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下午,在參觀完聞名遐邇的嵩山少林寺後,我們將前往千年帝都,以牡丹花聞名天下的古都洛陽,由這兒前往洛陽約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小李要我們稍微休息一下,我則喜歡欣賞四周的風景,河南省的地形豐富多元,從這兒到洛陽是丘陵地形,隨著車子經過了陳玄奘的故鄉偃師,不久就慢慢的進入了洛陽地界了,三點半左右我們接近了有名的白馬寺,小李也叫醒了大家,跟我們介紹了白馬寺的歷史。
小李解釋著: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但他跟去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沒有任何關係,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迄今已歷一千九百餘年的歲月。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晚,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
,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兇,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裏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竺二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
,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鑒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裏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盡管後來佛教派係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我們到了後小裡去買了門票,我們在附近拍了照,便隨著小李入內參觀。白馬寺目前佔地約3.4萬平方米,有大小建築百餘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築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台,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雲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
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馬寺的山門,元代置有四大天王韋馱 及彌勒佛 ,明朝時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門,於是原山門就改稱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築。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後壁和兩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式比較罕見。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殿的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難 、迦葉二弟子、文殊、普賢菩薩像,殿後有觀世音菩薩 。殿東南角懸掛明代嘉靖 三十四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洛陽城內也有一口大鐘,兩鐘會產生共鳴,民間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俗語,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鐘聲」就是此處。
大雄殿是建於唐代,寺院的內的主殿。現在它是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內供奉有「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著韋力 、韋馱二天將,十八羅漢分坐東西兩側。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宮1972年回歸白馬寺。除此以外,該殿的側壁還有木雕佛龕,供奉著5056尊壁佛。
接引殿在一般的寺院中較為罕見。它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該殿在清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時重修,是寺中修建時間最晚、規模最小的佛殿。
清涼台位於寺院後部,建於漢代,是一座以青磚壘砌,長42.8米,寬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築,台上中心建築為毗盧閣,與四周的配殿、門樓、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處院落,稱為「空中庭院」。相傳這是漢明帝少年時的避暑讀書之處,後來讓給兩位高僧下榻。
毗盧閣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供奉著「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兩側的配殿分別是攝摩騰殿和竺法蘭殿,內有二位高僧的塑像。
