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神祕地下軍團的傳奇(下)


2010年1月27日上午11點左右,,在兵馬俑博物館解說員黃小姐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了兵馬俑博物館的1號坑參觀,一進入便被壯觀的景象所吸引,黃小姐解釋著:「兵馬俑博物館有三個坑,方位南一北二各自獨立,互不相通,是一組模擬軍事序列,旨在拱衛地下皇城的御林軍,從各坑的結構與兵馬俑的裝備情況判斷,一號坑象徵由戰車和步兵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則是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是統領一號及二號坑的軍事指揮所。」

兵馬俑一號坑在南方,坑體東西長230公尺,南北寬62公尺,面積14260平方公尺,分成長廊和11條過洞,裡面列著6000多個陶質武士和車馬俑,每個陶俑最高的1米92,最矮的1米74,平均高度1米8,千人千面,表情各不相同。組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軍陣場面。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看到這些陶俑整個震驚了,法國總理席哈克在參觀後更說:「世界上有7大奇蹟,兵馬俑坑的發現是世界第八奇蹟了。沒有看過金字塔不算到過埃及,沒有看過兵馬俑不算來過中國。」甚至連丹麥女王馬格莉特,美國總統柯林頓都為這個奇景而讚嘆驚呼過。

黃小姐也跟我們解釋了整個軍陣的配置,在坑道的東邊是三列橫隊的步兵俑,每列68人,皆身穿無甲戰袍,手持強弩,是整個軍陣的先鋒,首尾各有一個投戴板冠的軍吏俑是各列的指揮官。軍陣的西邊是與前鋒相同的三列步兵俑,其中兩列朝前,一列向後皆為身穿鎧甲的重裝弩兵,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的南北兩側也各有兩隊弩兵,每隊184人,前半部為無甲輕裝,後半部多為鎧甲重兵,少數帶有配劍,是為側翼,每個側翼部隊幾乎達到了三個聯隊的規模。所謂:「有鋒有衛,敵人必走。」前鋒後衛側翼包圍中的是主力部隊,由38列縱隊組成的車兵及步兵,單兵的武器配置以戈、矛、鈹、戟等長於刺殺的兵器為主,同時配置有相當數量的弩兵,其戰鬥隊型既有能獨立作戰的步兵,也有能混合作戰的組合。

在參觀這為數壯觀的一號坑時,黃小姐跟我們說了:「兵馬俑坑中有些地方明顯有被燒過的痕跡,推測可能是楚霸王項羽入關中時把這燒掉的,其用意是要讓秦始皇在地下也不得安寧。但是並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項羽曾經發現過這個俑坑。」我認為也許不應該把所有的原罪都歸給項羽。畢竟成王敗寇,新一代的帝王常常把前朝的君主羅織罪名,這是中國史官的悲哀吧。

我也發現了所有的主力部隊都是面朝東方,問了黃小姐,黃小姐說:「部對面朝東方有兩個因素,一是東方為日出的地方,象徵著秦國的兵力如旭日東昇,永恆不墜。另外一層意思是秦始皇雖然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但還是怕六國後人報復,所以安排成這樣來恫嚇六國的。」

接著我們把握時間前往參觀2號坑,2號坑位於1號坑東端北側20公尺處,占地6000平方公尺,被區隔成各自獨立又互有聯繫的四個部分,是由車兵、步兵、騎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這裡估計有1000個陶俑,車馬和鞍馬500多匹,它東面凸出的唯一 小方陣,由334個弩兵組成,南部為64乘戰車組成的方陣,每排有8輛戰車,共分為8排,每輛戰車上有2-4名的士兵,中部為19輛戰車和隨車徒手兵俑,北部有戰車六乘,鞍馬和騎兵124個組成騎兵陣,也都面朝東方,就兵種、陣容、造型和姿態方面,都比1號坑來的豐富和精彩,但目前都被用黃布蓋起來,因為怕裡面的彩色陶俑像1號坑一樣氧化掉了,所以中央決定,在沒有更好的保護方法之前先不要開挖出來。

