我感受到了山西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以及愛情。不想說感天動地,因為這個詞用得太濫。我更願說,這種感動不管是愛情還是信義還是仁德,總會觸動你心底的柔軟。它算是一種美,一種人性的美,足以打動每個人的內心讓你熱淚盈眶,落淚兩行。
這場秀是我在大陸旅遊看到的比較特殊的秀了,在前半段沒有特別的舞台,只是跟著人群一直走,邊走邊看,也沒有特別的感動,但最後氣勢磅礡的麵舞和看到本地人邊看邊落淚哼著左權的: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的民歌,我相信這部大秀感動了很多的山西人,也表達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了。
看完了這場秀,我覺得有些不值得,但來山西平遙就是又體驗一下不一樣的文化,小李把團員及和好後叫了電瓶車,我們回到了飯店休息,結束今天世界遺產平遙古城之旅。


三晉大地,表裏中原


2019年3月25日是我們在山西旅遊的第七天,早上起來在洪善驛用了早餐,我們到大廳集合,小李幫我們叫了電瓶車,我們便離開這世界遺產充滿古意的平遙古城,搭遊覽車後我們前往今天第一個旅遊景點平遙的雙林寺。
雙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平遙縣西南六公里。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確考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建年代必早於此。假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中都寺當時為一方勝境,廟貌雄偉,香火隆盛,遊人不絕,曾建有“七重樓閣,高可望省”,可惜毀於火災,原閣礎石至今猶存,直徑一米有餘,足證其規模之大。
導遊說這雙林寺和平遙古城一樣是世界遺產,而雙林寺難能可貴的是它的彩繪,我們跟著導遊進了雙林寺,穿過天王殿,來到釋迦殿。
釋迦殿是雙林寺主殿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欄額普拍枋出頭,簷下無斗拱明間置門,正中匾額書“靈鷲遺風”四字。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脅侍文殊、普賢,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內四壁運用圓雕、深、淺浮雕手法,採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形式,表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傳經普渡眾生的佛傳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態各異,活動於建築、山石之間,構思構圖絕妙,令人嘆為觀止,頗富有我國民間藝術的傳統特色,釋迦殿影壁牆後塑一座渡海觀音,是雙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觀音用圓雕手法塑造,單腿盤坐於紅色蓮瓣之上,整個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詳自若,與背景上波濤洶湧的海浪形成強烈對比,具有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觀者無不稱奇。
釋迦殿兩廂各為四間懸山式建築,因在殿內隔牆,又分為羅漢、武聖、閻羅、土地四個小殿。羅漢殿內塑十八羅漢,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他們略與真人等高,分塑於觀音兩側,這些羅漢像比例適當,解剖準確,形體厚重,造型優美,一個個神采奕奕,頗具個性,古代藝術大師運用純熟的傳統彩塑技巧,使這些羅漢塑像達到了呼之欲出、若聞其聲的藝術境界,被人們稱之為“神品”。
東側千佛殿,懸山式建築,面寬七間。殿內彩塑達五百餘尊,佔全寺四分之一。主像為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左右側塑韋馱和夜叉立像。韋馱像極富個性特徵,武中蘊文,頗具動勢,是明代彩塑中少見的藝術傑作。殿內四周為懸塑和壁塑,五百菩薩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雲,或騎異獸,與主像聯繫照應,渾然一體。窗台和門兩側還塑有供養人像三十多尊,這些塑像造型非常寫實,他們的衣冠飾物是研究明代服飾發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菩薩殿在中院西側,正與千佛殿相對,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結跏居中而坐,儀容豐滿端莊,神態溫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如果不是背後伸出許多胳膊,真會使人把千手觀音看成人間—個美麗嫻雅、雍容大度的少婦。四周懸塑四百多菩薩,皆腳登彩雲,作行進狀,大有衣紋飄動,滿壁生風之感。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日,也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我在這兒拜了觀音菩薩,祈求菩薩能保佑全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在雙林寺逛了半小時後,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往汾陽。