在白馬寺以東250米處,有一座齊雲塔,又叫做釋迦舍利塔,是寺院的附屬建築。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金兵燒毀。現存寶塔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風格,輪廓採用拋物線設計,玲瓏挺拔、古雅秀麗。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米,塔頂置寶瓶式塔剎。這座塔是洛陽一帶地面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白馬寺東西相望、交相輝映。
我們參觀完整個白馬寺主建築後,小李帶我們參觀印度風格佛殿。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位於白馬寺旁,由印度盧比的資金支持,並由印度的設計人員設計,同時也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坐西面東,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建築面積約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體建築高約30米,裡面供奉一尊高達4.5米的釋迦牟尼坐像。
這個佛殿2006年奠基直到2010才完工,印度風格佛殿建築藝術獨特,主體建築高大如山,外環圍合,雕刻精美,其建築設計創作理念既堅持傳統的佛教教義的同時還立足時代、務實創新。印度風格佛殿的空間形態、材料質地、雕刻藝術以及整個佛殿建築對文化的闡述都堅持佛教建築的歷史傳統。同時,又考慮當代社會對崇奉、觀光等方面的需求,所以增設了展覽中心等。
設計人員對印度風格佛殿建築追求的目標是其建築藝術魅力的永久性和建築文化的經典性。佛殿設計遵從阿育王 印度桑奇窣堵波的藝術風格,所以兩者的風格比例相近。印度佛殿建築中的穹頂是圓形「天國」的隱喻形象,即展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在參觀完白馬寺後,我們上車本來有團員要求小李帶我們去參觀有名的洛陽牡丹,小李說:「洛陽牡丹甲天下」,是洛陽市的市花,確實是相當漂亮的,但花期很短,大概在四月中到五月初就謝了,雖然附近的神州牡丹園可以看到溫室栽培的牡丹如姚黃、魏紫及一些新奇的品種,但因為不是整園盛開的,而且行程沒有安排,如果要去看必須自費四十塊人民幣,怕我們覺得不值得,所以沒帶我們去看。記得三月多洛陽牡丹曾經到台北花博的爭艷館展示過,那時我有去參觀,真的是非常漂亮的,那時候全場的人都對姚黃、魏紫及牡丹花的漂亮驚艷,久久不忍離去,洛陽牡丹真的是天下聞名的。
不久我們進入了洛陽市區,小李說:「洛陽是個千年帝都,早在周朝便在這兒建立了雙子城了,西稱為王城,東稱為洛邑,在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大周(武則天時期)、後梁、後唐、後晉等王朝以此為國都,堪稱是千年帝都了,雖說如此但洛陽並沒有保存比較好的城牆和皇宮,因為歷代的皇帝都不保留,往往都被毀於兵炙。」另外洛陽東西長南北窄,分為老城區、王城區、澗西區,我們由洛陽市東方進入要到我們今晚住宿的京安牡丹城大酒店也要大概半個多小時,我們走的是中洲大道是溝通洛陽東西的主要道路,小李在車上跟我們介紹了包括天子駕六博物館、王城公園、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洛陽博物館等有名的景點,也跟我們用洛陽的方言講了問好的話:(娘喝湯了沒有)。過了洛陽的母親河-洛河,我們到了今晚下榻的京安牡丹城大酒店。
我們晚上便是在這飯店二樓的澳門食坊享用有名的洛陽水席,洛陽水席源於武則天時期的宮廷宴,它不同於南北各路菜系,是一道接一道往桌子上端,吃完一盤,撤下,再上一盤,如行雲流水一般,故稱水席。 二是水席在湯上大做文章,主菜幾乎道道都帶湯,湯的濃稀有致,湯隨菜而不同,湯湯水水多,因此有「水席」之稱。 整套宴席十分重視排場,分量實在驚人,表面上是八冷菜、四鎮桌、八大件、四結尾,共有二十四道,但每道料理裡又暗藏多道小碟,因此,每道都吃一小口,就足以讓人撐腹。 每道菜都有內涵,前菜分別叫做服、禮、韜、慾、藝、文、禪、政,象徵武皇的八大善(膳)績。最有名的是牡丹燕菜,武后稱帝以後,恰好洛陽城郊出現了巨型蘿蔔,農民敬獻給女皇,遂命御廚設計新菜,蘿蔔經過九蒸九曬,多道加工,蘿蔔細可穿針,口感滑如燕窩,故武皇賜名為「燕菜」。
在吃完特色的洛陽水席後,我到了飯店樓下逛,飯店對面便是一個小型的公園牡丹廣場了,在這兒的廣場逛了一下,又和同伴去逛了有名的華潤萬家超市,感受這千年古城的絕代風華,不久才回房間休息,結束今天的洛陽之旅,明天我們要參觀有名的關林及有名的龍門石窟,還要趕到鞏義及焦作,因此也要很早就出門了。
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馬寺的山門,元代置有四大天王韋馱 及彌勒佛 ,明朝時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門,於是原山門就改稱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築。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後壁和兩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式比較罕見。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殿的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難 、迦葉二弟子、文殊、普賢菩薩像,殿後有觀世音菩薩 。殿東南角懸掛明代嘉靖 三十四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洛陽城內也有一口大鐘,兩鐘會產生共鳴,民間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俗語,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鐘聲」就是此處。
