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雲岡石窟的精美佛像藝術

2019年3月23日,我們在山西旅遊的第五天,我們要去參觀有名的佛教三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晚上會住進平遙古城,因為古城遊覽車不能進去,所以我們要準備小背包,把這兩天要穿的衣服拿出來,大行李所在遊覽車內,我們一早便把大行李放在房間外面,然後下樓吃早餐,今天路程較遠,所以我們提早十分鐘出門,七點五十分準時出發開始今天的遊覽。
我們上了車不久就進入大同舊城區,這裡有一個大同古城牆,大同古城牆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北魏平城的故城牆舊土城上增築而成,全國頗有名氣大同城牆的總周長為7270.7米,形制為東西略長的矩形城池。牆體“三合土”夯填,牆表包磚,高約14米,比西安古城牆高2米,最寬處16.6米,比南京古城牆最寬處還寬6.6米。城牆上有62座門摟、角樓、望樓。城門樓四座,其中南門城樓最雄壯,為三層重樓,面寬61米,進深23.35米。城牆四角雄峙著四座角樓,尤以西北角樓最傑,呈八角形,稱為乾樓。座望樓中以洪字樓為望樓之最,為其他古城牆中少有。同時還建有96座窩鋪在距牆約40米處,修有護城河,寬10米,深5米。四門外有甕城,建築面積約為17600平方米。甕城外又築有月城,將甕城圈在其中,闢有城門。各門上還建“箭樓”或二層“匾樓。清順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嚴重破壞。明將薑瓖先是投清,後又反叛,多爾袞率軍攻打大同,歷時九個月攻之不下,後因城內彈盡糧絕,姜瓖部下楊振威投敵叛變,殺死姜瓖,把多爾袞放入城內。入城後,為泄私憤,多爾袞下令“屠城”,並把城牆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牆失去了往日的雄風。 耿彥波在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了歷史文化復興與古城保護工程,大同古城牆得以再度修復,目前東城牆、南城牆已依明代大同城規制修復完畢,並對遊客開放。修復後的東城牆建有甕城、月城、吊橋、護城河,並建有城樓、月樓、箭樓各1座,望樓12座。南城牆不僅修復了甕城、月城,還有關城和東西耳城。城牆上建有城樓、文昌閣、箭樓等古建築樓閣10座,望樓12座,角樓1座。修復後的古城牆雄偉壯觀,特別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燈光,使古城牆樓閣俊俏秀麗,偉岸的輪廓更具魅力。
大概9點半左右我們抵達了今天要參觀的重點,也是世界遺產之一的雲岡石窟,導遊和我們先講了雲岡石窟的歷史。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到(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1961年雲岡石窟被中國國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導遊買了票後我們進去先搭電瓶車道石窟入口處再慢慢進去參觀。
導遊說:北魏時期,雖有北魏太武帝七年時詔令毀佛焚經,坑殺僧人的太武滅佛,但大體來說,佛蓬勃發展,故開窟造像頗為盛行。 初期,曇曜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在桑乾河的支流武周川旁的斷崖上鑿山石壁,開窟五所(今稱為曇曜五窟,編號為16-20) 之後,武州山開窟造像大規模地展開,進入了崇佛的高潮時期。河北等地的數十萬傳統匠師雕鑿了其他的窟(編號1、2、3、5、6、7、8、9、10、11、12、13)。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在雲岡石窟的雕鑿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故在中區石窟中(5-13窟)可見到許多帶有漢族色彩的佛像。北魏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之後,開鑿的熱潮逐漸衰退,此後窟龕多由貴族官吏為祈福超渡而建。這些窟多為小型棟窟,即曇曜五窟以西的諸小窟。
在雲岡石窟開鑿的初期,其風格帶有濃厚健馱邏國"犍陀羅及笈多王朝"的色彩。佛像的姿勢也明顯反映了外來的風格,包括臉形較為豐腴、肉髻較高以及眼廓較深、鼻子較高。雲岡石窟開鑿的高峰期是北魏孝文帝時。石窟的主要結構多沿襲漢朝,佛像的衣著與表情也與初期較為不同。例如:大多數佛及菩薩的服飾都近似於南朝士大夫的穿著,且臉形、五官也較為世俗化、漢人化。第三期石窟多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石窟規模縮小但數量增多。本期的石窟多是為了祈求平安及超渡亡者而興建,故在窟中有世俗男女供養人排列於龕下。
因為時間有限,有些洞窟也不能入內,但小李還是帶我們看了幾個精彩的石窟。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窟分前後兩室,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孔。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第五窟、第六窟並列,窟前分別建有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第五窟窟內佛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塔柱,高達15米,兩層,塔柱與周壁上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第七窟、第八窟並列,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第七窟後室正壁刻有菩薩像。第八窟窟內兩側有鳩摩羅天,東側刻有摩醯首羅天。第十一窟至十三窟並列。第十一窟中央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東壁有北魏太和七年造像題記。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形象。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即「曇曜五窟」第十六窟窟形橢園,中間主佛立於蓮座上,周壁雕有千佛與佛龕。第十七窟有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第十八窟佛立像高達15米多。第十九窟有一尊佛坐像。第二十窟外側的檐柱已坍塌,成為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李幫我們很細心的導覽這些佛窟及特色,從佛祖出生、傳道到涅槃,圓寂,很多精彩的故事,在他的講解下我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雲岡石窟真的是北魏佛教藝術的表現,比起幾年前參觀洛陽的龍門石窟,毫不遜色。
