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世界遺產-龍門石窟(上)


2011年5月26日上午,在參觀完有名的洛陽關林後,我們前往知名的景點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至今仍存有佛窟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多個,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 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根據《魏書 》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 將國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 、五代、北宋、明代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 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不久我們便抵達有名的龍門石窟,小李去買了票,我們便先在伊河附近拍照,然後我們搭電瓶車抵達入口處,這裡是有名的鯉魚躍龍門的地方,有在2000年被登入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我們也在這裡拍了團體照,才慢慢跟著小李進去參觀。
小李解釋著:龍門本稱伊闕,隋煬帝才改稱為龍門,龍門石窟,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餘。就其營造史看,規模最大的開窟造像活動有兩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計有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計110多年。這兩次是開窟造像的高潮,歷時計150餘年。據1962年龍門文武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最大的造像高達17米多,最小的僅2厘米﹔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塊左右,佛塔40餘座。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為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幾乎占三分之二,大部分也在西山,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為潛溪寺、奉先寺、萬佛洞、看經寺等。龍門石窟在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東方雕塑的典型。特別是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聖果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態輕盈,神情優雅,令人嘆為觀止。
西山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 、蓮花洞、藥方洞、潛溪寺 、看經寺、萬佛洞 、奉先寺 、大萬伍佛洞 。 我們首先來到西山第一窟賓陽洞區:賓陽洞是龍門石窟最古老的窟龕鑿於北魏,是北魏皇帝元恪於西元500年為父母所鑿,分為賓陽北洞、賓陽南洞及賓陽中洞,其中賓陽中洞最富麗堂皇,內有大佛像11尊,主佛釋迦牟尼通高8.4公尺,左右為兩個弟子及兩個菩薩,面目清秀,是北魏時期的藝術傑作。除了佛像外,窟頂鑿有10個技樂供養天人,形象矯健飄逸,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窟前本有;皇帝禮佛圖及皇后禮佛圖,但在30年代被道賣到外國,現存於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和坎薩斯納爾韻博物館中。
在參觀完賓陽三洞後,我們來到了摩崖三佛龕區:位於敬善寺南,以三佛龕為主,是武周時期的一個造像中心。這個洞窟是由武則天命女官姚神表和智醞所建的,因為是女性所建,所以洞窟菩薩塑像比較陰柔,沒有陽剛之氣,是比較有特色的佛窟。
萬佛洞區:位於西山中部,是專為唐高宗和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窟內南北兩壁刻有15000尊小佛像,高只有四公分,洞中主佛阿彌陀佛高四公尺,頭飾波狀髮髻,面向圓潤,神情安詳肅穆。佛像背後有54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各有一個菩薩及供養人,構思新穎奇特,南北兩旁刻有多尊技樂人及舞者,頗能顯現大唐帝國的雄風。大中型洞窟多集中於此,從北往南依次為雙窯、萬佛洞、獅子洞、惠簡洞、老龍洞等。
蓮花洞區:位於西山中部略偏南,這一區域主要是北魏後期的造像中心,大中型窟集中。從蓮花洞往南依次為澌流溪、普泰洞(十四洞)、趙客師洞、破窯、魏字洞、唐字洞。
蓮花洞最有特色的便是窟頂鑿井的立體蓮花浮雕,配合洞內殘缺的雕飾,昏暗的燈光,斑駁的地面,碩大的蓮花顯得異常完整,精緻美麗令人有遙不可及的感覺,洞內觀音像左手持淨瓶,右手拂塵悄然而立,仙衣飄動,儀態萬千,說不出的嫵媚。
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最大佛像盧舍那大佛 就坐落於此,這一區域主要以初唐大佛龕為主。這石窟便由武則天捐資兩萬冠脂粉錢所建,始鑿於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650年)到上元二年(675年)才完成,石窟正中盧舍那佛高17.14公尺,面目豐滿秀雅,寧靜祥和,衣紋簡潔清晰,姿態莊嚴肅穆,據說當年工匠便是依照武則天的面目所鑿,兩旁各有阿難、迦葉、二菩薩"二供養人,兩壁則有金剛及力士,但這些都是為了襯托主佛的。
我們爬上了階梯看那盧舍那佛,因為這是龍門石窟最經典最漂亮的石窟了,當你喘息甫定的爬上那高台時,發現大慈大悲的盧舍那佛正以仁慈、溫暖、寬容、悲憫的眼光對著上來的遊客淺淺一笑,似乎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了。
接著我們參觀鑿建於唐咸亨三年(672年 )到上元二年(675年 ) 古陽洞區:位於西山南部,這一區域是北魏中期和後期的造像中心,古陽洞北是藥方洞,南是火燒洞、皇甫公窟等。
極南洞區:這一區域主要建造於初唐、武周到盛唐,由北往南依次為淨土堂、八作司洞、龍華寺、極南洞。這一區域主要建造於初唐、武周到盛唐,
古陽洞位於龍門石窟西山南段,初稱石窟寺,為整個石窟最早開著的,內容最豐富,北魏王室造像最集中的一窟,始鑿於北魏文帝年間(公元494年),窟內有釋迦牟尼及二菩薩像,最有名的書法典範龍門二十品便有19品保存在此洞中極富藝術價值。
接著我們參觀了藥方洞,藥方洞開鑿於北魏晚期,建成於唐武則天時期,歷時約200年,窟內鑿刻藥師佛及二弟子,二菩薩,造像體態粗壯,敦時厚重,特徵、衣飾、刀法都有北齊特色。洞內還刻有140個古代藥方,為研究古代醫療史的珍貴遺存。
在我們參觀完這些比較有名的洞窟後,我們便要離開西山石窟,前往東山石窟及香山寺和白園了。

沒有留言:

台鐵百年的傳說

 鐵路是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每當逢年過節路運輸伴演著重要的角色,溝通南北旅人的鄉愁,而台灣是世界上惟一有環島鐵路的國家,在狹長的地型中,鐵路交通尤其重要! 2002年2月18日下著雨,而我到延平北路上的古蹪鐵道部做了半天的文化知性之旅,更了解台灣鐵路的發展史。 那天一早下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