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名人之城,聖人之都

2019年11月14日,一早起來發現濟南的天氣有點涼涼的,到樓下吃自助餐,碰到淑英夫妻便一起用餐,同時聊了下近況,同事分別多年,還能再次巧遇一起出遊,想當難得的機緣。
八點多我們上遊覽車開始今天的旅遊,小侯說來到濟南就要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他要我們準備一個空的水瓶,去接黑虎泉的泉水,當地人習慣直接生飲,但怕我們水土不服,建議我們接水回去在飯店燒開用來泡茶,喝起來特別甘甜,也不知道是不是如此,但我們還是都有被接水的容器,我們第一個遊覽的地方便是黑虎泉。
黑虎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於"黑虎泉泉群"之首。位於濟南黑虎泉路下環城公園南隅的護城河南岸。黑虎泉在濟南泉水中是最有氣勢的,巨大的泉水從三個石雕獸頭中噴射而出,在水池中激起層層雪白的水花,動人心魄,令觀者無不驚歎,夜色中遠遠聞聽更是聲如虎吼。因其聲、色特點而得名。黑虎泉泉源處於懸崖下一深3公尺、高2公尺、寬1.7公尺的深邃天然洞穴之中。水清澈見底,寒氣襲人。洞口由青石壘砌,內有巨石盤曲伏臥,上生苔蘚,猶如猛虎深藏。泉水從巨石下湧出,湍擊岩石,發出震天的鳴響。夜半朔風吹入石隙裂縫,驚人的吼聲在洞中回蕩,酷似虎嘯,故以名之。黑虎泉最大湧量一日可達4.1萬立方公尺,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諸泉中居於第二位。水自洞中通過暗道由標高27.88公尺的石雕獸頭口中噴出,形似瀑布,然後瀉入長約13公尺、寬9公尺的石砌方池中。此獸名曰霸下,傳說爲龍王之六子,性好喜水,常棲水邊。池口獸頭清末僅爲一個,後來於西元1931年整治泉池時建爲三個。池內泉水清澈如鏡,池北爲一水閘,標高6.93公尺,水漫流形成水簾,流入護城河中。
20分鐘後我們已到了這個景點,黑虎泉在濟南市歷下區趵突泉街道濟南環城公園(東南護城河外側),隔河北與解放閣相對,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石皤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黑虎泉泉群的主泉列入2004年4月評選的新七十二名泉中。該泉群沿南護城河兩岸分佈,東起解放閣,向西延伸約700米,共有14處泉池,為濟南第二大泉群。 黑虎泉一名最早見於金代《名泉碑》,歷城志亦載黑虎泉自“崖下水出,彙為一池,汩汩有聲,流入城壕,其清可鑑眉須。”關於其名來源有多種說法,較為普遍的說法認為泉源出於懸崖下深凹的洞穴,中有一巨石盤曲伏臥,因遍生苔蘚而顯蒼黑,狀如猛虎深藏,泉水從巨石下湧出,激湍撞擊,水聲轟鳴,狀若虎嘯,再加上每逢夜半風撲洞中,伴隨泉水噴湧更壯其聲,故稱黑虎泉。明代嘉靖年間曾在洞穴上方建有黑虎廟,後頹圮,清代修砌石池時改以石雕虎頭引水。1931年8月泉池再次擴建,除擴大、加深外四周砌以石壁及短牆,並增為三個虎頭噴水。1985年在環城公園整修時又增設了觀賞泉水的亭台,供遊人憑欄賞看泉湧及周邊景色。該泉泉水標高27.88米,泉水從高2米、寬1.5米、深3米的洞穴岩孔中湧出,繼而從並列的三個石雕虎頭中噴入長13米、寬9米的石砌方池,最後通過池北岸的水閘瀉入護城河,形成一道蔚為壯觀的白色水簾,在濟南七十二名泉中其湧水量僅次趵突泉,其噴湧狀態與趵突泉同為反映濟南地下水位變化的晴雨表。
我們跟著小侯的帶領下走過橋到附近風景優美的地方拍了不少照片,接著來到有名的黑虎泉旁,當地很多濟南人都拿了水瓶裝這清澈的泉水,甚至有很多人直接生飲,我們也裝了一些黑虎泉的泉水,停了半個小時後我們上車前往芙蓉街。
芙蓉街是一條泉城濟南特色的老街以及小吃街。位於濟南市中心,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因街上有一名泉——芙蓉泉而得名。芙蓉街北起西花牆子街南口,南與泉城路相連。東鄰馬市街,通起鳳橋街、翔鳳巷和芙蓉巷,西鄰玉環泉街,通省府東街。瀝青路面,全長432米,寬4.6米。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小吃,無需門票,四季皆宜,全天開放。 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熱鬧的。無數的小商小販,在路兩邊各據一攤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滿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斷。相比於大多數寂寂無聲的老街,這芙蓉老街充滿了商業活力。現在的芙蓉街,以小吃聞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來芙蓉街是衝著它的小吃來的。許多逛街購物的人餓了累了都會來這裡吃飯,幾塊錢就可以混個飽肚。腳下是青石板的路面,眼中是路邊一個個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販的吆喝。傍著繁華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熱鬧,但這熱鬧是輕鬆的,是市井的,是鍋碗瓢勺叮叮噹噹的熱鬧。不久我們穿過熱鬧的芙蓉老街來到曲水亭街,曲水亭街在北魏時,當地士大夫已經在鄰近建曲水流杯池,即是王府池子。舊社會,每逢三月三,文人雅士聚首水邊洗濯運氣,設宴暢飲美酒,托盤放“流杯池”水上漂流而下。托盤停處,河邊人必要一飲而盡,並吟詩娛賓,或被罰酒過去此等盛會止於清未民初。鄰近還有珍珠泉及其周邊最初為元代濟南府知事張榮的宅邸,明代則為朱見潾的德王府。據《歷城縣誌》記載:府內"泉眼以數十計",其中濯纓湖"廣數十廟,蓄魚無數"。1639年,濟南被清軍占領,德王府被毀。1667年,山東巡撫周有德將原德王府重建為巡撫衙門,直至1937年日軍占領濟南前均為山東省府所在地。1979年12月起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駐地,辦公區域與觀光區域隔開,市民可購票入內遊覽。清巡撫院署大堂於1979年9月被公布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大院則於2007年公布為濟南市文物保護單位。