大雄殿是建於唐代,寺院的內的主殿。現在它是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內供奉有「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著韋力 、韋馱二天將,十八羅漢分坐東西兩側。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宮1972年回歸白馬寺。除此以外,該殿的側壁還有木雕佛龕,供奉著5056尊壁佛。
接引殿在一般的寺院中較為罕見。它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該殿在清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時重修,是寺中修建時間最晚、規模最小的佛殿。
清涼台位於寺院後部,建於漢代,是一座以青磚壘砌,長42.8米,寬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築,台上中心建築為毗盧閣,與四周的配殿、門樓、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處院落,稱為「空中庭院」。相傳這是漢明帝少年時的避暑讀書之處,後來讓給兩位高僧下榻。
毗盧閣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供奉著「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兩側的配殿分別是攝摩騰殿和竺法蘭殿,內有二位高僧的塑像。
在白馬寺以東250米處,有一座齊雲塔,又叫做釋迦舍利塔,是寺院的附屬建築。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金兵燒毀。現存寶塔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風格,輪廓採用拋物線設計,玲瓏挺拔、古雅秀麗。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米,塔頂置寶瓶式塔剎。這座塔是洛陽一帶地面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白馬寺東西相望、交相輝映。
我們參觀完整個白馬寺主建築後,小李帶我們參觀印度風格佛殿。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位於白馬寺旁,由印度盧比的資金支持,並由印度的設計人員設計,同時也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坐西面東,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建築面積約為3450平方米,佛殿的主體建築高約30米,裡面供奉一尊高達4.5米的釋迦牟尼坐像。
這個佛殿2006年奠基直到2010才完工,印度風格佛殿建築藝術獨特,主體建築高大如山,外環圍合,雕刻精美,其建築設計創作理念既堅持傳統的佛教教義的同時還立足時代、務實創新。印度風格佛殿的空間形態、材料質地、雕刻藝術以及整個佛殿建築對文化的闡述都堅持佛教建築的歷史傳統。同時,又考慮當代社會對崇奉、觀光等方面的需求,所以增設了展覽中心等。
設計人員對印度風格佛殿建築追求的目標是其建築藝術魅力的永久性和建築文化的經典性。佛殿設計遵從阿育王 印度桑奇窣堵波的藝術風格,所以兩者的風格比例相近。印度佛殿建築中的穹頂是圓形「天國」的隱喻形象,即展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在參觀完白馬寺後,我們上車本來有團員要求小李帶我們去參觀有名的洛陽牡丹,小李說:「洛陽牡丹甲天下」,是洛陽市的市花,確實是相當漂亮的,但花期很短,大概在四月中到五月初就謝了,雖然附近的神州牡丹園可以看到溫室栽培的牡丹如姚黃、魏紫及一些新奇的品種,但因為不是整園盛開的,而且行程沒有安排,如果要去看必須自費四十塊人民幣,怕我們覺得不值得,所以沒帶我們去看。記得三月多洛陽牡丹曾經到台北花博的爭艷館展示過,那時我有去參觀,真的是非常漂亮的,那時候全場的人都對姚黃、魏紫及牡丹花的漂亮驚艷,久久不忍離去,洛陽牡丹真的是天下聞名的。
不久我們進入了洛陽市區,小李說:「洛陽是個千年帝都,早在周朝便在這兒建立了雙子城了,西稱為王城,東稱為洛邑,在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大周(武則天時期)、後梁、後唐、後晉等王朝以此為國都,堪稱是千年帝都了,雖說如此但洛陽並沒有保存比較好的城牆和皇宮,因為歷代的皇帝都不保留,往往都被毀於兵炙。」另外洛陽東西長南北窄,分為老城區、王城區、澗西區,我們由洛陽市東方進入要到我們今晚住宿的京安牡丹城大酒店也要大概半個多小時,我們走的是中洲大道是溝通洛陽東西的主要道路,小李在車上跟我們介紹了包括天子駕六博物館、王城公園、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洛陽博物館等有名的景點,也跟我們用洛陽的方言講了問好的話:(娘喝湯了沒有)。過了洛陽的母親河-洛河,我們到了今晚下榻的京安牡丹城大酒店。
我們晚上便是在這飯店二樓的澳門食坊享用有名的洛陽水席,洛陽水席源於武則天時期的宮廷宴,它不同於南北各路菜系,是一道接一道往桌子上端,吃完一盤,撤下,再上一盤,如行雲流水一般,故稱水席。 二是水席在湯上大做文章,主菜幾乎道道都帶湯,湯的濃稀有致,湯隨菜而不同,湯湯水水多,因此有「水席」之稱。 整套宴席十分重視排場,分量實在驚人,表面上是八冷菜、四鎮桌、八大件、四結尾,共有二十四道,但每道料理裡又暗藏多道小碟,因此,每道都吃一小口,就足以讓人撐腹。 每道菜都有內涵,前菜分別叫做服、禮、韜、慾、藝、文、禪、政,象徵武皇的八大善(膳)績。最有名的是牡丹燕菜,武后稱帝以後,恰好洛陽城郊出現了巨型蘿蔔,農民敬獻給女皇,遂命御廚設計新菜,蘿蔔經過九蒸九曬,多道加工,蘿蔔細可穿針,口感滑如燕窩,故武皇賜名為「燕菜」。
在吃完特色的洛陽水席後,我到了飯店樓下逛,飯店對面便是一個小型的公園牡丹廣場了,在這兒的廣場逛了一下,又和同伴去逛了有名的華潤萬家超市,感受這千年古城的絕代風華,不久才回房間休息,結束今天的洛陽之旅,明天我們要參觀有名的關林及有名的龍門石窟,還要趕到鞏義及焦作,因此也要很早就出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