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五嶽泰山,唯我獨尊

2019年11月15日在泰安飯店醒來,打開窗到便看到雄偉的山峰,那便是五嶽群山中的東嶽泰山了,我曾到過華山,上過嵩山少林寺,去過衡山的七十二群峰的嶽鹿山,今年去過三月恆山腳下的懸空寺,再加上眼前這座東嶽泰山,中國有名的五嶽我便都涉足了。雖然我不一定能夠攻頂,但也算一償宿願了。
我們雖然住在泰安了,東嶽泰山也在我們眼前,但離我們要登泰山的路還要將近一個小時, 所以我們今天7點40分辨要離開飯店了,6點半左右去吃了早餐,泰安藍海御華酒店的早餐也很豐盛,還有提供酒類飲料可以拿,但因為等一下將是爬山的行程,所以也沒有敢喝。
七點四十分我們上了遊覽車開始今天的行程,小候和我們介紹泰山的歷史。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於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於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里。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45米。相對高差約1300米。泰山約形成於3000萬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區域地層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各種片麻岩等幾種古老岩石構成,距今約24-25億年,屬於太古岩類。魯西地區(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帶海漕,造山運動使沉降帶上的岩層褶隆起為古陸,形成規模巨大的山系,經歷長達20億年風化剝蝕,地勢逐漸平緩。成於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於太平洋板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和俯衝,泰山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褶皺和斷裂。在頻繁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快速抬升,距今約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輪廓基本成型。泰山因其高度,氣候也呈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則多雲霧繚繞的天氣,年均降水量為1132mm,山下只750mm。
泰山植被覆蓋率達80%,山麓上依次可見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 72科433種山下為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故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齊國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佈、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餘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門1460米,玉皇頂1545米,層層迭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歷經幾千年文化積澱,泰山上存有許多人文景觀。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中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相傳遠古時代就有72位首領來此巡狩祭祀。自秦代以來中國古代有12位帝王來此封禪朝拜。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一說漢武帝八登泰山,驚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唐中宗李治和武則天、宋真宗都曾於泰山封禪。在泰山封禪祭祀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被人認為凡是異姓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所謂 “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台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所以漢代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禪篇》中說:“王者異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該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除此之外數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被融入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等文化因素,構成了龐大的泰山美學文化。
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詩歌“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决眦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是千古佳句。”
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封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雙遺產之一

一個多小時後我們來到了泰山西北麓,我們換成了小巴欣賞美景,是條現代化的登山線路,此路沿途景點主要有:桃花峪、彩石溪(彩石溪票價20元) 、桃花源等,此路線以自然風光為主,被稱為“秀區”。 秋日桃花源的秋色,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七彩绚麗,斑瀾多姿,層次分明,深沉厚重。立體的質感,體現出秋天豐碩的底韻,飽滿生命敦厚的質量。在慢慢賞美景下我們到了從桃花源索道站,從這兒我們要再換一次纜車才能到達山頂。
從桃花源索道站換索道上山大概20鐘,我和領隊小邱一台車,慢慢地欣賞了彌息迷佳瞬間變化的山景,偶爾雲霧飄來,讓我們感覺如入十里霧中,有仙山的感覺。
我們到下了索道,慢慢地走到南天門賓館,也十點了,泰山的景點多,我又爬得慢,小侯規定我們十點五十分要在這集合下山,只剩五十分我真的無法攻到玉皇頂,就能爬多少算多少吧。
首先我來到了天街,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街市。天街位於岱頂,西起南天門,東止碧霞祠,全長0.6公里這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商舖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風俗,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台階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古代的香客,現在的遊人都對這條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天街上佈滿了賓館、飯店、商舖。據記載,天街從清代就開始繁華,當時的一些店鋪老闆用實物作為招牌,有笊籬家、葫蘆家、雙鬥家等等;這些店規模大點的有五、六間房,小的僅一、二間,白天賣香火元寶,晚上供香客住宿。天街石坊向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後改建的仿古建築,街南面築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遊客憑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的。