汾陽市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東、北部與武則天的故鄉文水相鄰,東南與平遙縣、介休市相交,西南為孝義市,西與中陽縣離石區相連,汾陽市素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市境交通便利,處於太原經濟圈節點,與孝義、介休共同構成太原經濟圈次中心。汾陽是著名的酒都,是中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聞名遐邇的汾酒、竹葉青產地、中華名酒第一村杏花村 就在汾陽。汾陽還是中國縣域經濟主體功能重點開發區。
我對汾陽其實是相當有興趣的,因為我的外祖母郭氏便是汾陽人,而汾陽的名人中,我最欣賞的便是幫助唐朝平定安祿山之亂的汾陽王郭子儀,郭子儀(698年1月29日或697年9月5日-781年7月9日),陝西渭南市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史論家認為他:「權勢傾蓋天下,中央並不猜忌;功勞超過當世,皇帝毫不懷疑;窮奢極侈,輿論卻不抨擊。《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大概十點左右我們到了汾陽,我們參觀汾酒博物館汾酒博物館以“傳承國寶,清香久遠”為宗旨,是對我國第一文化酒最具權威的詮釋和佐證,彰顯了一個高品質、高定位、高水平的汾酒文化歷史長廊。同時,復古生產線、成品包裝線,使您可以親眼目睹汾酒的製作過程,了解百年汾酒的文化詩韻。看完製作過程可以在陳年酒庫中,品嚐到最純正的汾酒系列陳年佳釀。
我們到這博物館由解說員帶我們參觀,汾酒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歷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廿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晚唐時期,大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詩吟出千古絕唱:“清明時節與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甲等金質大獎章,為國爭光,成為中國釀酒行業的佼佼者。
在導覽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汾酒博物館和汾酒的工廠,雖然我不喝酒,但也了解了過程,酒廠也有開放酒窖讓我們參觀,也品嘗了汾酒,算是這次旅遊的另一種體驗吧。
中午我們便在杏花村的酒家用餐,然後才又開始下午的行程。
我們下午回到了太原,小李和我們說了太原的歷史;太原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餘年歷史的古城,也是中國著名歷史古都之一,春秋時期晉文公便定都於此,公元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同時,秦國正準備去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趁這個機會顯示了他的權力和威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秦國行動之前拯救天子,不讓秦國得到功勞。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返京。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將河內、陽樊等地賜與晉。當時齊桓公已卒,中原群龍無首,楚國乘勢堀興。晉文公先翦除楚國的羽翼,擊敗曹國、衛國,使二國與楚國絕交。公元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衛國的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晉文公繼而聯合秦國,攻打親楚的鄭國,阻止日後楚國的北進。而後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周天子封趙烈侯、魏文侯、韓景侯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便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太原為趙國都城。之後前秦、東魏、北齊、北晉、後唐、後漢、北漢等朝代都曾在此定都。這使得其成為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我們抵達太原後第一個參觀的便是太原地標永阼寺。永祚寺,位於太原東南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創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一位名叫佛登的高僧奉皇帝之旨修建的。因寺內雙塔高聳,故俗稱雙塔寺。它坐南朝北,依山構築,居高臨下而視野開闊。 雙塔寺現存主要建築均為磚構,由前院、後院、塔院三部分組成。塔院現存雙塔、過殿和後殿。後院現存大雄寶殿、三聖閣、排堂、方丈等建築。寺內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前院牡丹滿園,被稱為太原的“小洛陽”, 有明代所植的名貴牡丹,稱作“紫霞仙”。每到開花季節,花色鮮艷,花香馥郁。