穿過曲水亭街我們便來到大明湖南岸了,大明湖在濟南舊城北部,現在的市區中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另外兩處名勝趵突泉及千佛山 。其占地面積81萬平方米,湖水面積約46萬平方米,約佔舊城的三分之一。
大明湖公園大門有郭沫若手書“大明湖”匾額,門首一副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起初大明湖範圍很大,南至濯纓湖,北通鵲山湖。西晉永嘉年間,分割大湖,基本規模延續至今。大明湖湖水面積46公頃,水平均深度為3米。水源來自城區珍珠和王府池附近的泉群,然後由北水門流入小清河,向東注入渤海湖底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易下泄,再加排水系統合理,便形成了“霪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清代乾隆志書《歷城縣志·山水考四》所載: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夏挹荷浪,春色揚煙,蕩舟其中,如游香國,簫鼓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明湖泛舟為元、明時的濟南八景岸上翠柳垂蔭,湖中碧波映荷,輕舟爭渡,遊舫徐行;樓台亭榭,隱現蔥蘢之間,景色宜人。義大利傳教士馬可·波羅在《中國遊記》中寫大明湖:“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清朝劉鶚在《老殘遊記》,作家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均寫到大明湖美景。
歷史悠久的大明湖的人文景觀也是極為著名多處建築景觀是為紀念古人政績、行踪而修建,如歷下亭、月下亭、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匯波樓、南豐祠、遐園、稼軒祠等,引得歷代文人前來憑弔、吟詠。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時期的元好問、張養浩,明代李攀龍、王像春,清代王士禎、蒲松齡等都曾為大明湖留下膾炙人口的文章,詩詞,乾隆皇帝更鐘愛此湖,相傳他和還珠格格紫薇的母親夏雨荷便是在此認識的。
我們在大明湖遊覽的時間大概半個多小時,湖上有畫舫可以遊覽湖中各景點,一人也只要十元,但因為時間不夠,我們十點半還要到百花洲聽曲藝秀,所以也沒辦法搭畫舫遊湖,在湖畔走走,感受文人墨客的風采,也算不枉此行了。
我們遊玩景色優美的大明湖後,來到對面的百花洲。百花洲,很多濟南市民並不陌生。珍珠泉群之水,經過曲折的玉帶河,纏纏綿綿匯入此地,再穿過鵲華橋潺潺流入大明湖,是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韻味的集中承載地段。這些老街巷在歷史的年輪裡,還更添一股歷史的風韻。
「曲山藝海」的主人,非常熱愛中國曲藝,精通中國相聲,身居「曲山藝海」看得多了自然欣賞水平就高,一個相聲新人到濟南一張嘴,濟南觀眾就知道他幾斤幾兩,一般演員想得到濟南觀眾的認可和好評,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才有了「北京學藝,天津練活兒,濟南踢門檻兒」等流傳了幾十年的老話。說白了,你只要得到了濟南觀眾的認可,你在曲藝界、相聲行就能火了。
「閒言碎語莫要說,表一表芙蓉館的演員真叫棒」。明府芙蓉館大師雲集如被稱為「中國快板王」的表演藝術家王文喜便長駐於此表演。王文喜先生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快板大師王鳳山先生的次子,四歲跟隨父親在濟南西市場「落地」演出。繼承了王派快板的表演風格,同時很多業內人士讚譽他快板的表演技巧為「快板雜技」。
我們在百花州聽完曲藝秀便去濟南的餐廳用餐,餐後還要拉車兩個小時前往曲阜,小侯先讓我們在車上休息一下,快到曲阜時跟我們說了孔子的事蹟。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其十六世祖是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微仲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十一世祖弗父禪讓給弟宋厲公曾為宋國上大夫,七世祖孔父嘉是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避災逃到魯國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娶了十八歲的顏徵在,由於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婚姻)魯襄公廿二年西元前551生孔丘,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字仲尼。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而孔子,名“丘”,即是來源於此的說法。而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據中國度量衡條,西周一尺約19.1公分,八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以魯尺當遵循週禮而言,則《孔子世家》所載之九尺六寸,當為186公分。)