在參觀完雲岡石窟的第二十窟後他給了我們自由參觀的時間,然後我們搭電瓶車出來,雲岡石窟入口處的祇源,風景相當漂亮,湖面也結了一層薄冰,大家都在附近拍照,直到11點我們才離開景區前往餐廳用餐。
大概12:30左右我們上遊覽車離開大同市區,這次我們要開五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才會回到晉中地區的祈縣,所以路程相當長,導遊先讓我們休息一下,到了第一個休息區他讓我們下來上洗手間,然後再繼續出發。
不久我們看到了北嶽恆山,導遊要我們看周邊的景色,因為我們已經接近兵家重地雁門關了。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明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2001年,雁門關雁門關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函谷關、仙霞關、劍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雁門山因兩山東西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於其間而得名。雁門關高踞雁門山上,為“天下九塞”之首(《輿圖誌》“天下九塞,雁門為首”),扼守著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華北的一條重要通道。
它的東面連接紫荊關和倒馬關,西面連接寧武關和偏關,均為明長城(內長城)上的重要關隘。戰國末年,趙武靈王修築長城,設置雁門郡,命李牧常駐以防匈奴的進攻。南北朝時西陘關為“北庭三關”之一。唐代設立了關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時,雁門關逐漸廢棄,關城被毀。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陸享修復了古西陘關,又在關址以東5公里處新築了關城。此後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和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都對關城和附近的長城段進行過較大的修整。
在中國歷史上,雁門關一直是中原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線要塞,許多名將在這裡建立了不朽的功業。趙國李牧曾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萬餘騎。漢朝霍去病、衛青和李廣先後由雁門關出兵,北討匈奴。隋煬帝被困雁門關時,李世民獻策用疑兵之計退去了突厥軍隊。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貴族李克用攻克雁門關,奠定了後唐的基業。宋朝時,楊業和楊延昭父子都曾鎮守此關,與遼軍展開多次鏖戰。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公里。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 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開闢了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青石板鋪路,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雁門樓”,為重簷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迴廊。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門樓為楊六郎祠。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目前東西門樓都已被毀,北門也坍塌成了一處豁口。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門關兩側群峰挺拔,山勢陡峭,中間夾一小路盤旋曲折,穿城而過。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台、石獅子,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里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並建造了敵樓、烽火台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禦體系。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牆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它的東西兩端向北延伸後,最終與外長城相連在關城周圍和山下還有關署、東城兵盤、西城兵盤、點將台、六郎城、新廣武城、舊廣武城等六十多處明代遺址和遺跡,也都是雁門關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下個休息站後,小李在車上請我們吃了山西特產紅棗及核桃,都還不錯吃,山西地方貧瘠,特產並不多,他也說如果有喜歡的可以多多和他購買,其中有慶州的黃米,據說是當年慈禧太后最喜歡的貢品,我也稍微買了一點,算幫他做個業績。
