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中華民族的驕傲


2010年1月29日早上,西安天空才濛濛的亮,我們便起床到飯店的餐廳用了早餐,大概七點左右,西安人都還在夢鄉中,我們便上車準備要出發了,因為我們今天要到陝北去旅遊,路途有4百多公里,加上早上八點開始是西安的上班尖峰時間,相當容易塞車,所以我們要盡早出門。

在小巴上小蘭和我們解釋了一下今天的行程,不久進入南門西安市區了。小蘭說:「西安城牆共有13.7公里,是中國保存最好的城牆了,當年柯林頓來訪問時便是從南門進入的。我們的行程有一天會上西安的城牆,到時會好好跟我們解釋的。」因為早上還早,路上的行人三三兩兩的並不多,我們避開了塞車時段,不久出了北門,上了高速公路往北方開去了。

在經過于右任的故居三原縣後我們進入了耀洲市,這裡產的瓷器相當有名,宋代有很多著名的窯廠都在這附近,小蘭也跟我們解釋了陝西八大怪的第二怪「碗盆難分開」她說:「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耀州另外還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鄉,這裡有一個藥王山的石刻也是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

車子慢慢進入了陝北,沿途可以看見黃土山上有不少的窯洞,這是陜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帶的特色建築。當地人為了方便耕種和取水,於是在天然的山壁上挖洞居住。窯洞結構簡單,但選擇挖鑿窯洞的地方卻十分講究。窯洞必須在黏土上建造,才會牢固。窯洞居民會在洞壁上加鋪磚石,在洞外堆砌磚牆,使窯洞更加鞏固。窯洞與窯洞往往相連起來。如果地勢許可,也可在窯洞上再挖窯洞,以隧道相連,建成多層式的窯洞。窯洞設有灶台,窯洞居民可於洞內生火造飯,方便之餘,又可提高洞內氣溫,幫助他們度過寒冷的冬天。但在天氣炎熱時,窯洞居民便會走到洞外燒飯。

除了窯洞外我也發現這兒的房子建築,一般房子的屋頂大都為人字形,可是這裡的屋頂只是人字的一撇,相當有特色。問了小蘭,小蘭說我的觀察相當仔細,這兒的房子這樣建築是有其原因的,因為陝西乾旱少雨,年雨量不過六百毫米,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那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裏,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因此這房子半邊蓋也是陝西八大怪之一。

車子慢慢經過了以產煤和石油聞名於世的銅川縣來到了宜君,這裡有隋煬帝楊廣所修築的離宮玉華宮,唐朝李世民也把這當成避暑離宮,甚至後來的玄奘法師 也在這兒圓寂的,也是有名的景點,但由於今天的行程真的是太趕了,因此沒有辦法安排我們去參觀。

大概10點半,經過長途的車程後我們來到了陝西省的黃陵縣,我們要前往參觀的便是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衣冠塚,小蘭和我們解釋:「黃帝有很多的名字,有人說他是當地有熊氏的族長公孫軒轅,是神話中的傳說人物,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曾在涿鹿打敗了當時的酋長蚩尤,統一了中原,他發明的指南車,他的妻子嫘祖教人養蠶抽絲,製作衣服,他的大臣倉頡發明了結繩記事,對整個中華民族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因此歷朝歷代的君王都會在清明節這天來這兒祭拜黃帝的。」

我們到達橋山黃陵時,小蘭先去買了票,我們便在這附近拍照,但見此地群山環繞,沮水上結上了厚厚的冰層,我們進入祭拜黃帝的軒轅廟參拜,這兒有很多歷代帝王、名人留下的石碑,孫中山、蔣介石也都留下一些的遺跡,我們首先便到軒轅廟祭拜黃帝。軒轅廟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築,座落在廟院最北邊。它重建於明朝,後代屢有修繕之舉。 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近年來也部分整修過。人文初祖大殿佔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大殿屋頂為歇山頂,雕透花脊,屋面由灰佈板與筒瓦相扣覆蓋,簷部施勾頭滴水,前簷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簷當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簷下的欄額、平板枋為和璽彩繪、斗拱彩繪,兩側與兩側背面、內樑等處的彩繪,均精緻華麗,絢爛無比

正殿門楣上懸掛有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於1938年祭陵時所題“人文初祖”大匾,字體鐵畫銀勾,剛中藏秀,時間為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夏立。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供放著一尊巨大的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這尊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石拓片為藍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放大刻製而成 。黃帝浮雕像為全身像。石料採用陝西富平墨玉,高3.6米,寬3.3米,重11噸,浮雕軒轅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在軒轅殿兩旁有不少祭祀的法器。