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没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的母親在他 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 、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後做司空,再升為大司寇,期間行攝相事。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在此事件中“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策劃實施“ 隳三都 ”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後沒能圍攻孟孫氏郕邑,功敗垂成。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使魯定公不問朝政,並讓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間在道德與政策上的分歧難以彌合,最終孔子去魯適衞。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孔子到了衞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衞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衞國。拜見衞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裏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衞國 。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壬子,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西元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一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歷 3月9日,格里歷 3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大概三點左右,我們來到了曲阜,曲阜雖是個小縣城,但因有孔廟、孔府、及孔林等世界遺產,所以吸引來不少海內外遊客,我們曲阜有兩個行程,一是遊孔府,二是乘馬車遊古城,最後會在曲阜的酒樓享用孔府宴才會回今天要住宿的泰安市。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孔子死後,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子後裔被封衍聖公,住宅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後裔一直是孔廟東邊,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築不斷擴大,是中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孔府佔地約7.4公頃,有古建築480間,分前後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佈局。
孔府大門,為間五檁懸山式建築,匾書“聖府二字”,為明朝嚴嵩所書。門兩邊有對聯一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聯概括出千百年來“聖人家”的氣派。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設六廳,在二門以內兩側,分別為管勾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公共管理孔府事務。明代建築,共五間深三間,寬敞大方,為當年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之處。
孔府佔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佈局:東路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孔府花園從李東陽、嚴嵩到乾隆皇帝,前後3次大修,其間還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園越修越大,佔地10餘畝。其中有山、水、林、曲橋、花塢、水榭、噴泉,還有水中石島、乘涼的花廳、敬花神的石壇、賞月的涼台、焚香讀書的壇屋。園內還有一株近幾年400年的“五君子柏”,一樹五枝,中生一株槐樹,因此又名“五柏抱槐”,有詩曰:五幹同枝葉,凌凌可耐冬。聲疑喧虎豹,形欲化虯龍。曲徑陰遮暑,高槐翠減濃。天然君子質,合傲岱岩松。
小侯帶著我們逛孔府,跟我們解說了魯壁藏書的故事,魯壁藏書源於西元前221年,秦王統一六國之後焚書坑儒,孔子第九代孫孔鮒將書藏於故宅牆壁內,直至西元前154年,魯恭王在擴建王宮時,才從牆裡發現了《尚書》、《論語》、《孝經》等,使古籍重見天日。另外我們參觀孔府時也有看到孔府大戲的演出,一個小時後,我們才離開孔府搭上馬車遊這古意盎然的古城。
曲阜,古為魯國國都,孔子故里,被譽為“東方聖城”、“東方耶路撒冷”地處山東省西南部,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臨鄒城,北望泰山,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曲阜”之名最早見于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