在天街可以看到南天門的索道和有名的泰山十八盤,泰山十八盤在對鬆山北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西岩有清道光年間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坊址東為大龍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前為新盤口。明萬曆年間,參政呂坤跨澗建渡天橋,並順龍峪上源修新盤道,直達碧霞祠南神門,登岱頂者上下甚為方便新盤口北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昇仙坊,由十八盤相連南天門恰處於谷口,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仰視天門,盤路陡絕,似雲梯倒掛。石壁谷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谷”、“天門雲梯”、“如登天際”諸刻。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十八盤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泰山風景區內。從對松山谷底至南天門的一般山路叫「十八盤」。全程79盤,共計1633級,前393級稱慢十八盤;中767級為不緊不慢十八盤;後473級為緊十八盤。,是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
在這兒也可以遠眺泰山主峰玉皇頂,風景也是很漂亮的。
在天街休息一下後我繼續向前走了段階梯來到碧霞祠。
碧霞祠位於岱頂天街與大觀峰之間,主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對婦女幼童的庇祐特別靈驗。碧霞祠始建於西元1009年,壁上刻「萬代瞻仰」四字,蒼勁有力,建築巍峨氣派,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築規模和銅造鑄件,建築主體則屬於清代中晚期風格。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登山路線由東、西神門進入,神門上建有閣樓,旁有鐘鼓樓。進入大山門,正門上匾額豎寫「碧霞祠」三個金色大字,正殿香亭供奉明代萬曆年間鑄造的碧霞元君銅像,而正殿東西為配殿,鐵瓦覆蓋,分別供奉眼光神、送生娘娘。碧霞祠建築佈局周密,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南低北高,層層遞進,是中國高山古代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
碧霞祠在上還有一段陡坡,上去便是唐摩崖,唐摩崖,刻於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為唐玄宗李隆基封襌泰山後所制。銘文刻於岱頂大觀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厘米,寛530厘米。現存銘文1008字。(包括標題“纪泰山銘”和“御制御書”),字徑25厘米,隸書。額高395厘米,題“纪泰銘”,2行4字,字徑56厘米,隸書。銘文為玄宗李隆基撰書,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形制狀觀,文辭雅馴,為漢以來碑碣之最。其書法道勁婉潤,端端渾厚,為隸書造成一种新面目,透露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在上便有五嶽獨尊的石刻,“五嶽獨尊”景觀石群,位於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海拔1545米。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嶽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玉構題書,摩崖高210厘米,寬65厘米,大字徑55x42厘米。在其左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五嶽獨尊”歷來被視為顯示泰山崇高地位的標誌性讚語。新版人民幣五元幣的背面,就是此圖案。
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為泰山絕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始建年代現已不可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東亭可望“旭日東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兩大泰山奇觀。玉皇廟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此地是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證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玉皇頂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現在玉皇頂已成為登泰山觀看日出的絕佳地,是人們登高望遠憑眺祖國大好河山的地方 。
因為我腳程比較慢,爬到碧霞祠已快10點40分了,便慢慢下山唐摩崖和玉皇頂便沒有在上去了,好在夥伴有上去也分享了一些的照片,讓我一解遺珠之憾,10點50分慢慢地走到桃花源索道再搭纜車換景區巴士慢回停車場搭遊覽車結束今天東嶽泰山的行程。
中午我們便在泰安市區用午餐,其中有一道特色的山東煎餅,傳統特色麵食。現代煎餅製作方法的創制年代難以考證,但“煎餅”一詞的使用山東煎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傳孟姜哭長城,所帶食物即煎餅。清代蒲松齡《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 ,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
另傳說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鍋灶盡失,而將士飢餓困乏,又不能造飯,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玉米麵(應該為其他穀類,三國時期玉米還未從美洲引入中國)為漿,將金(銅鑼)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做食,但銅鑼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製成鑼狀的煎餅烙。從此煎餅在沂蒙乃至山東大地上流傳至今。煎餅的吃法,一般都要用煎餅卷豆腐,卷海帶絲,卷肉絲,卷油條,以及卷其他各種各樣菜餚。只要你能想到的,大概都可以捲進去。最經典、最普遍的吃法,當屬煎餅卷大蔥了。拿一大塊煎餅對折幾下,放上大蔥,抹上辣的豆瓣醬或麵醬,鮮嫩、水靈、味道十足。泰山人常卷小豆腐、山野菜、鹹魚吃!煎餅是魯西南地區的主食之一,長期以來備受人們喜愛,煎餅中間加入韭菜、白菜、小黄瓜、胡蘿蔔、等蔬菜,配以整辣椒、胡椒、孜然、粉條等佐料上鍋騰熟,即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菜煎餅。上市者多以熏豆腐為佳餚飲酒,佐餐。
在用完午餐後我們要搭車前往齊國的國都淄博,從這兒出發約需三個半小時的車程,我們在車上稍微休息一下,導遊也在車上賣了一些如阿膠、核桃、紅棗等、海苔等土特產! 因為高速公路上出了些小狀況,我們到淄博現改稱為臨淄,因為臨近淄水而得名,已經五點多了,預計參觀的蹴躅博物館己經關門了,所以我們改成明早再去參觀。我們直接回今晚入住的萬豪酒店,把行李放到房間後休息一下,五點半下用餐,用完餐後又到附近逛了一下才休息!今天和昨天一樣都有浴缸可以泡澡,大概九點多便休息了。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