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千年古城風華再現


2010年1月31日是我們在西安旅遊的倒數第二天了,我們今天和明天上午都要參觀西安市區的一些景點,所以大概都八點半出發就行了,早上在餐廳用了早餐,和辛領隊聊了一下,辛領隊住在中和的南勢角,他說明天晚上會送我回家,不用麻煩弟弟來接我了,我也很謝謝他這些天來對我的照顧,他真的是我這幾次出國碰到的最好領隊了,他說以後有便宜的團體會跟我說,如果時間和金錢許可的話,真想再和他一起出遊。

八點半左右我們上了車開始今天的西安市區巡禮,第一站便是有中華文化瑰寶之稱的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位於古都西安大雁塔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由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組成,占地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豐富。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了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其中青銅器、陶俑、金銀器和唐墓壁畫等文物,多為巧奪天工之瑰寶。

飯店到那兒也大概十分鐘車程而已,到了那兒博物館還沒開門,但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買票了,小蘭要我們先在附近拍照,她去排隊買票,9點左右她拿到了票,我們便進去參觀了。

這座博物館由我國著名女建築師張錦秋設計的,既反映了盛唐的建築風格和氣勢,又兼收並蓄傳統園林和民居的設計手法,整體採用黑、白、灰等淡雅的色調,創造了一個莊嚴、質樸、宏偉,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氛的現代空間環境。展覽廳是全館的主體部分,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整個陳列展線總長 1500米。2000多件文物皆是珍品基本陳列包括序言大廳、地方史陳列及中央廳,面積6000平文米。展出的2000多件文物,是從館藏的11.3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大部分屬於國家一、二、級文物,其中不少是剛剛從全省各地徵調來的精華,首次與觀眾見面。在各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墓壁畫真品展 ”。這些壁畫分別出土於50、70、80年代,來自武則天的次子章懷太子李賢和她的孫女李仙蕙等的墓中。我國歷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或是藝術價值,均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收藏了1000平方米左右,居全國各文博考古單位之首。基本陳列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為陝西地方史陳列廳,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部分,集中反映了從藍田猿人到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陝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西側為專題陳列廳,主要展出陝西有特點的歷史文化專題,如“絲綢之路”、“耀州瓷展覽”等。東側為歷史文化展覽廳,主要供中外文化交流,接待全國各省市的文化文物精品展覽。

小蘭的歷史相當好,她在歷史博物館內跟我們從最早發現的藍田猿人,到半坡文化的母系社會,周代的先祖后稷在這兒教人種植農業,周代的青銅器,石鼓文,秦始皇陵出土被壓在兵馬俑下又自動彈回的寶劍,漢代呂后的寶璽,漢代長安城的規模,在漢代帝王陵出土的文物,唐代的唐三彩及壁畫,她都瞭若指掌,跟我們如數家珍,大陸導遊的功力真的不容小覷。

在一個唐代長安城的解說牌前,小蘭和我們解釋了唐代長安城的規模。

長安在唐太宗擴建之後,其東西長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長六十七里,城高一丈八;若以今日尺度計算,東西相距有9.7公里,南北長8.2公里,城牆總長度35.8公里,高和寬各5公尺。皇城南北三里,東西五里。

唐代長安城的建設,是在考察了各種地形特徵,經過周密設計之後才施工的,布局異常整齊就成為它的基本特徵。其總布局是外城之中有內城。長安由外郭城、皇城、宮城三部分所組成,所有城牆均由夯土築成。其街道的布局是東西十四條大街,南北十一條大街;街道兩旁設有排水溝,並種植槐樹和榆樹做為行道樹,即岑參詩中提及的「青槐夾馳道」。全城中以朱雀大街最寬,今測定為155公尺。以朱雀大街為界,把長安城一分為二,街的東邊屬於萬年縣,西邊屬於長安縣。兩縣各領五十五坊;由於城的東南角有一直角曲折,萬年縣實領五十四坊。每一坊有四門。坊是整齊的長方型街廓,面積大小不一,普通的是東西950公尺,南北500公尺。坊的周圍有單層的磚牆,四面各有一門,門與門之間有通道,也有曲折的小巷。坊中住有人家,也有佛寺和道觀。每坊的管理人員設有兩位坊正、四位吏、八個夫役。在坊最開敞的地方設立街鼓做為信號之用,坊門規定朝開夕閉,居民晚上不能隨便外出。皇城又名子城,是政府機關所在地,有南北走向的街道七條,東西向五條。東邊有宗廟;西邊自社稷壇起,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隸屬尚書省、九寺、四監全櫛比而列。穿過此區後是一條由東而西的狹長形大廣場,足足有兩百多公尺寬,入朝的人全部在此下馬;這片廣場正是軍事上的緩衝地帶。皇城的東西南三面都有城牆,單單北面沒有;皇城沒有北牆,兩宮城卻有十公尺高的南牆,從皇城無法仰攻宮城。所以太宗和建成、元吉鬩牆之爭即玄武門之變,還有玄宗平韋氏之亂全由西內苑攻入宮城北面的玄武門,這才是入宮的捷徑。宮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與處理朝政的地方,由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組成。東宮是皇太子、掖庭宮是嬪妃居住的地方,和太極宮有相通的門。唐代長安城的宮殿有三組: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太極宮和大明宮均倚龍首原而立,稍不同的是大明宮在長安城北龍首原上,宮的南牆即外郭城的北牆,就像長安城突然長出一個頭一樣。太極殿是太極宮的正殿,是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的主要舞台。官員上朝時,一、二、三品的大員頭戴博山巾,身穿紫色大科綾羅圓領長袍,腰繫金帶,掛著金繡的魚袋,內裝魚形名牌,為入宮的憑證;四、五品的官員,身穿紅色小科綾羅圓領長袍,腰繫犀角帶,掛著銀繡的魚袋;至於穿綠的六、七品和穿青的八、九品還不夠上朝的位分。宮內五衛的衛士,夾道林立,全戴鶡冠,穿緋衫、絁裲、烏皮靴,各衛的人衣服所繡的花紋不同。皇帝戴通天冠,穿絳紗袍。

在兩個小時的參觀過程,讓我們了解了整個陜西的文化與歷史,而後我們前往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

西安碑林座落於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在這裏而得此名)。它於北宋二年(西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徵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裏,展示了聖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誌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蹟以及詩畫雙絕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佈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碑林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誌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碑林博物館收錄的明碑很多,小蘭首先帶我們看的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353釐米,寬103釐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時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遺物。另外刻于唐天寶四年(西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解並親自以隸書書寫的《石台孝經》,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與其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很相近,結構嚴謹,書法險勁,是值得珍視的書法名碑;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多寶塔感應碑》等,氣勢雄渾,蒼勁有力,是標準的“顏體”;柳公權的《大達法師玄秘塔碑》,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結構峻整,神足韻勝,是“柳體”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懷仁和尚從晉王羲之遺留的墨蹟中選集而成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則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書家懷素的《千字文》,筆意奔放,流利灑脫,為世所珍。草聖張緒的草書「肚痛帖。」也是聞名於世的少見佳作。此外,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聖作之碑》是瘦金體的代表。關帝詩竹碑在圖畫中藏有:「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畫中藏詩也屬一絕。若對書法有興趣這裡有一些拓本,字帖可以選購,雖然參觀碑林博物館需要自費70元,但看到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十分值得的。

參觀完碑林博物館後已12點左右了,我們結束上午的行程,前往德發長享用餃子宴。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