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于故地曲阜,立國為“魯”我們搭上馬車遊故魯國都城相當難得的體驗,我們參觀了明城牆的遺跡和萬仞宮牆。
曲阜正南門清乾隆帝御筆 "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是孔廟建築體系中的最南邊的正門。一般以城牆的形式體現。其名字的出處來源於《論語 ·子張第十九》: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其大意是說叔孫武叔在朝上對大臣們說:“子貢比孔子的學問還要淵博。”子服景伯告訴了子貢。子貢說:“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這道牆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裡面的房舍有多好看。老師的牆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於八尺),只有找到了門,走進去,才能看到牆內雄偉的建築。可惜能找到門的人畢竟很少,所以叔孫大夫這樣評價老師的學問,不也是很正常嗎?”故此後世多以“賜牆及肩”作為自認才疏學淺的自謙之語,又以“萬仞宮牆”來形容孔子學問淵博,藉此讚揚孔子崇高的思想。
曲阜孔廟建於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四七八年)又稱闕里至聖廟,建築雄偉,多次整修,為中國最古老的宮殿式建築,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同為中國三大建築群,曲阜孔廟擴大至現有規模,始於宋代,今日之佈局則是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後形成的。廟宇總面積約327.5畝(合13萬平方米),呈狹長方形,南北長約1100米,建築模仿皇宮規制,沿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廟內共有九進院落,包括五殿、一閣、一坦、兩廡、兩堂、十七座碑亭,總共480間,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金代的一座碑亭,其後元、明、清、民國各代建築皆有。孔廟四周,有高墻環繞,配以門坊角樓,院內紅墻黃瓦,雕樑畫棟,古木參天。孔廟最南緊鄰曲阜縣城南門,作欞星門為正門。欞星門內,以紅墻區隔南北,正中闢門,經聖時門、弘道門,組成三進院落,均為空擴庭院,松柏森森。其中弘道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時為孔廟正門,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根據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欽定其為“弘道門”再北自大中門起、同文門、奎文閣和十三御碑亭。之後從大聖門開始分為三路建築群,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中路建築群(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殿、兩廡等),祭祀孔子祖先的東路建築群(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祠、家廟等)和祭祀孔子父母的西路建築群(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可惜時間晚了,已經休園了,因此無法參觀。
最後我們又搭上馬車回到曲阜城,我們今天便在曲阜城內孔府大酒樓享用孔府宴。
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9月28日,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不但以儒學影響中國文化,並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等飲食觀點,做為孔府宴的基礎。第一道上的便是六藝冷菜,禮是金錢牛腱、樂為涼拌海蜇、射是糟滷鴨舌、御是原汁海螺凍、書指苦菊貝裙、數為香芹菜苗。第二道麒麟御書 ,魚鱗片片豎立來自孔子降世的傳奇,據說孔子誕生前,有麒麟嘴叼玉石出現在院子裡,玉石加有文字:「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意即孔子非凡人,雖無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於是孔子的母親顏氏繫絲線於麒麟犄角,後世將麒麟送子視為吉兆。為了表現麒麟之貌,特選帶鱗鯛魚連皮切塊油炸,令魚鱗片片豎立,酥脆可口。而後便有一道菜是魯壁藏書,從頭到尾只見線麵不見蝦子的蠶絲蝦,為魯壁藏書做了詮釋。還有一道尼山踏青,居然有與前考試院院長孔德成有關,據說,幾年前孔德成以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赴尼山祭祖,同行學者以菜豆腐比喻尼山的翠綠青草,順勢將此菜定名為「尼山踏青」,成為孔府宴的新菜品,由此亦可見孔府宴的博大精深,最後甜點則是詩禮銀杏本是滿滿一大盤糖煮銀杏,如今卻改成了水梨冰糖燉銀杏,這些菜餚滿樣都充滿著典故,讓我們大快朵頤之際還能了解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和其含義。
在吃完晚餐後我們前往今天要住宿的泰安市,這裡到泰安也要大概90分鐘的車程,我們在車上欣賞古城曲阜的迷人夜景,不久車子上了高速公路,我們也小憩了一下,大概八點半抵達泰安飯店,我們的飯店還不錯,房間有浴缸可以泡澡,因為明天要上泰山需陪養體力,所了泡了澡,九點多休息。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