大概下午五點左右,我們抵達了祁縣,我們不久便到了渠家大院。導遊說: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渠家大院,與祁縣喬家大院、長治申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莊園、太谷曹家大院同為山西晉商大院的代表,但知名度一直排在靠後的位置。
渠家是清代晉商的代表,同時也是祁縣的首富,在鼎盛時期祁縣城東幾乎所有的土地全是渠家的地產,有40多處院落,人稱“渠半城”,現開放的渠家大院是原渠氏家族眾多院落中的一個,是渠本翹的叔父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渠源潮、“旺財主”渠源湞、“金財主”渠源淦之一渠源潮的住宅,佔地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佢家大院為五進式穿堂院,外觀上如同一座小的城堡。建築格局在山西大院中獨具一格。渠家最為著名的人物是渠本翹,根據渠家的故事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片中反映了三晉源票號的經營以及渠源湞、渠本翹父子在思想、觀念上的激烈衝突。渠本翹光緒十一年(1885年)考取秀才,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解元,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為三甲第四名,一生之中集官、商、紳於一體,是山西民族工業的先行者,保礦運動中的愛國者,推動渠家步入鼎盛時期。
我們參觀這個院落由導覽員帶著我們一個院落一個院落的參觀,也跟我們解釋了晉商的歷史,在晉商大族中,有些家族興盛時間較長,子弟有前途者多,而有些家族則衰敗得快,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者重視家規家風,後者家規弛、家風差、敗家子弟也多。晉商家族有重學的一面,但他們具有以學保商,“學而優則商”的特點。晉商的興起,首先是明朝"開中製"政策的實施,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明代在《晉錄》裡的描述,廣為研究者所徵引:“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其次,山西礦產資源豐富,手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當時已初具規模,這又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晉商逐步走向輝煌;此外,由於晉南一帶地窄人稠,外出經商成為人們的謀生手段,晉中商人當時已遍及全國各地,曾流行這麼一句話:京師大賈數晉人。隨著商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維護自身的利益,晉商的商業組織開始出現。起初由資本雄厚的商人出資僱傭當地土商,共同經營、朋合營利成為較鬆散的商人群體,後來發展為東夥制,類似股份制,這是晉商的一大創舉,也是晉商能夠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為地方性集團組織的出現雖在明代,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則在清代,其重要標誌就是會館的設立。會館剛開始是為聯絡同鄉感情的,到後來發展成為維護同行或同鄉利益的組織。
 我們參觀完渠家大院後已經六點了,我們上了遊覽車前往世界遺產之一的平遙古城,導遊在車上說了晉商的文化,也推薦我們明天晚上去看"又見平遙秀",他說晉商能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便是重誠信,如孔祥熙是山西太谷縣人,台灣首富郭台銘祖籍是山西澤州人都是成功的晉商,而《又見平遙》這部劇,演出超級震撼,它講述了一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遙古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了分號王掌櫃的一條血脈七年過後,趙東家本人連同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雖然票價250元,但絕對是值得看的,同團人也都有要去看,就去體驗一下吧。
大概七點左右我們抵達了平遙古城,我們拿著個人的小行李跟導遊上了電瓶車前往古城,我們今天和明天都住在平遙古城的洪善驛,平遙洪善驛君瀾別院在明清時乃專門為督察及巡撫大臣特設的驛站,慈禧太后西巡時曾下榻此處,並發出“壯哉此驛之繁華,不忍京城之遠望”的戚嘆。客棧位於平遙古城中心區域,雄立於縣衙景區西側,距古城最繁華的明清街僅200米,是一家集餐飲、住宿、度假、休閒、曲藝、商務、會議為一體的涉外民俗客棧,是山西省一家楹聯文化主題酒店,也是晉商大院建築風格的經典之作。
客棧整體建築氣勢恢宏、別具一格,飛簷斗拱,雕樑畫棟,內部曲欄迴廊、移步易景,前廳、後院、書房、繡樓等10個院落錯落有致,薈萃了晉商大院建築的諸多樣式和風格;客棧裝飾則精雕細琢、典雅精緻,美輪美奐的木雕和磚刻展現在客棧的各個角落,將歷史文化、建築文化、旅遊文化、民俗文化與地方飲食文化完美融合為一體,與氣韻恢弘的古城風貌交映生輝,置身其中,猶如穿越到明清時期,盡情回味晉商文化的無窮魅力。
我們晚餐在飯店的餐廳吃飯,吃完飯後導遊帶我們去逛平遙古城的明清一條街。
明清一條街(南大街)位於平遙古城中軸線上,這裡集中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店鋪遺跡,是古城最重要、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之一,鮮明地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在這條400餘米長的古街上,緊密連綴著78處古店鋪,包括票號、錢莊、當舖、藥舖、肉舖、煙店、雜貨舖、綢緞莊等等,幾乎包容了當時商業的所有行當,這街上也有很多酒吧、按摩店等,由於今天是星期六,逛街的人很多,歌舞喧嘩,甚囂塵上,我和小林逛街時做了足浴和按摩,一個人30元也不算貴,也買了一些飲料,特產回酒店吃,直到11點左右才休息。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