永柞寺的主要建築是被稱為雙塔的宣文塔,始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萬歷四十年竣工,主持修建者為福登和尚,資助者為明神宗之母慈聖太后。慈聖太后曾加尊號為“宣文”,故塔以此名之。它位於寺院的東南角,南北對峙,均為八角十三層,磚築樓閣式,通高54.7米。兩培均有階梯可盤旋而上,直至十層。塔身每隔一層辟四門通向外檐且方向按順時針不斷變化,這就避免了塔身中間劈裂的危險。北塔沒有琉璃剪邊,塔頂由覆缽、寶珠、寶瓶組成;南塔則有琉璃剪邊,塔頂有鐵鑄覆盆、寶珠等。外表飾以精美的磚雕鬥拱,承托著輝煌的琉璃飛檐。檐上裝有細致精巧的琉璃鳥獸和花卉,檐又有一圈佛像浮雕,宛如一圍華麗的玉帶,又似火面連環的佛龕,其雕工之細致,形象之逼真,都顯示了明代藝術家的匠心和才華。登臨塔頂,憑欄遠眺,太原市的景色盡收眼底。
“雙塔淩霄”被稱為太原一景,已成為太原的標誌。福登和尚計劃中的永柞寺規模很大,但修建中途又奉萬歷帝之命到五臺山經營永明寺,致使工程中止,宏偉的藍圖未及實現,僅建起雙塔和後院部分。
我們大概兩點半到達這個景點,導遊帶我們上去,前方有一大片的牡丹園,但時節還沒到,所以都尚未開花,未能一睹牡丹的風采,相當遺憾,但我們還是去走了一下,半個多小時後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往另一景點柳巷。
柳巷為太原有名的商業街,它也有一段故事;相傳明太祖,在北伐滅元的戰爭中,揮戈直指元軍的軍事要塞太原。駐紮太原的元軍,憑藉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優勢,以逸待勞,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將軍常遇春,為了解守敵詳情,遂親自化裝成樵夫,混進太原城臥底。不料,事不機密,常遇春的行跡被元軍探子探得當他剛剛穿過太原城東門外的橋頭街,混進朝曦門時,就被元軍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將軍急迫之中,殺開一條血路,拐入城牆根下的一條小巷,鑽進巷北的一個破舊小院。這所殘頹的小院裡,只住著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婦人,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殘殺,兒子又被元軍抓夫,一去不歸。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統治者。她見這位樵夫被元兵追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進了後院的柴垛中追兵闖入院中搜尋,柳氏裝聾作啞,將他們哄走。常大將軍獲救後,深謝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說:“老媽媽,這裡不久要打仗了。為不使您老再遭戰火,請把它插在街門上,明朝大軍見到柳枝後,便會盡心保護。不過幾日,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劫,遂走家串戶,告訴眾鄰,各取柳枝插於門首攻入城中的明軍士兵,按常大將軍的命令,看到門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護,秋毫無犯。戰後,眾街坊為了感謝柳氏,也為了紀念太原的光復,便把門首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發芽、吐翠。插入街頭巷尾的柳枝,隨著時光的推移,長成了小柳樹、大柳樹、老柳樹。從春到夏,從夏到秋,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蔭,枝條煙娜,涼爽愜意。於是,一個美麗的街名“柳巷”,來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導遊帶著我們到商業街的入口,跟我們說了遊覽車停放的地方和集合的時間便讓我們自由逛街了,這兒有點像北京的王府井、重慶的解放路,甚至像是台北的西門町,充斥著大型商場,電影院、百貨公司等,各種小吃用品應有盡有,比方像清和元飯莊的“頭腦湯”,百年來一直熱乎乎的滋潤著太原人的身心;吃一頓認一力的羊肉蒸餃,在當年經濟困難的時代,是普通太原人過節的一大追求;如果嘴饞了,當地人會去柳巷的六味齋買一塊醬肉,這裡的醬肉至今在選料和配製方法上都嚴格遵守傳統做法;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雙合成的糕點、益源慶的山西老醋等也是不錯的,今天是星期一的下午,但還是有不少太原人在這兒逛街購物的,我們逛到差不多五點便回集合地點,導遊帶我們去餐廳吃晚餐,然後送我們回頤和酒店。
明天我們要搭八點多的飛機回台灣,所以今天是我們在太原住的最後一晚了,我們想體驗一下山西的夜生活,大概八點多我們從酒店出門,碰到了領隊阿翔,他說附近有一個夜市可以去逛逛,我和小林及阿翔便走路去逛了夜市,找到一家燒烤店,點了啤酒和燒烤吃,因為是在大陸最後一晚了,有點放鬆,多喝了點酒,最後竟然走錯路找不到頤和酒店,只好搭計程車回酒店,這時也11點多了,明天五點半就要出門了,便洗了澡休息,結束這八天七夜的山西之旅。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