在參觀完二號坑號,黃小姐讓我們先去上了洗手間,兵馬俑博物館內有賣兵馬俑的相關書籍 ,如果買了書還可以拿給當初發現兵馬俑的楊先生簽名留念,相當有紀念的價值,每套100元,當地人有對聯云:「翻身要靠共產黨。」「致富全因秦始皇。」而横批則是:「感謝老楊。」但因為我家中已經有了相關書籍了,所以沒有買。不久候我們轉回二號坑的另一邊參觀。

2號坑的另外一邊有幾個展示櫃展示著兵馬俑坑拿上來的陶俑,包括騎兵俑,跪射俑、將軍俑、士兵俑、立射俑等,這些陶俑也曾經來台灣展覽過,其中有一個彩繪綠面的跪射俑最為讓世人所驚嘆。這個在2號坑出土的跪射俑整個俑均施以彩繪,面部的綠色彩繪尤其完整,眼睛黑白分明,黑褐色的頭髮配上紅色髮帶,黑褐色的漆皮甲,紅色的甲帶;領部及袖口為藍色,白色的戰袍,從右大腿處可以看出第二層戰袍為藍色,長褲者為綠色。從側面看,整個跪射俑像極了陝西省的地圖,所以也是陝西旅遊局的最佳代言人了。

在看完2號坑後,我們走出來到外面的空地,黃小姐說:「這是兵馬俑4號坑的位子,但是這裡並沒有發現任何的陶俑,有學者認為這是還沒有建成的中軍,因為具漢書記載,驪山王陵還沒完工時,秦末起義軍周章部隊便已經打到這附近了,所以四號坑來不及完成。」

最後黃小姐帶我們參觀的是屬於中軍的3號坑,與一號及二號坑來比,三號坑只有520平方公尺,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明顯的小了許多,它的平面成不規則的凹字型,東邊有一斜坡們道,俑坑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區與區之間有長廊相連,南北兩區的入口處有門楣,上面還有紐形帶柄銅環,表示這以前掛有門簾。這兒出現的兵器都是儀衛兵性質的銅弋和一號及二號坑實戰兵器不同,因此推測這應該是中軍帳。俑坑南區呈土自行的廂房,有前廊、甬道及前室後室組成,應該是將軍們休息議是的地方,中區出土了駟馬戰車一輛,步兵俑4個,可看出其為高級將吏。北區是一長方形大廳,有22個鎧甲武士俑及一些動物骨骼和兩根鹿角。專家推測可能為行前占卜吉凶用的。

在我們參觀完這兵馬俑博物館後,已經快一點了,小蘭來帶我們慢慢走出去,由這兒走到停車場大概要半個小時,中途小蘭在附近的商家買了當地特產的水果石榴給我們吃,在前往餐廳用餐的途中我們經過了秦始皇的驪山王陵,當年秦始皇選擇在此築陵的原因便是因為驪山北面多黃金,南面有美玉,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宣太后、秦昭王、秦襄王的陵墓都在驪山的西麓,在戰國後期驪山一帶已成為秦國宗族的墓地,因此才會把皇陵選在這一帶的。目前這一帶出土了很多秦始皇的陪葬坑,包括百戲俑、石鎧甲、珍奇異獸坑、曲尺形馬廄坑等,專家估計秦始皇陵至少有53平方公里,但因為還沒有確實證據,誰也不敢斷言,真正的秦始皇陵有多大,也許只有秦始皇贏政自己才知道吧。

在經過秦始皇陵前,小蘭特別要司機把車開慢一點讓我們可以好好欣賞這驪山陵,我想起了一首關於秦始皇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鈌浮雲,諸侯盡西來。神威自奮武,大略展雄才;收金鑄金人,函古正東開。魂斷會稽嶺,馳騁瑯琊台。」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