在參觀完軒轅古廟後,我們到院中參觀了皇帝當年親手所植的松柏,橋山古柏滿山遍野,青黛一片,翠色長駐。古柏林面積86.67公頃,8萬餘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竟達3萬多株,是我國最大的次生柏樹林,也是黃陵最珍貴的自然與歷史景觀。橋山古柏,姿態萬千。古人有賦贊曰:“高者參天,低亦拂雲”,“非煙非霧,亦青亦蒼”,“黛橫半嶺,綠堆高崗”。最著名者有“黃帝手植柏”,位於軒轅廟內,樹高19米,樹圍10米,謂七人合抱猶不圍。相傳此柏為黃帝時期所植,為世界古老之柏樹。軒轅廟另有一柏,稱“掛甲柏”、“將軍柏”。據傳,西漢元封之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征北方歸途,祭黃帝陵時曾在此樹上掛過盔甲。該柏不僅巨大,且樹皮斑痕密布,彷彿鑽甲狀,常有柏液流出,屬柏樹之稀有品種。

沿中軸線北行即到誠心亭。該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歇山頂上,灰佈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簷施勾頭滴水,四邊無牆,欄額下為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聖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後緩步進入。」

在誠心亭西側,方台上置著一塊天然巨石,石上的花纹圖案,酷似一個人追着太陽跑,越看越像“夸父追日”。“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在中國幾乎是人人皆知,他追求光明的獻身精神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在石頭上看到天然形成“夸父追日”圖案却不多見,堪稱奇觀。

這附近還有一個黃帝的腳印石,正殿前西南側有一塊傳自漢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於黄陵民間傳說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軒轅廟院内。整塊石頭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刻有黄帝脚印一雙,長0.62米,深约2厘米。民間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幣或零錢以測運氣如何的習俗“投向脚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為大吉大利云云。”

在參觀完這些景點後,我們要上山上參觀黃帝的衣冠塚,由於上山要半個小時左右,小蘭擔心時間不夠,要我們自費10元搭電瓶車上山,大家也都沒有意見,於是我們決定搭車上山。

橋山黃帝陵一帶自古便有八景之說,分別為橋山夜月、沮水秋風、黃谷黃花、北岩淨雪、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及軒轅古廟,我們下了接駁車首先見到的便是下馬石沿着神道拾階而上,兩側古柏參天,形態各異,翠色長駐。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間垂立的下馬石悄然静立,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令人肅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行至此處,均下馬下轎,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

我們慢慢的上山,這附近古柏森天,有很多名人都在這兒種植柏樹,我便看到了國民黨主席連戰、還有影視巨星成龍所親手種的古柏,與橋山的美景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神道盡頭,便步入陵園了。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徵至尊至偉。牆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後寬81米)。陵園門有兩個,分立漢武仙台東西兩側。從東門進入陵園,走不了幾步,左側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築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為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此台始建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據後人相傳,當年漢武帝令甲士修築這座“祈仙台”時,確切人數達18萬之多,不過是人人用戰袍掬一袍土罷了。此台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台頂,四圍古柏環抱,台頂高達林表。登臨其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時下遊人有“登台一次,增壽一年”之說。

越過漢武仙台,穿過一座漢代風格欞星門,便是位於橋山山頂正中的黃帝陵塚了。黃帝陵塚前即為祭亭,亭寬10米,深6.15米,建築形式為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與各種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為郭沫若先生受毛澤東囑託,於1958年5月手書。該亭由八根柱子支撐,上部四角捲起處係有風鈴,微風起時,風鈴齊鳴,悅耳動聽。亭柱上有兩幅楹聯,一為:「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亭地面鋪以花崗岩石,顯得純淨清亮,素樸莊重。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陽祭祀大典,多在這裡舉行。此處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
在黃帝衣冠塚前,小蘭要我們逆時針的走一圈,表示對中華民族始祖的崇敬,而後我們變慢慢下山,因為已經將12點了,我們要趕快前往餐廳用餐,下午我們還要搭4個半小時才能到壺口瀑布,所以早上的行程必須趕一點,我們也都能諒解。黃帝陵這裡有賣族譜,讓我們能正本溯源,唐先生他們有買,因為時間真的很趕,所以我們下山後馬上搭車前往餐廳用餐啦。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